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堂启发式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2015-04-30牛静
摘 要: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诸多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论文从启发式与参与式两大方面论述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关键词:外国文学;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实践
据了解,当前我国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注入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讲到底,一言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外国文学是有生命的,外国文学课的教学也应该是鲜活的。如何立足课堂,让外国文学经典“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八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对其中的启发式与参与式在外国文学课堂中的具体做法进行说明。
一、启发式
(一)设疑启发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因为教师的激趣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产生了学习兴趣,这是第一步。“设难问疑”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下去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求知欲亦产生于
疑问。
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项链》是一篇极有魅力的文学作品,学生们早早就看过了,但是,问他们有何感想,他们说:“这篇作品批判了小资产阶级女人的虚荣心”,学生们浅尝辄止不去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带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
首先,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提问,即小说讲述了什么事儿?玛蒂尔德生活现状怎样?她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其次,针对人物思想和创作技巧提问,即玛蒂尔德挑选首饰的过程反映什么?历经十年的艰辛她是否有了改变?小说的叙述者类型属于哪一种?如果改用其他的叙事方式,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再次,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即为什么十年后,才知项链是假的?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和揭露小资产阶级女人的虚荣心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积极兴奋,讨论回答,分析玛蒂尔德这个人,形成简练的归纳。
最后,再次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问题即如果伏朗士太太偿还了玛蒂尔德的项链钱,她会怎么样?如果玛蒂尔德当年没有丢失项链,她会不会幸福?学生们纷纷推测,争论,最后一致认为:小说的核心不是揭露与批判了小资产阶级女人的虚荣心,而是怜悯,不仅是对玛蒂尔德的怜悯,更是对一个群体的怜悯。老师步步提问,学生步步深入思考,赢得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比较启发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某个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笔者常常采用比较启发的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实例一:在讲俄国作家果戈理时,把果戈理与普希金进行比较。普希金是一位诗人,他富有诗人的想象力,他总能把目光投放到美好的事物上,即便是很平凡、很平庸的事物,他也能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说他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而果戈理关注生活中丑陋的东西,他擅长把俄罗斯所有丑陋集于一堆来加以嘲笑,因此果戈理写不好正面人物,他写的都是反面人物。除此之外,普希金注重人物感情波动与心理变化,普希金的长项正好是果戈理的弱项,果戈理不注重人物感情的波动与心理的变化,但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俄国比较权威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分析过果戈理,他说果戈理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笑不是哈哈大笑,而是“含泪的笑”。在讲果戈理之前,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学生很自然地对果戈理产生了兴趣,这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具体实例二: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三者的区别,笔者同样运用了比较启发的教学方法。司汤达作品注重告诉我们一种心灵体验,人们经常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小说,即“心理分析”。巴尔扎克的特点在于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他相当于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他站在法国最高的大楼上俯瞰,把看到的社会百态都记录下来,透露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带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巴尔扎克的作品很少写好人,写的都是阴暗的东西,肮脏的东西,有一定的批判性。福楼拜与前两位作家又有不同,福楼拜的特点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作品的思想性不强,他最关心的是小说写得好不好,像不像,作品对他而言,相当于一件艺术品,他是典型的为写作而生活的人。通过对这三者的比较,使学生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便于学习,加深理解。
比较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前进行比较启发,这样做有利于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所有知识点都讲解完之后再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进行比较,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三)情境启发
情境启发,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外国文学可以说是对多媒体手段适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外国文学名著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强的特点,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外国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现在网络资源如此发达,跟作家作品有关的图片和电影视频很容易就能收集到,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会将经典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穿插其中,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融入其情境当中,从而受到启发和陶冶。
具体实例一:在讲作家劳伦斯时,通过演示《百家讲坛》中主题为“惊世骇俗的劳伦斯”的两段视频剪辑,导入劳伦斯的生平背景介绍,启发学生思考劳伦斯之所以惊世骇俗的原因。
具體实例二:笔者在讲作品时通常会插入一两个经典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例如:特洛伊战争的主将对垒场面、木马计片段、创世纪、耶稣诞生、堂吉诃德战羊群、哈姆雷特独白、一磅肉契约、三匣选亲、于连爬窗约会、答丢夫原形毕露、《巴黎圣母院》碎瓶缔婚、鹰山地穴、街垒战、《傲慢与偏见》达西求婚、简爱以圣经为武器、红字惩罚、红字获救、高老头之死、葛朗台占用金子、吝啬鬼泼留希金、罪与罚杀人、安娜内心独白等等,笔者把这些视频都收集来,建立了外国文学史庞大的视频库,学生对这些视频格外感兴趣。在讲授时,笔者用图片、视频推出情境,以此营造气氛、展示作品精华,把课讲活,营造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受到启发。
二、参与式
(一)讲述故事
我给每一届学生讲外国文学时,通常都会在第一堂课对学生们的阅读情况做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连作品的名字都没听过,阅读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于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形成良好互动,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之前读作品很重要,不但要读,而且能将作品中的故事讲述给别人听。于是,当我要讲某部作品时,我先让某位同学提前准备,分析作品之前,由他将该作品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不恰当的或不足的地方,我予以纠正补充,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督促学生去读作品,使学生从中得到切实的收获。
(二)情景创作
写作是普通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展开写作训练,是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是它的教学方法之一。情景创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具体做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联系特定的作家以及特定的文本,让学生尝试着模仿他们的文风进行写作。情景创作的时间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因此学生会有紧张感和刺激感,适时的紧张和刺激正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以二十世纪俄国文学的代表作家肖洛霍夫为例,肖洛霍夫笔下的风景描写既构成人物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主人公心理的传神写照,小说结尾处,阿克西尼娅被打死了,葛利高里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垮了。教师讲到这里,可以立刻鼓励学生来一段景物描写,要求传达出葛利高里绝望无助、悲凉失落的心情。针对这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就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片段。学生写完后,教师当场点评上述的情景创作,给予学生恰当分寸的肯定评价。过后,再带领学生研读、推敲肖洛霍夫的遣词造句:“太阳在热风阵阵的晨雾中升到沟崖上空。阳光照在葛利高里没带帽子的头上,照得他那浓密的白发银光闪闪,滑过他那苍白的、呆板的、可怕的脸。仿佛是从盛梦中惊醒,他抬起头,看见头顶上黑沉沉的天空和一轮闪着黑色光芒的太阳。”[1]把学生的文章与作家的实际描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创作方式,也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课堂情景创作紧密结合教学需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
1.学生按角色朗读作品
具体做法: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多经典的对话与独白,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经典对话、《艰难时世》中葛擂硬和毕周的经典对话、《包法利夫人》中鲁道尔夫与爱玛在农业展览会上的经典对话、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独白、《白象似的群山》中男人和姑娘的经典对话等等。在讲课过程中,凡是涉及到文学史中的经典对话,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按角色进行对话,这样做学生能亲身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课堂剧演出
课堂剧演出是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与教师一起再创造的教学活动。
具体做法: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就跟学生指明这一教学方法,并事先告知学生需要表演的一定数量的剧本,如《俄狄浦斯王》的经典片段、《伪君子》的引君入瓮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下诉衷情、《威尼斯商人》一磅肉的故事、三匣娶亲、法庭辩论、《红与黑》的经典爱情场面等等。在学生初次阅读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抽取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动员全班同学挑选自己喜爱的剧本,组成几个不同的剧团。课后,全班同学围绕各自的剧团,集体钻研剧本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揣摩他们的动作与表情,斟酌他们的衣着与言语,把握作者的创作主旨,然后确定好时间与地点进行表演。表演分几组,最后选出综合实力比较强的一组进行大型表演,进行观摩教学,请教研室的老师对表演进行点评。课堂剧演出使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学生以剧中人的身份走进课堂教学,教学形式新奇,课堂气氛活泼,师生都会领悟到课堂剧演出的魅力感与成就感。
启发式与参与式的教学思想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思想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实际参与,才能使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其次,强调教学是双边互动过程,师生之间是民主型关系。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互相激發,教学相长。再次,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启迪和方法上的引导,真正地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参考文献:
[1]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王彤.师范院校外国文学参与性教学的经典对话路径探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牛静(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