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观察,一定要“真”
2015-04-30孙彦彦
新教师 2015年3期
孙彦彦
前不久,听了一节写作公开课,引发了我对“写作观察”真实性的思考。
这节写作公开课的主题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找两个学生来现场表演掰腕子。学生们屏息凝视,观察入微,而后奋笔疾书。到了交流阶段,一生说:“小羽同学脸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但他仍然坚持着……”一生起来评论道:“老师,我觉得他观察得不对,不真实,因为当时我脸上没有流汗。”多么中肯的评价,多么坦诚的评价。然而,这番评价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表扬——“这样写可以,他这是想象!”
真的可以吗?我想这个问题不仅留在了我这个听课者的心中,也一定留在了那个孩子的心中。
学生写作的灵感来自于他们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然而,鼓励学生去写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是否意味着“可以子虚乌有地随心所欲”?如果允许学生这样“失真”地观察,观察的意义又何在?学生会不会对观察一头雾水呢?我们的观察是否能够真正给予学生写作的灵感呢?学生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是否能够真正地触动他们的心呢?笔者认为,写作观察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原型,可以去刻画那些我们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如:心理、情感等,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夸张,但是绝不能违背客观事实。学生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我们需要引导的绝不是让学生去想象生活中不曾存在的事,而是引导学生去揣摩表象之下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能够借助表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观察目的便真正地达到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摇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