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清河崔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2015-05-02许友根

关键词:崔氏小房及第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唐代清河崔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提供的科第人物资料为基础,可对唐代清河崔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唐代;科举;科举家族;《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正》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本文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提供的科第人物资料为基础,对唐代清河崔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考察。

一、清河崔氏科举入仕概况

中古时期的崔氏位列北方士族之冠,史称崔氏“英贤间出,卿长相惭,清风激于百代,盛德流于四海”[1]107。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氏定着十房,是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崔氏、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二房、博陵三房。其中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崔氏、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六房属于清河崔氏的范畴。据统计,唐代清河崔氏入仕总人数为287人,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84人。在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84人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2]122-123。唐代崔氏先后拜相者23人,其中清河崔氏12人,分别为郑州崔氏元综,鄢陵崔氏知温,南祖房昭纬、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龟从,清河小房彦昭、群、郸,清河青州房圆。在清河崔氏12位宰相中,除崔知温以门荫入仕,崔元综、崔詧、崔神基入仕途径不明外,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表1 清河崔氏宰相科举入仕情况

笔者初步统计了《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登科记考补正〉考补》(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资料文本,清河崔氏科第人物凡90人,各房支科第人数及科目如表2:

表2 清河崔氏科第人物分房支统计

相比较而言,清河崔氏中的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青州崔氏在唐代社会上的影响不如南祖崔氏、清河大房和清河小房,究其原因,可能与史料缺失,与政治事件、与仕宦品级等方面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崔氏等三房子孙中科第人物与南祖崔氏等三房中科第人物不成比例,亦应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清河崔氏科举家族的两个案例

通过对南祖崔氏崔悬解和清河小房崔陲科第人物的考察,可看出唐代科举家族的基本情况。

表3 南祖崔氏崔悬解一支科第人物考察

表4 清河小房崔陲一支科第人物考察

南祖崔悬解一支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崔融后人,融子禹锡、翘均为科第出身,随着科举及第人数的不断增加,该支仕宦品级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翘后人中昭符兄弟五人,地位显赫,其中四人以进士出身入仕,位居高官。《旧唐书》卷一五五《崔邠传》云:“崔邠字处仁,清河东武城人也。祖结,父倕,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弟鄯、郾、郸等六人。子璀、璜,璀子彦融,皆登进士第,历位台阁。”[3]4117

三、清河崔氏成员科举及第与家族发展之关系

第一,科举制度下,家族成员中科举及第者的多寡成为决定家族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南祖崔安潜未中科举入仕前,朝中无呼字知闻,厅里绝脱靴宾客,无人知晓亦无人问津,这与任职高官之后的门庭若市确有天壤之别,形成鲜明对比。南祖崔鄯昆弟六人进士及第,仕官皆至三品。其中崔邠、崔郾、崔郸三人,知贡举,掌铨衡。冠族闻望,为时名德。唐人刘禹锡撰《崔公神道碑》云:“崔氏之门,六人皆入文昌宫,其间三人历八侍郎。统而论之:三大卿、两连率、三翰林学士、一执金吾,言冠冕者许为世雄。”[4]83《唐语林》卷一《德行》条记载:“(崔)倕生六子,一为宰相,五为要官。太常卿邠、太原尹酆、外壶尚书郎郾、廷尉郇、执金吾鄯,太仆射平章事郸。”[5]19清河崔氏家族不仅科第人才辈出,很多科举出身者又成为科举的主考官,在科举史上引为佳话。《广卓异记》引唐人《登科记》云:“元和二年,崔邠连放二榜。大和二年,邠之弟郾连放二榜。大和九年,郾之弟郸放一榜。大中七年,郾之子瑶又放一榜。崔氏六榜,皆刻石于长乐街泰宁寺,时人谓之曰榜院……咸通七年,郾之子瑾又放一榜,乃命门生韦庠刻石,将饰七榜。”[6]865终唐之世,清河小房被称为“四望族”之一,据《旧五代史》卷九三《晋书·李专美传》:“(李氏)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7]142从一定意义上说,“望族”乃是对一个家族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赞誉和肯定,而清河崔氏荣膺“望族”之誉,显然与其家族中科举及第者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密切相关。

第二,家族成员中科举及第者的多寡不仅取决于先辈的“功德厚薄”,更取决于子孙后代的努力进取。青州崔圆,少年时贫贱落拓,成年后曾向官刑部尚书的表丈人李彦允“将求小职”,李“待之蔑如也”。然崔圆志尚闳博,好读兵书,有经济宇宙之心,终以智谋将帅举及第入仕,后官至宰相[8]42。大房崔千里,自幼学之后,博考经籍,不舍昼夜,年十六,以国子监明经备身[9]1928。崔龟从元和十二年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及书判拔萃二科入仕,大中四年为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但其祖父崔璜、父亲崔诚只是初级官吏。南祖崔氏家族的崔翘“四岁善嘲咏,七岁善隶书,八岁工文章,遂躬览载籍。十四明经高第,十六拔萃登科”[10]368。又如崔翘孙辈崔能,“少励志苦学,累辟使府”。崔从“少孤贫。寓居太原,与仲兄能同隐山林,苦心力学。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梠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不出山岩,如是者十年”[3]4577。小房崔志道,“妙年立节,卓尔不群,负笈从师,虽千里而无远;集萤志学,历三冬而有成”[9]700。诚如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篇首所云:“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11]2179

第三,清河崔氏科举家族大多亦为文学家族。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科目,这些常举科目主要考察举子的经学水平和文史功底。尽管唐代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行卷”、“请托”等问题,但绝大多数被录取的举子都具有较好的经学、文史水平是不容置疑的。唐代崔氏“能诗之士弥多,他姓远弗如也”,以唐诗人总之,崔氏占籍几十之一[12]167。清河崔氏南祖崔君实“文集十卷,藏于秘府”;崔悬解“文集五卷,行于世”;崔谷神“文集三卷”。崔融以礼部郎中知制诰,其子崔禹锡以礼部员外郎兼知制诰,崔翘以中书舍人知制诰,所谓“三叶掌诰,一家工文。代宗学府,人称墨妙”[9]370。其中崔融是高宗、武后时的著名文人,与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同为文章四友,世称“崔、李、苏、杜”。《新唐书》本传云崔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11]4196。《旧唐书》本传云:“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须《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及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3]3000《隋唐佳话》卷下云崔融撰《则天哀册文》尤见功力,“时人以为三二百年来无此文”[13]110。崔氏小房的崔群,以文学饰身,致位崇极,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又制策登科,同榜进士、大文豪韩愈在《与崔群书》云:“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至于心所仰服者,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14]5593此外,据史料记载,清河崔氏中的崔融、崔慎由、崔知温、崔昭纬等人均曾兼修国史。唐代官员参与编修国史是朝廷对其文史学养的一种认可和肯定,更是难以企求的一种“政治待遇”和终身荣耀,清河崔氏多人参与国史的编修,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家族的文学特质。

[1] 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宋)王谠.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清)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 (宋)李昉.太平广记[C]//笔记小说大观.扬州:广陵书社,2007.

[9]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九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1]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 (唐)刘餗.隋唐嘉话[C]//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 (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朱 根〕

K24

A

1003-6873(2015)02-0112-03

2014-12-19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石刻文献与唐代科举家族研究”(13LSB004)。

许友根(1955-- ),江苏响水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科举制度史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2.026

猜你喜欢

崔氏小房及第
上半年228家房企破产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工钱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晒太阳
轮 回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长嫂当母”的由来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