APP下载

我国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广州市5所高校的调查

2015-05-04黄海平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设性硕士主观

邓 亮 黄海平

自我领导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被提出以来,许多国外学者先后在企业、学校、军队等组织中推广对自我领导的研究。自我领导往往适用于宽松的组织环境,组织中的个体一般具有较好的自我意识,并通常被赋以较多的自主权。高校硕士研究生所处组织环境较宽松,监管程度不高,自主权限较大,是适合实施自我领导的群体。然而近年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硕士研究生自杀案例使得我们开始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问题。硕士研究生群体是高校里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有已婚的,有未婚的,年龄参差不齐。他们不但要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还要承受婚恋压力、经济压力。尤其是伴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密切关注。因此本文拟对硕士研究生的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为有效提升其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问卷设计

1.文献综述

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的过程。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是我们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Judge和Locke在其论文中指出不良的思维过程(Dysfunctional thougt process)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1],而不良的思维过程正是自我领导中的建设性思维模式维度所要克服的对象。继而,Houghton和Jinkerson基于Judge和Locke的研究结论,提出模型假设,即自我领导中的建设性思维模式策略通过减少不良思维过程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最终提高工作满意度。[2]研究结果表明,假设模型得到很好地验证。这也表明自我领导中的建设性思维模式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Neck和Manz对美西航空(American West Lines)的48名员工进行的思维自我领导的行为干预实验表明,思维自我领导(Thought self-leadership)可以增加员工的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减少员工的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3]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是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构成部分。这也就表明思维自我领导可能影响主观幸福感。

Dolbler,Soderstorm和 Steinhardt对德克萨斯大学的270名本科生和德克萨斯州戴尔公司160名员工进行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领导与积极心理呈显著相关。比如自我领导可以导致更乐观的心态,也就是积极情绪。[4]这正是主观幸福感中的成分。这同样表明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性。

因此,综合以上的文献研究,本文假设自我领导会影响主观幸福感。但由于上述所列的研究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展的,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本研究特选择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验证,以更适宜自我领导的硕士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而对自我领导量表进行修订,考察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2.问卷设计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背景变量、自我领导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第一部分主要是个人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生源地、婚姻状况、年级、是否在学校担任过班干部等。第二部分为自我领导量表。本研究运用自我领导修编的初始问卷实施预试,对广州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46份,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剔除乱填、漏填较多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28份。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正式的自我领导量表。该量表包括建设性思维模式、人际和睦、自我目标设置、自我奖励、自我提示、自我惩罚、内在奖赏7个维度,共2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评价,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5分的分值。第三部分是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5项)、积极情感(6项)、消极情感(8项)三个分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采取李克特7点量表式,其中生活满意度5项,从“强烈反对=1”到“强烈同意=7”。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要求被试者按过去四个星期里感受到的情绪体验进行回复,1代表根本没有体验到,4代表一半时间体验到,7代表所有时间体验到;从1到7,数字越大表示所感受到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的时间越长。其中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正向记分,消极情绪反向记分,三部分得分合计即是主观幸福感的得分。

二、数据获取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采用自制的“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广州地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93.2%。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被调查硕士研究生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特征(N=466)

续表1

三、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运用SPSS 19.0对调查所获得的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将输出结果加以整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整体及各维度的相关性(N=466)

由上表可知,自我领导及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相关。一般而言,相关系数r小于0.4,表明二者为低度相关;相关系数r大于0.4而小于0.7,则表明二者为中度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7,则表明二者高度相关。[5]依据此标准对自我领导及主观幸福感整体及各维度的相关进行具体分析。

(1)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整体层面相关。由表2可知,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r为0.473且p<0.01,属于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自我领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较高。

(2)自我领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整体相关。建设性思维模式、人际和睦、自我目标设置、自我奖励、内在奖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0.482、0.454、0.471、0.468、0.495,p值均小于0.01。自我提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低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 r为0.327,而自我惩罚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为-0.112。

(3)自我领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由表2可知,自我领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著相关。其中除了自我惩罚与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负相关以外,其余自我领导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尤其以建设性思维模式、自我奖励与积极情感之间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9、0.752,且其p<0.01,达到显著水平,属于高度相关。自我领导各维度(除自我惩罚以外)与消极情感均为低度正相关,自我惩罚与消极情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

2.多元回归分析

虽然相关分析可以说明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度,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回归分析则可进一步指明关系的方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对于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效标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来了解硕士研究生的自我领导各维度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功能。以自我领导作为解释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效标变量,采用同时回归分析法,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自我领导七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3可知,自我领导的7个预测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550,决定系数R2为0.302,表示7个预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程度为30.2%。

表4 回归系数表

根据回归系数表(见表4)可以得知,自我领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的容忍度都在0.4以上,其方差膨胀因子都在2.463以下。这表明回归分析的共线性问题不大。构建以主观幸福感为Y值的标准化回归方程式:

Y=0.226(建设性思维模式)+0.119(人际和睦)+0.082(目标设置)+0.183(自我奖励)+0.069(自我提示)-0.197(自我惩罚)+0.119(内在奖赏)

根据回归方程可知,建设性思维模式、自我奖励、内在奖赏、人际和睦、自我提示、自我目标设置对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226、0.183、0.119、0.119、0.069、0.082。其p值均小于0.05,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所以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性思维模式、自我奖励、内在奖赏、人际和睦、自我目标设置、自我提示。而自我惩罚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3.研究结果

根据对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做以下方面的解释与探讨。第一,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呈中度正相关。这与事先的研究假设相一致,也与国外相关的研究吻合。根据 Neck和 Manz,Dolbler,Soderstorm和 Steinhardt,Houghton和 Jinkerson的研究结果[6][7][8],其一致认为自我领导可以通过建设性思维模式等策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第二,建设性思维模式、自我奖励与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度较高。一般而言,建设性思维模式主要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及自我的积极认知,而自我奖励则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肯定,二者都具有促进激励作用,容易使人产生积极情感,故而与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相关度高。而自我提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低度正相关,这是因为自我提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即自我提示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并非直接指向主观幸福感,或者说是自我提示并不易直接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第三,自我惩罚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低度负相关,而与消极情感呈中度正相关。自我惩罚是自我领导中唯一具有严厉色彩的因子。它容易引发个体的自责、内疚、羞愧等情感。而这恰好是个体消极情感的表现。所以自我惩罚与消极情感呈正相关。同理,消极情感的增长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是存在负面影响的。故而自我惩罚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负相关。

总之,通过对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硕士研究生自我领导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473,且p值达到显著水平。

(2)自我领导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著相关,其中建设性思维模式、自我奖励、内在奖赏、人际和睦、自我提示、自我目标设置与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低度相关,而自我惩罚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低度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

(3)自我领导7个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整体解释度为30.2%。其中建设性思维模式与自我奖励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解释度相对较大。

四、对策建议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的后备力量,肩负着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其自我领导与主观幸福感的程度对其生活、学习与科研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的自我领导水平有助于增进其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建设性思维模式

建设性思维是指我们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对话,以最佳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效果。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教人学会思维。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建设性思维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研究生因为家庭贫困,便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幸,更没有幸福感可言。与此相反,另一些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却能采用建设性思维模式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相信逆境是人成长的有利环境。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来提高自己,获得幸福感,还不断地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研究生们更应该培养建设性思维模式,把每一次失败的经历当成是一种收获,在失败中获取经验,提升自己。

2.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同时都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研究表明,人际和睦与硕士研究生幸福感成正相关,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研究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导师是研究生生涯最主要的指导者。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是研究生在学习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务。很多研究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因为在与导师的联系和沟通上出现了矛盾。因此硕士研究生应该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同时,导师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等,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维持与同学的良好关系。复旦投毒案等社会不良事件告诫我们,同学关系,尤其是宿舍关系对我们健康生活和快乐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硕士研究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积极地关心和帮助同学,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和成长。

3.设置合理的自我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它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目标努力,并将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以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9]由此可见,目标是成功的导向和动力。广大硕士研究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及目标的最终实现都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但是,目标本身并不代表成功,我们在合理地设置自我目标时应该关注三个问题:一是目标的单一性。一些硕士研究生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目标,而是同一阶段目标太多。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应该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个目标。二是目标的合理性。现代心理学中“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告诉我们,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个体才能的有效发挥。因此,硕士研究生只有合理地设置自我目标,才能有效提升幸福感。三是目标的时间性。硕士研究生在设置自我目标时,一定要规定目标完成的时间。时间给我们一种紧迫感,有了时间的限制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4.尽量地减少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自我对于不满意行为的负面处理。比如研究生因为考试失败而产生心理困惑和焦虑时,不是分析原因或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而是抱怨自己,把这种消极情绪积压在心里惩罚自己,这些自我惩罚行为会严重影响其幸福感。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态,及时寻找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尽量减少自我惩罚,增加自我奖励行为,保持心理状态的平和、愉快。同时学校、学院都应该定期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提高研究生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减少其对心理问题的恐惧感和羞耻感,为硕士研究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Judge,T.A.,Locke,E.A..Effect of dysfunction thought process on subject well-being and job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Vol.78,No.3,P475-490.

[2][8]Houghton,J.D.,Jinkerson.D.L..Constructive thought strategies and job satisfaction: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J].Bus psychol,2007,Vol.22,No.1,P45-53.

[3][6]Neck,C.P.,Manz,C.C..Thought self-leadership:the impact of mental strategies training on employee congnition,behavior,affe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1996,Vol.17,No.5,p445-467.

[4][7]Dolbier,C.L.,Soderstorm,M.,Steinhard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leadership and enhanced psychological,health,and work outcom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Vol.135,No.5,p469-485

[5]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29.

[9]Locke F.A,Latham G.P..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1[J].Psychology Science,1990(1).24.

猜你喜欢

建设性硕士主观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