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走势与中国特色

2015-04-30王巧玲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王巧玲

2003年,联合国启动了一项宏大的任务,宣布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年)》(以下简称《十年计划》),动员各国政府行动起来,推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如今,《十年计划》即近尾声,面对联合国发布《2014年后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的新形势,有必要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做一评述,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与创新特色作出评估,进而更好地展望未来。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走势

(一)从基本理念到国际共识:超越差异的全球认同

联合国在2003年发布《十年计划》时,只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做了概括说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教育中受益,都能学习可持续未来和积极的社会转变所需要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认识渐趋聚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倡导,全球有必要在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涵义的基础上,寻求超越地区差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共识,这些共识有五个要点。第一,教育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转换性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对教育系统和结构进行重新定位,其核心是对教与学进行革新。第二,教育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力求使每一位公民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并能对生态系统性、经济脆弱性、社会公平性等做出及时决策和负责行动。第三,教育内容:在尊重地域文化相关性和文化适应性基础上,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综合视角观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事件。第四,教育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采取可持续未来需要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关注高质量教育的提供。第五,教育对象: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涵盖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非正规教育的所有教育对象。可见,超越国家、民族与意识形态差异的全球理念认同,是指导不同地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准则。

(二)从文件号召到政策支持:教育方向的重新定位

2003年,联合国在所颁布的《十年计划》中,号召各国政府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契机来调整教育方向、学习和培训,使每个人都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2009年4月,在波恩召开的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世界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未来公共教育政策”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后半程的重要行动战略目标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德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政策,明确了教育为所在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中也将政策支持作为五大优势行动之首。可见,在教育政策中明确教育面向可持续未来的重新定位方向,已经成为今后衡量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指标。

(三)从教育到学习:学习主体的重新定位

国际社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进程中,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被视为改革教育和学习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在原有课程中增加的一门科目。《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重点对全球可持续学习和学习方式变化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其中,参与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跨学科学习、基于批判思维的学习、基于系统思考的学习、发现式学习、社会学习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些新方式中,留给学生参与和主动决策空间是决定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中再一次指出,从关注教育到关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面向全球化世界和面向可持续未来的视角,强调积极参与和转换性学习。为此,引领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创新,将成为未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

(四)从“纳入法”到“全系统法”:面向整个教育的全方位策略

《十年计划》对各国推进策略与方式的建议中,重在强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蕴含于整体教育中。经过对各国经验的筛选与审视,《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监测和评估结果是,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大多采用的是“纳入法”(纳入当前系统)和“全系统法”(建立全新的系统),而后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策略。部分国家案例证明,将“全系统法”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利于促进行为主体在参与全系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时,实现以最佳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际进展。采用这种策略要求行为主体具备高瞻远瞩的领导力、社会网络、新的研究形式以及较高水平的参与程度。在总结部分国家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明确建议将“全系统法”作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教育五大优势行动策略之一。总之,全系统参与和转型将促使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全方位推进的效果。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特色

(一)理论创新特色:国际共识与本土结合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北京教科院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实验研究,提出与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基本定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本研究团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两点约定性的理解。其一,教育功能的双重内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功能包括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两层涵义。所谓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生态文明时代,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同时注重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既指关注人类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又指公民个体跨越人生诸阶段的、不间断的稳健发展。其二,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适应可持续发展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习者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掌握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依据以上内涵,团队进而研制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结合本国实际,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框架,对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并且在国际同行中获得了高度认同与积极评价。

(二)政策创新特色:战略主题与任务定位

十余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实现了从科研课题向国家与地方公共教育政策的转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与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说明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中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与工作领域。北京在2007年率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纲要》基础上,2011年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试验、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确定为加快首都“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预见,随着各省市等地方政府逐步宣传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对越来越多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产生更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三)育人模式特色:课程创新与教学实验

早在20世纪末,几乎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步,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团队较早开始在众多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探索,先后主持、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教材《可持续发展未来:哈尼梯田与青少年》、陕西省地方教材《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并参与指导实施等。这些地区实验学校均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作为地方课程的新功能定位,将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并关注与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育人新目标,坚持多年开展教学实验。这些实践探索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中拥有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也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进一步纳入主流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与广大实验学校校长、教师历经多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导下的教学-学习模式(简称“可持续教学模式”)。实施该模式需要落实的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还应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指导学生做好学习探究作业报告,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与合作讨论,鼓励学生关心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等。通过近年来部分实验学校举办的系列研究课现场会等形式,可持续教学实验经验得到了广泛传播,助推了实验学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进程。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霍普金斯(Hopkins)教授在观摩苹果园中学举办的研究课后评价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课堂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拓宽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

(四)实施策略特色:区域推进与学校建设

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领导下,涵盖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江苏、内蒙等13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作工作网络形成了,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形成了常态机制。此外,分步骤建设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也是近15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连续推进的一项基础性策略。至2013年,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其它类型学校约1000余所。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研制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质量加以管控,从学校管理、支持与保障、课程与教学、专题教育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质量自评与他评,成为诊断与监测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多次亚太与其它地区专题会议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与效果受到普遍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全系统法”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良好成效。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愿景

2014年是联合国《十年计划》的总结年,也是我国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部署的关键年。可以预见,随着联合国以“为了可持续未来而学习”作为主题,在2014年11月作出未来5~10年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部署。随着各地区越来越多校长、教师更加自觉地参与实验研究,越来越多学者更加积极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必将迎来一个令人鼓舞的未来发展愿景:生态文明呼唤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文件愈加完善并形成体系;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可持续教学方式的实验和价值观教育将会助推学校素质教育出现新的突破;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从当前边缘状态走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主流。总之,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进程,必将有利于深化与扩展素质教育,并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占位。

编辑 吴婷 校对 潘雅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