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能往方程里面走走吗

2015-04-30李帮魁

新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砝码式子天平

李帮魁

一、天平模型强力支撑

在认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方程思想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写出等式,二是学生在写等式时怎样才能把未知量当作已知量。由于学生受到长达四年的小学算术思想影响,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解法。为解决学生这一认知矛盾与困难,吴老师以天平模型引领学生从直观上感悟等量关系,由此生成关系表达式,为建构方程的概念奠定厚实的背景经验。

【教学片段一】

教师出示天平图片:天平可以表示什么?(平衡、倾斜)

1.在天平两端都放50 g的砝码,能用式子表示吗?一端放50 g的砝码,另一端放30 g的砝码。

师:用式子表示,请写在纸条上。

生:50=50,30<50。

2.在天平一端放1根香蕉、一个30 g的砝码,另一端放50 g的砝码。

师: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请用式子记录在纸条上。

学生写出:x+30=50,x+30>50,x+30<50。

3.在天平一端放1粒120 g的苹果、1根180 g的香蕉,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

师:能用式子表示吗?

生:120+180=300。

4.在天平一端放1粒苹果、1根180 g的香蕉,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

师:天平会怎样?

学生表示:180+x=300,180+x>300,180+x<300,180+□=300,180+苹果=300……

5.在天平一端放3粒苹果,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会记录下来吗?

学生记录:x+x+x=300,3x=300。

【赏析】吴老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五次以天平图和动作意象为载体,让学生展开观察与分析,要求学生只是描述数学问题事件,淡化学生求解未知量的意识,为未知量等同于已知量参与运算提供思维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达、记录这些表示关系的式子,为后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由于学生在天平模型支撑下对等量关系体验认识充分,为深刻理解“用未知数表达相等数量关系”这一方程本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的深刻认识积淀了厚实的经验基础。

二、完整经历建模过程

学生对于方程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建构这个数学模型?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建模过程。在前面的观察、想象天平的活动中,学生感知了相等和不等量的关系现象,并引出了数量丰富的表达式,这是学生数学建模的开始。在大量积累方程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方式对天平不同情况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类,建构起清晰的方程模型。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刚才记录的时候有几种情况?分几类?

生:天平有平衡和倾斜两种情况,可以分两类。

师:挪动黑板上的纸条,分分类。

学生在黑板上挪动纸条。

等式:50=50,x+30=50,120+180=300,180+x=300,x+x+x=300,3x=300,180+□=300,180+苹果=300。

不等式:30<50,x+30>50,x+30<50,180+x>300,180+x<300。

师:你还可以把等式进一步分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分类的方法。

含有未知数的:x+30=50,180+x=300,x+x+x=300,3x=300。

不含有未知数的:50=50,120+180=300。

学生没动180+□=300,180+苹果=300两个式子,吴老师把它们放在旁边。

引导学生圈出等式,再圈出和以往不一样的等式。

师(手指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等式叫作方程。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对方程有什么感觉?

生:一个未知数,一个已知数,相加等于一个数,

是方程。

师:只能相加吗?

生:加、减、乘、除都可以。

生:180+□=300,180+苹果=300是方程吗?

生:应该是,因为“□”和“苹果”都是不知道的未知数。

【赏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为等式和不等式;第二次把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有未知数的,从而得出方程概念的意义。这一环节与“片段一”融合为一体,加上课尾现实情境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环节,完整地呈现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建模的全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三、多走一步深度感悟

当学生以天平模型为载体完整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得出了方程概念后,吴老师没有提及和强调教材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的描述性定义,而是引导学生在“运用与解释”中逐步窥视方程的本质内涵。

【教学片段三】

1.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图1),并附有文字说明。

师:请大家唤起心中的天平,用式子表达出来。

生:2x+20=2000。

生:(2000-20)÷2。

师:哪个是方程?

生:2x+20=2000。

师:(2000-20)÷2是你们熟悉的,它与2x+20=2000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通过天平表达出来。(2000-20)÷2是从知道的一步一步求出不知道的。endprint

2.教师出示图2。

师:能求什么呢?请写下来。

生:①3x+5=65,②(65-5)÷3,③(65-5)÷3=x。

师:哪些是方程?

生:①和③。

生:③还是以前的思路。

师:方程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方程有未知数。

师:只是未知数吗?还能往里边走一走吗?

生:以前是从已知数求出未知数,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一起变成等式。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河:就好像有一条小河,我们站在河的这边,对岸有一颗宝石,我们要怎样拿到对岸的宝石?

生:从岸边出发,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地走到对岸拿到宝石。

师:这就好比以前的数学方法,从已经知道的一步一步地去拿到宝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用绳子拴住拉过来。

师:用一根绳子拴住对岸的宝石,然后顺着绳子拿到宝石。就好像方程一样,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建立等式关系,写出方程,再求出未知数。两者目标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

生:相等的关系就是绳子……

【赏析】吴老师所采取方法充分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先是在异同比较上凸显方程的本质,当学生在“水壶倒水”的问题中出现“2x+20=200,(200-20)÷2”两种不同思维的式子,以及在图2的表达中出现“3x+5=65,(65-5)÷3,(65-5)÷3=x”三个不同表达式时,在结合具体事例背景的对比中,使学生生成“以前是从已知数求出未知数,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一起变成等式”的认知。其次是以事例类比促领悟,当学生在上述比较中对方程的本质内涵有理解但又无法表达时,吴老师及时以“拿到河对岸的宝石”的事例进行类比,通过对取宝石不同途径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两者目标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体现了“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与“方程概念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的本质内涵。

“还能往方程里面走走吗?”这句话是吴正宪老师在执教“认识方程”一课时,在课前与课中对听课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思考。大师智慧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向方程本质内涵里面走一走,多走一步便能为学生多开一扇窗,学生由此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有时候在课堂上‘多喘半口气儿,多走一步就有可能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砝码式子天平
有趣的砝码称物
说说天平的使用
用一样的数字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天平的平衡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三九变九三
拓展教材上不等式的几个知识
拓展教材上不等式的几个知识
巧妙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