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耀在雪域高原红色文化

2015-05-04黄世涛设计

中国西部 2015年5期
关键词:松岗马尔康红军

文/本刊记者 黄世涛 设计/郑 怡

闪耀在雪域高原红色文化

文/本刊记者 黄世涛 设计/郑 怡

冬季的马尔康已覆盖着皑皑白雪,人们大都呆在屋子里等待着寒冬过去,有年长者,围着火炉向后辈们追述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往昔岁月。如今,提到红军长征,人们立即联想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联想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缅怀之余,我们无从忽略的是,一座座曾被革命先烈们攀越战胜的雪山,至今仍孤独地屹立在川西高原。怀着对这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的期待,我们踏雪启程,前往这片红色土地——马尔康。

今天,很多人可能尚不知道,马尔康曾一度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总后方和重要中转站,也是党中央主要领导带领红军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1935年6月到1937年7月,红军在马尔康境内经过、停留和往返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央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群众组织和革命武装;红军将士深入到藏族群众中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卓克基会议;党中央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了三大主力北上,在陕北胜利会师。

五棵白杨树记录的峥嵘岁月

在今天马尔康县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右侧,有一字排开的五棵高山白杨树,至今上面还留着80年前红军拴马时留下的印痕。80年的风吹雨淋,日晒霜打,那一棵棵白杨树在高原日光的照射下更显蓬勃生机。当地人告诉我们,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经过此地时,曾在这里拴过战马。如今,这五棵树有了一个光荣的称谓——红军树,当地人们以此怀念革命先烈。

1935年6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在懋功(今阿坝州小金县)会师后,其先头部队——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九军二十七师经抚边、两河口,翻越长征中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进入马尔康地区。在此稍加休整后,他们陆续从卓克基出发,经梭磨、马塘、刷经寺向黑水芦花方向挺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于7月上旬抵达马尔康,在卓克基土司官寨驻足一周。

红军在卓克基期间,中央召开了史称“卓克基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卓克基会议遗址,就在现在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二楼。在此,我们看到遗址已经恢复了会址的原貌,陈列了当时参会主要人员的照片和红军军旗。官寨的蜀锦楼,曾是土司索观瀛的书房。据介绍,毛泽东在此住宿的一周里,曾阅读了《三国演义》等土司的藏书。

卓克基会议形成的《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广大藏族人民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随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经梭磨、马塘去黑水。

而当时,红四方面军另一路也从理县胆杆寨出发,翻越鹧鸪山进入马尔康,散集在马塘、梭磨和卓克基一带。

为贯彻北上方针,中共中央合编一、四方面军分左右路军北上,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率领下从卓克基出发,经大藏寺,翻越卡尔古山,于8月20日到达阿坝县。其时,张国焘又重弹南下老调,拒不率队到巴西(今若尔盖县巴西乡)同中央和右路军会合,并命滞留在马尔康一线的后卫部队原地待命。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分别从阿坝和“巴西”地区南下,二过草地。10月初,分兵两路经草登、大藏、龙尔甲等地到达脚木足、松岗、梭磨一带。10月5日,张国焘在脚木足白莎喇嘛寺召开“卓木碉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委员会”。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同志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0月7日,张国焘发布《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略计划》并迅速实施,四方面军主力沿大金川河到绥靖(今金川)、丹巴一带。左路军于10月16日离开马尔康。

1936年7月,由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军从绥靖、崇化出发,经马尔康、卓克基、马塘,向毛尔盖、包座方向前进。这成为最后一批撤离马尔康县境的红军部队。

马尔康红色遗迹

▼红军树

红军树位于今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右侧,呈“一”字型排列,系高山白杨树,共5株,树龄有百余年,树与树间隔3至6米,每棵树根部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枝叶延伸面积10~20平方米,平均树高30米。五株树枝叶蔓披,自成一体。1936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红军长征到卓克基,在这五株高山白杨树上栓过战马。后因当地群众怀念红军,将其树称为“红军树”。

▼红军坪

红军坪位于卓克基至小金公路15公里处。1935年6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从小金两河口出发,翻越梦笔山,向卓克基挺近,途中,各部先后在此休息或休整。后人将此地称为“红军坪”。

▼卓克基会议遗址

卓克基会议遗址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二楼,外房恢复为会址原貌,并陈列有参会主要人员照片及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内房陈列有红军在马尔康活动的沙盘、地图等。

▼蜀锦楼

蜀锦楼,旧为土司索观瀛的书房,中央机关进驻官寨后,毛泽东曾在此住宿一周,并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等土司藏书。房中陈列有毛泽东读书用的八仙桌、休息时用的坐床、珍藏版《三国演义》等。

▼松岗战壕

松岗战壕位于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莫足河沟口右岸的山脊上,长约1000米,由内外两条深约一米的掩体构成,呈环状分布。1935年,红军曾在此与土兵激战五昼夜。战壕附近尚有激战留下的残垣断壁及弹痕等。

▼卓木碉会议遗址

卓木碉会议遗址位于脚木足乡白沙村。1935年10月,张国焘在该村的若布洛寺召开“党的活跃分子会议”,公然宣布另立“中央”,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相对抗,史称“卓木碉会议”。

回首当年鏖战,故事今犹存

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莫足河沟口右岸的山脊上,我们至今可以看到一条长约1000米,呈环状分布,内外两条深约一米的掩体筑物。据当地人介绍,红军曾在此与土兵激战五昼夜。战壕附近,我们仍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激战弹痕。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小金县会师后,红一军团于6月中旬进驻懋功,旋即奉中国革命军政委员会命令,向马尔康卓克基进发。6月25日,红六团进逼卓克基。

当时卓克基土司索观瀛被国民党委任为“卓松党三土(卓克基、松岗、党坝)游击司令”,奉命阻击红军。索观瀛及土兵凭借高大的土司官寨进行阻击,双方相持至夜晚。在夜间,红军先头部队为联络后续部队,发射数颗信号弹。寨内土兵认为这是红军在施法术,要放“神火”烧毁官寨,慌忙弃寨而逃。红六团及后续部队旋即占领卓克基土司官寨。

7月,逃窜至大藏寺的索观瀛纠合日部、草登、达维、脚木足以及松岗、沙尔宗等地的土兵武装约4000人,从松岗反攻至马尔康阿底卡辉桥。他们遭遇红军的有力打击,激战一昼夜,土兵被击毙百多人。土司武装逃至康山等地。入冬后,经过休整的索观瀛再次纠合残兵败将2000余人,于当年12月11日兵分三路从木尔宗、草登、大藏出发,到松岗围攻红军。激战五昼夜,土兵武装被击毙、击伤、俘三百多人。

红军在马尔康滞留的一年多时间里,组织了梦笔山、松岗、石果坝、卡辉桥、大藏等大小战斗十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奉命阻击红军后,被国民党先后委任理蕃卓克基乡总指挥、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等职的索观瀛,对国民党也心存疑虑。1949年底,索派人到甘肃兰州晋见解放军“一野”首长,接着又派人到川西行署和茂县专署联系,表示迎接解放。1950年冬,小金、金川先后解放,索管瀛派人分别前往慰问解放军。1952年,人民解放军进军黑水,索跟随时任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前身)主席的天宝到黑水,协助解放军开展工作;1953年3月,又随天宝进入阿坝。索在黑水头人苏永和及阿坝大土官华尔功成烈归降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闪耀在石刻标语上的文化精神

“蕃人成立蕃人红军!”

在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的蒲志村,我们在一面斑驳的墙壁上看到了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经当地一位老人的提醒,我们才发现,在探寻红军长征足迹的过程中,红色标语、红色遗迹随处可见。如经过脚木足乡的孔龙村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标语:“回蕃汉民族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帝国主义”“没收地主官僚军阀的土地,平均分给工农穷人”。

同行的当地旅游局负责人说道:“当年红军正是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标语,把革命真理传播到了藏族群众当中,从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为红军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马尔康期间,将士们为了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和团结藏族群众,详细调查了马尔康风土人情、婚姻制度、喇嘛教义及土司制度等,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红军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百姓中访贫问苦,召集各类大小会议,书写、錾刻标语,演出文艺节目,教唱革命歌曲,宣传党的纲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用实际行动消除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疑虑。

同时,当时的川康省委在党坝、松岗、马尔康、卓克基、梭磨、马塘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将川西北苏区根据地由松理茂赤区发展到了马尔康及大小金川。1935年10月,中共大金省委成立,取代川康省委担负起巩固和建设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的重任。紧接着中央又成立了大金省军区,统一组织和领导根据地的地方革命武装,还在马尔康境内建立了以党坝为中心的13个乡级、80余个村级苏维埃政权,以及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革命军、游击队等藏族人民自己的革命武装,积极进行争取群众、清匪除霸、宣传教育、恢复生产、筹集粮草等一系列工作。各级苏维埃政权在红军的帮助下,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没收了土司、头人的土地,按各村实有人口平均分给百姓。

在这期间,许多青少年在红军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天宝(桑吉悦希),已故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藏事组组长净多•孟特尔,已故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康定军分区副司令员沙拉(又名莫牙古古),高富贵等就是这一时期参加红军的。《藏族史纲》中记载“党坝地区仅少年参军就有72人” 。红军在马尔康期间,藏族百姓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忍饥挨饿,支援红军粮食300多万斤,牲畜等各类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本真的百姓将自己的粮食都支援了红军,仅查北一村就筹到四万多斤,牦牛、犏牛一百八十多头,骡马二十余匹。红九军在脚木足乡孔龙村仅一个村就筹集到七万多斤粮食。马尔康百姓不仅保证了境内数以万计红军的食粮供给,还将粮食运往大金省委所在地绥靖。许多藏族群众和苏维埃成员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当向导、做翻译、掩护伤病员等,不少人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军离开马尔康北上后,国民党川军二十四军及土司头人趁机向根据地反扑,屠杀了大批苏维埃和其他红色组织成员。马尔康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马尔康县境内仍保留着大量红军战斗、工作过的标语、文物、遗迹,这些文物、遗迹真实反映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发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尕南村冬天 摄影/王国民

猜你喜欢

松岗马尔康红军
松岗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马尔康市
宝安基层文艺再添新军 助力街道文化迸发新活力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松岗土司官寨 废墟背后的故事
静子的马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