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
2015-04-30朱盛
朱盛
摘 要: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学习内容不受孩子喜欢,课堂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上课成了奉命而学,课堂的生命力就失去了一半。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关键词:激趣方式;阅读延伸;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71-1
小学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地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想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几乎是丧失殆尽,看到语文课就无比头疼,已然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一、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1.导入诱趣
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时候,笔者先播放三打白骨精的开始一段,当白骨精变成美女来引诱唐僧时,视频戛然而止,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需要进一步去阅读课文,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增趣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与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脑子思考,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汇到他们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广征博引、博古通今。作为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能有一桶水得益于教师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学习永无止境。当教师在讲课时能够旁征博引,不管是课内课外的知识,如果能滔滔不绝、释疑问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了。
三、延伸课外阅读,体验学习乐趣
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加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笔者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使课内、课外知识融化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兴趣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