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教学 深化素质教育
2015-04-30田俊霞
田俊霞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创造型人才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初中语文作为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深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课堂;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开展素质教育,要把教和学联系起来。现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一、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做到“三变”
1.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
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应首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课堂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2.教学目标变“重知识”为“重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方法,培养能力。
3.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改变传统教学只会使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所讲的知识记住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主动地探讨学习。
(二)学生更新观念
1.树立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他是学习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改变过去,只依赖于教师的教,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思考的不良习惯。
2.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能力。
3.学会变会学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改交以往学会老师教授的知识就可以了的观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采取的组织形式和控制形式。
(一)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选取教法都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改变过去死教书、教死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二)重视提问
提问要注意目的性、科学性、灵活性、启发性、鼓励性、广泛性及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优选问题,问在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该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注意观察,问在学生需要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恰当运用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具有高效的教育性;具有专业的知识性;具有多样性。如在教学中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提高语言感染力。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注意抑扬顿挫。运用格言、警句、成语可使讲授生动、便于理解。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师应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自学方法的指导,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应做一:
(一)先“扶”后“放”
自学时,教师先设计出一组既建立在学生发展区又学有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这是“扶”;在学生有了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之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去读书、去思考、去提问,这是“放”。
(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探究就无从谈起。
(三)分层要求
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自己实际出发,解决自学目标中的2~3个重点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
(一)面向全体与培养学生个体的关系
既要让每个同学在课堂教学中受益,又鼓励尖子生冒尖。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能力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该掌握牢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灵活运用。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自悟,找到学法,培养能力。
五、诱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意愿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主动探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六、拓展创新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传统的教学就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全面拓展學生创新思维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同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