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文化的精气神

2015-03-01罗海鸥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徽景观校园

罗海鸥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讲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涤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杨叔子院士也有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不打自垮。”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复兴,但只有文化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因此,从宏观着眼,我们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从微观看,我们应该十分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总之,我们要重视大学文化,构建大学文化的精气神,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注重品质提高、注重审美品味的时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带动人才培养品质的提升,便显得尤为必要。大学生活,本质上是内心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年轻时期的大学生活,奠定了他们日后事业的品味与成就。以大学标识和景观来表达大学的理念,彰显大学的文化使命,展示大学的历史传统,体现大学的中国气象,建设教育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一、标识:大学文化的精髓

大学文化的标识,如校徽、校歌、校训,从符号学看就是一所大学文化精髓的能指,其所指乃大学的使命,即实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纲领或总规律,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明德新民,即立己树人,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立德树人”是一致的。只有自己真正挺立起来,才能够树人,即积极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又不失个性的发展。我一直认为,师德的核心就是积极而深刻地影响学生。如果做不到这点,就根本谈不上师德高尚。立己树人,不光是要适应社会,而且还要引领社会。这就需要老师努力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算真正尽责,大学文化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国家和民族才能富强文明,人类社会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所看过的中外大学校徽中,我最推崇北大的校徽。为此,我最近写了一篇《北大校徽一解》,对北大校徽做了阐释,并在《北京大学校报》(第1363期,2014年11月15日出版)上发表。没想到我的“门外谈”,引起了广泛反响和好评,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前常务副院长陈学飞教授认为,“此文超越了北大人的视界”;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则高度赞赏地说,“在北大生活60年,从未听过对北大校徽如此深刻的阐述”……

北大校徽好,好在哪里?首先,她方正圆融的外表,弘扬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设计理念,并以中国象形文字“北大”为设计元素,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中国气息,展示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又勾勒出北大的人文光辉和文化气象。

其次,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上下结构中的“北大”两个篆体汉字,厚重圆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旨意是要培养超越老师的学生。下面的“大”字,像一个高大魁梧的教师,坚强有力地屹立于大地之上,给人一种温暖的亲切感和强大的信任感。其象征着北大所应有的精神之独立、学术之自由和社会之责任。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上面的“北”字,象两个独异的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蕴含着北大的教育理想,是要培育超过老师的学生。这“独异”两字,按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中所说,这种人大抵有几分天才,几分狂气。其自信自傲,愤世疾俗,宁愿不合群,也不随波逐流,敢于向庸俗宣战,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社会变革多从他们发端,人类风尚多由他们引领。故鲁迅说,多有这种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这正是鲁迅曾说的“北大是常为新的”的“新”之所在。这也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根本原因。从校徽图上看,这两个学生背靠着背,蕴含着他们将来要有所担当,充当民族脊梁,要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要追求真理、不畏权威;而不是随波逐流、相互依附,更不是互相作弊。两个学生,加上一个老师,组成三个人,蕴含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味,即师生间具有亦师亦友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又体现了学生既敬爱师长又超越师长,“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就表明,北大校徽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与孔夫子的“后生可畏”和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国教育传统和理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且表明了北大要办的是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而不是“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

第三,北大校徽外围的英文“Peking University”,体现了北大立足本土、胸怀全球、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与国际视野。无独有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我看到了一尊“钢丝上的行走者”的雕塑。其蕴含的内涵,也是要培养超过老师的学生,与北大校徽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北大校徽从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理念等层面,彰显了北大的文化使命和独特气象。她是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后特邀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鲁迅亲自设计的,当时是黑色的,也没有英文。鲁迅说得好,“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从来没有平坦的。大学之路如是,教育之路亦然。大学教育之路,很艰难,但很崇高,只要每个教师坚定信念,立德树人,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做起,中国大学就能担当,中国教育就有希望。今天,我们阅读北大校徽,可以品读出大学的文化使命与抱负,可以品读出大学人的精神与意志,可以品读出设计者的人文品味与天才异象。

北大的校歌、校训也不同凡响。其校歌,“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这是什么样的使命感啊!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理想担当,情怀气魄,都在这歌词里,听后让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二、景观:大学文化的气象

构建大学文化,除了校徽、校歌、校训以外,校园景观也很重要,其彰显大学文化的气象。大学文化与景观,其实体现了内涵与形式的关系。景观的本质是观景——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师生倘佯其间,睹景品思,文景交融,天人合一,达到自然共人文一色、天工与人化齐飞。

校园景观,要彰显大学文化的气象,反映大学文化的使命。岭南师范学院这几年的校园景观建设,在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的挖掘、大学精神的弘扬、文化气象的彰显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受到广泛好评。这里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

我校坐落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这是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空气质量排全国第二、广东第一。学校位于市区最高地理位置的燕岭,东边紧连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寸金公园,南边直接新建的总面积达2070亩、环湖绿道总长7公里的瑞云湖公园,一湖一园一校,三位一体,构成了我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我们难得的优美校园。学校东大门,是一个颇有民族特色、端庄大气且精致的建筑。往上走,不远便是书院广场,其两边是百年参天古榕。内设刻有楹联的棂星门、背负石碑的赑屃、书院墙垣。这是学校前身——雷阳书院的缩影与象征。它是我们岭南师范学院的文化前身。它不仅是学校的历史文脉所在,也是学校文化精神特别是师范精神的最好诠释。广场上有七棵参天的百年古榕树,棵棵独木成林。棂星门上是书院老山长陈乔森先生撰写的楹联——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什么是大学文化的使命与气象?什么是师范精神?什么是好教师?都蕴含在这幅对联中。每次经过这里,我就感觉到任重道远,也感觉很惭愧,自己就没有前辈的才气和抱负。

雷阳书院最鼎盛的时期,曾经列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为了拓展、深化和提升雷阳书院文化,把它和中国四大书院联系起来,并与古香古色、飞檐走凤的东校门相对峙,我们在书院广场右侧,即进入东校门百米之后的端口处,新建了大型陶壁《问渠》。这是台湾著名陶壁艺术家朱邦雄博士在大陆的第一个作品。这幅陶壁题意源自宋朝大学问家、中国书院代表人物朱熹的文化源头论——《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不断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我们的学业与事业,我们的学术与人生,我们的教育与智慧,乃至我们岭南师范学院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是什么。这一艺术作品不同凡响,充满民族特色,又具现代气息,整体看、局部看,远看、近看,正面看、侧面看,白天看、晚上看,都不一样。我尤其喜欢其晚上的意境,那正像王国维讲的“灯火阑珊处”,这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按著名学者劳承万教授的说法,此“源头活水”,既是江河大海的生命,也是人的文化生命。它告诫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生灵及其不朽,其源头活水就是那深蕴无尽的中国文化精神。

沿着燕岭路往前走,是个博学园,我们继续营造书院的文化氛围,即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字镌刻在巨石里。这是朱熹给白鹿洞书院定的学规的主要内容,往上溯在《中庸》里面就有了,往下追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给广东大学提的校训,也是今天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和成人成才的经典路径。

往前走到交叉路口,便是“岭南师范”大景石,用的是中国师范第一人毛泽东的字体,这四个字,力透石背,正气、大气、豪气,彰显着“岭之南,师之范”的岭南师范的文化气象。沿着寸金公园的边上走,前面则是百年师范纪念塔及其广场,里面有老校长谭平山先生的雕像。他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年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路行至图书馆,你会发现景观迥异,似由古朴走进了现代。图书馆被一排排的桂花树环抱着,周边景色格外宜人,香气沁人。从“百年树人”景点到“两岸情——阿勃勒园”,环绕着新图书馆大楼,大楼顶端竖立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个巨幅大字,这是“大学之道”,是整个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景观建设的主旋律,其余各个景点只是一个个乐章。其实,这八个字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与境界。其不舍昼夜地提醒师生:来大学学习或工作是为什么;也宛如校园之中的一轮明月,居高临下,普照人心,导你前行。

在图书馆南面是四季飘香之桂花林,面前便是“慎思园”。这是一个学习、交流、思考和休闲的理想去处,也是图书馆的有机延伸。就着山坡,顺势而建,整个景区似乎在翠绿山坡的怀抱中。园区的创意线条与立体造型,既有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画面与意境,也有像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的高雅音乐,恰似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独奏,朴实、流畅、灵动、典雅、华美,有悠扬的旋律、简洁的和声、辉煌的音色,充满着诗情画意和音乐韵致。尤其是那设计独特的碑坊,独成一座耸立的雕塑,上面刻着与图书馆顶端的“三纲领”相呼应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目标与方法)构成了大学之道的全幅精神境界和方法路径,呈现了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内圣——外王”那经久不衰的修齐治平的伟大文化理想。取名慎思园,也是提醒师生在这个缺思的时代,不要忘了思考,须学思结合,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图书馆东面,百年师范纪念塔对面的是新建的春晖园,别名为诗园,是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题写的园名。挑选了从诗经到李白、杜甫再到当代艾青、顾城、舒婷的十八首诗,构成了一部中国诗歌简史,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惟命”;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他来寻找光明”;还有舒婷的《致橡树》:“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等等。孔子在《论语》里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说,读诗、用诗可以激发情志,观察世情,沟通心灵,渲泄怨气。我们把中华美好诗句装饰在灯箱上,便像智慧之光,烛照着莘莘学子的人生路,启发他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在这个缺诗的时代,让学生接触中华诗歌,爱上诗歌,培养诗心,提升境界。让知惜诗心的人日益增多,时代的诗意就会充盈起来。

向着新校区一直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宿舍群中的立德园,园名由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根叔”李培根院士用潇洒灵动的草书题写。三棵和顺树,摆成正三角形,构成品德的“品”字型,中间放一块大石。既蕴意着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和和顺顺,更藴意着砥砺德行。这个思想源自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讲的主旨: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往前溯,那就是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往下追,就是今天讲的“立德树人”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在立德园另一端一棵小叶榄仁树下用十三块石头摆了一个问号,意在提醒学生“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问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学业有没有长进?德行砥砺得怎么样?旁边学生宿舍面前是一块巨大的黄腊石,上面刻的是梁启超题写的《无负今日》。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院士,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赞赏有加,他说:“如果我是这里的学生,我每天都要在这颗树下坐一坐,问问天,问问地,问问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

再往前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笃行园。其正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题写的“岭南一流,师范先锋”。这是我们学校发展的愿景。我们还准备请吴先生为学校建造一尊雕塑“问道”,讲述孔子问道于老子的经典故事。笃行园左侧,即第四教学大楼面前为树人广场,是占地三十多亩的大草坪,四围是火焰树。它像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学生徜徉其中,或漫步读书,或席地研讨,或闭目静思,或仰望星空,展现大学生活的各色姿态。“树人广场”四个字,也系吴为山先生题写,凝重老到,飘逸天成,镌刻在像一顶桂冠的由三块玄武岩组成的大长石上。寄托着我们的大学理想:希望岭南师范学院的学子,将来不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不管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勇夺桂冠。树人广场南面,则是一条校道直通南方路和瑞云湖公园,我们将在那建一座南校门。至此,我们从东校门进来,一直走到将建的南校门,已足足走了2公里多。大家回顾一下,是不是有一种从古典走向现代,再奔向未来的感觉?

此外,我们在校园里种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树木。如五味子树意味着人生要经过酸甜苦辣咸,才算尝到人生的真味,才能达至无忧的境界,这就是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无忧树,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藴,希望选择岭师的学子学业无忧、事业无忧,爱情婚姻无忧,一生无忧。当然,学生考试失利也好,失恋受挫也好,没关系,在无忧树下走一下,凝神静气想一想,你就释然许多,无形中就起到心理减压、情绪缓冲的作用。

总之,我们校园已成为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味、师范特色的南方园林学府,而且,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初步实现了“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理想目标。已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成为岭南地区一流的优美校园,将来我们还要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全国最优美的校园之一。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上个月来校视察指导,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三年没来,校园的变化很大,现在像一所真正的大学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教授也高度赞赏说,“这就是大学,就是岭南花园。”艺术大家吴为山认为,“这个校园并不奢华,也不气派,但是非常纯粹,有魅力,充满温情,我想大学的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则评价得很细致:“看完校园后,感到校园很精致。每个景点都很精致,都有文化内涵,且与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相一致,充分反映了学校主政者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情怀。一石一木一草,都精心安排摆布。校园里有二千多种植物不容易。既有一个个别致的小景点,也有大广场、大草坪,这样摆布,校园也显得宽阔大气。师范院校很需要这样的育人环境。全国这样的校园真的不多。”日本松本大学校长住吉广行前几天来校访问,也兴奋地说,“校园处处是景点,处处是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我一定要与岭南师院交流合作。”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精神研究的劳承万教授则说,在这个如诗似哲又如画的文化校园,中国人在这里学中国文化精神,简直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外国人在这里学中国文化精神,简直就是抬头举步的事。我知道,这些肯定和评价过誉了。我们还做得不够,还没达到那个境界,就权当激励我们奋斗的目标吧。

三、理念:大学文化的神韵

理念即理想、信念,也叫观念、理据。大学文化的建构者总是基于特定理念对文化因子解构与重构、排列与组合,使之与大学标识精气融通,与大学景观天人合一,从而令大学文化神奇律动、风韵卓尔。岭南师范学院在近几年的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景观建设中,有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些理念,又用这些理念来构建大学文化。

第一,办大学,最重要的是办个氛围。尤其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一个能净化心灵的优美校园环境,对转变学生气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特别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以校徽来标示大学精神、象征大学文化,以景观来表达大学使命,延续大学传统,展示大学理想,彰显大学文化的中国气象,从绿化到美化,到文化,再到教化。将大学校园变为文化校园乃至教育校园,实现“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景在哪里,教育也在那里”。高水平大学应有高水平的校园景观;高水平的校园景观应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给人予视角冲击和享受,让观赏者有新的发现、感动与信心。这里关键理念是: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来构建大学的校园景观。不能建建拆拆,成为混沌杂乱的校园。与其另起炉灶,不如和汤下面,因为校园的毎一座建筑,甚至一木一草,都是学校活的历史,都值得珍惜。这是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应有的理念。

其次,立足自身,道法自然,大拙至美。这是中华美学精神,也是大学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原则。以此怡情养性,找到精神依归,陶冶心灵习惯,达到天地人神的境界。大学生活本质上是内心生活,精神生活。理想的校园建设,应与大学精神本质一致,彰显大学文化的使命,并不是为了追求奢华、复杂,不是远离天真,而恰恰是重新靠近它,还原其简约、单纯与真诚的本色。要赋予校园建筑、景观以生命,突破急功近利的短视,引导人来到星空下,与人类最高尚动人的灵魂对话,与人类文明和整个世界交流对话。要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最少的建材蕴藏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校这几年建的景观,几乎都是我们自己群策群力做出来,普遍反映也都不错。这就说明“道始于情”。我们都太爱学校,都尽量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佳的景观效益。如有的景观区的石头一吨才花200元,30多亩的大草坪才花50万元。所以,广东省财政厅沈红梅副厅长看了校园后感慨地说:“你们花这么少的钱,做了这么多好事实事,要认真总结。”其实,我们学校能做的,别的学校都能做。我们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质朴,大拙至美。希望这种校园建设理念对别的学校,包括城乡景观建设和生态文明都能有所启发和影响。

第三,校园人文景观要走向本土化和现代化。景观是人性的场所。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怡悦师生,方便师生,陶养师生;宁可慢一些,但要好一些。我非常赞同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所讲的,文明的内容包含着人文和科技两种,人文要本土化,科技要国际化,这两者要融合一起奔向现代化。我们大学的景观建筑,它的属性,更多的是人文属性,所以我们要立足我们的本土,立足我们自身,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地方,它的潜质、它的亮点、它的光辉、它的灵性都彰显出来,并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精神与气象。使我们校园有文化、有灵魂、有信仰。这也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大学的文化使命与构建。

第四,校园里最美的景观,是人,是师生,是来校讲学的名家大师们。他们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造者,是大学使命的承载与实现者,是大学文化气象的构建与彰显者,是校园最美的流动景观。譬如,这次师范教育110周年庆典活动,首当其冲的是学术庆典,包括这个会议在内有三个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庆典日那周邀请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复旦大学钱文忠、台湾师范大学张国恩、吴武典、华东师范大学丁钢、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华南师范大学刘鸣、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和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等海内外名牌大学校长、学术大家来校作学术报告。这些文化名流几乎都是以身载道的人。这样的人,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他们带来的教育精神、学术风范和文化气象,将对我校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人杰地灵,相辅相成。人创造环境、人改变环境,但是环境也影响人、陶冶人。“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这是古人讲的,我觉得这太有意味了。在我心中,学校里的任何一块土地都是好土地,没有不好的地方,任何一棵树都是好的树。这就像我们的孩子,就像我们培养人才一样,没有一个学生是不能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爱,是否动情用心尽力。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学会审美,提高境界和品位,增强自信。林语堂讲过,教人爱美,不是靠课堂,而是靠生活在趣味高雅的社会中。这其实就是涂又光先生讲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内成分与蔬菜体内成分互相置换的双向过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改善了,文化品位提升了,我们的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也相应地一年比一年有气质,有自信。

歌德说过:“我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它就像太阳,用肉眼来看,它像是落下去了,而实际上它永远不落,永远不停地在照耀着。”维特根斯坦也说过:“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尘土。”我坚信,对于“永远不停地在照耀着”和“萦绕着”我们的中国文化精神是“永远不落”的,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应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彰显大学精神与文化气象。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大学文化的精气神,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以时空的广度、深度,潜移默化,改善、重塑着置身其中的大学生的心性、品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校徽景观校园
景观别墅
我的心爱之物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火了高校校徽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为了我们自己,把校徽戴起来
校徽并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