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别让华丽外袍迷乱了眼
2015-04-30林凡瑞
林凡瑞
最近,学校里有两位青年教师去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公开课比赛,取得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获得了一等奖,凯旋;另一个榜上无名,沮丧“回朝”。我一边祝贺优胜者,一边安抚失利者,好一阵忙乎,那表情也是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挺折磨的。
获得一等奖的是刘老师,榜上无名的是杨老师。这两个老师都是同一年分到学校的,素质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但人总是有差异,只能说各有千秋,优势不同。根据几年来我听她俩课后的印象以及平时的交流观察来看,就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诸如理解、表达、朗诵、书写等等)以及对文本的把握、对教材的驾驭、对教学方法的处理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平心而论,榜上无名的杨老师是略胜一筹的,而凯旋的刘老师却是稍稍逊色的。
然而,刘老师获胜了,杨老师却惨败了,这是难以争辩的事实。原因何在?杨老师进行了自我分析,同时,也隐隐约约地听到“专家”的点评,她败就败在多媒体这个“辅助功能”设计和运用的欠缺上。从这个惨痛的教训里,我们明白了一点道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赛课的标准也与时俱进了,不断地向技术倾斜,向形式倾斜,向过度设计创新上倾斜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哪怕你各方面的素质再高强,课上得再完美,一旦离开了多媒体,或者课件设计有欠缺,你的课也就不完美了,被淘汰出局就势在必行、毫无悬念了。
但是,这种评判是合理的吗?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我看并不尽然。这要从诸方面来分析了。
首先,回顾一下没有多媒体的时候,我们的课是怎么上的。其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多媒体走进课堂也没有多长的时间,至少我们读书的时候是没有的,我们教书的前几年也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照样读了很多书,照样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照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课件上来,都是从书本上来,都是从教师那里来。那时候,不管是平时讲课还是赛课,教师都凭借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借不得东风,靠不得依仗,教师就不指望它,就指望自己的大脑来思考,指望自己的嘴和手来辅助。这样一来,也就有了更多挖掘教材的时间,精心备课,探讨教法。课堂上呢?教师不用担心操作多媒体时的失误,不用花时间去反反复复地按遥控;教师可以亲自范读课文,领读课文,解读文本;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很多的粉笔字,那些手写字体现着教师的书写风格,让孩子们去赞叹去模仿;教师可以腾出时间让孩子们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去写字;教师的教学思路可以随时改变,教师的板书也可以随景而书……总之,教学的灵活性更能够体现无余,不像课件教学程序那么固定,一切都是按照套路出牌,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这样的赛课,虽然原生态,但有实质,也实惠,没有花架子,有的是剔骨挑肉的时效性。
其次,观瞻一下多媒体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课又是怎么上的。看过搞笑的傀儡戏,听过歌手假唱的报道,有时候,我们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课堂上,尤其是赛课上,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作用,教师有时就像是在演傀儡戏,就像是在充当假唱的角色。铺天盖地都是多媒体教学,让我们走进了多媒体泛滥的新时代。当然,作为赛课,运用多媒体,那是必须的,赛课的标准里就有一个“添加式”制度,将是否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于是乎,全校领导、教师齐上阵,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找材料的找材料,做课件的做课件,忙忙碌碌好几个星期。往往是,不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而是在制作课件上动脑筋,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将多媒体硬塞进课堂里。
赛课教师本来就高度紧张的,再加上操作多媒体,大脑就更错乱了。他们想的不是讲读步骤,而是课件的播放形式。只见那些教师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鼓捣图画,一会儿调弄卡通,画面频繁地换,声音无穷地变,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赛课教师在鼓捣课件上忙碌,但在解读文本上却懒起来了。不再范读课文了,有录音呢,播音员读得更标准;不再粉笔板书了,播放早就设计好的投影,打印的字体要比手写体规范多了;该解析的也不解析了,看银屏,图文并茂,画面清晰,既直观又形象。授课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缺乏活力的观众。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了,以前那种书声琅琅的课堂,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似乎已经呈现出日薄西山之势了。让人困惑的是,这是真正的课堂吗?教学的情感来自于文本,应该是通过朗读和想象培养出来,而不是靠来源于文本之外的什么。如此这般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还不如没有多媒体的常态课、原生态课更有效、更扎实,因为这样泛滥地、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只会造成师生角色的“错位”。
不要认为教育手段的创新就是教学思想的创新。张爱玲说,华丽的外袍里面却生长着许多虱子。在多媒体泛滥成灾的美丽外衣内,依然承袭着落后的教学思想,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置换,只能是从“人灌”到“电灌”。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帮手,而不是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一言以蔽之,我们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避免走入误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与媒体本身的表现能力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关。只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才能真正感受到多媒体的神奇和魅力,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目的。
第三,思考一下赛课到底是赛什么。韩愈早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评判一个教师的优劣,主要看这个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了多少知识,增长了多少适应社会的能力,优化了多少人生观、价值观。怎样达到这些效果?这就看教师的方法,教师的技能了。所以,赛课是赛教师的教书技能,是赛教师的授课艺术,是赛教师如何巧妙地把知识、技能、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永久铭记的。世界上有两件最困难的事情,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一生做好这两件事就是富翁了,既是精神世界里的富翁,又是物质财富上的富翁,教师正是做着第一件难事。
这样看来,赛课不应该是在赛教师掌控多媒体技术的高低,不应该是在赛教师利用多媒体表演的成功与否。就拿语文课来说吧,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是音乐课、影视欣赏课。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亲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如果缺少了阅读、品味、思考,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魅力。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得好:“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技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就告诉我们,泛滥地使用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其有害的。这样的赛课也是流于形式,只能给教师带来困惑和错乱,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把教师带进误区、盲区不能自拔,让基础教育的未来浸泡在浓浓的雾霾里,迷失了方向。
于是乎,就要高呼一声了:课堂上,尤其是赛课上,别光看华丽的外袍了,别让华丽的外袍迷乱眼睛了,华丽的外袍掩盖下的“虱子”也该捉一捉了,咬得人好痒痒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奥德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