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离家常课究竟有多远
2015-04-30周彬
周彬
我喜欢在操场上或者跑步机上跑步,但却非常讨厌在生活中走路。一直都在问自己,既然能够喜欢上跑步,又为什么如此讨厌走路?当自己实在想不通的时候,我就倒过来想,为什么喜欢上跑步,就一定要喜欢上走路呢?这么一想,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赛课与家常课的关系。我们一直把赛课看成是提高家常课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事实上,赛课的水平的确是越来越高了,但为什么家常课还在原地踏步呢?那么,赛课究竟在赛什么?赛课离家常课又有多远?赛课如何才能促进家常课?
一、赛课究竟在赛什么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生命线。那么,课堂教学究竟是谁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不是育人的生命线?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肯定有育人的功能,但课堂教学主要干的事,还是教书的事、传授知识的事。如果说,课堂教学有育人的功能,那也是一种间接的功能,即通过教师语言的讲解、思维的展示、情感的熏陶、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来达到育人的功能。可是,有几位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讲解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显露、对课堂氛围的调节,是如何影响学生成长的呢?课堂教学是不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教学的确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的,但课堂教学并不一定被学生用来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知识讲得非常清晰,但如果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那么,知识在他们那儿就还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教学质量是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程度决定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知识的程度决定的。正因为如此,有着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并不一定有着理想的教学业绩;反之,那些看起来并不精彩的课堂,在教学业绩上并不一定就差多少。
以上分析的只是孤立起来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将教师与学生分离的,也不可能将教学与学习分离的。不管教师的思维品质是好还是不好,不管教师是有意还是无意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都会受教师的影响;不管教师上课讲得是精彩还是不精彩,不管教师是明确要求还是无意放任,学生学习都会受教师讲解的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有可能是好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影响;有可能是深度影响,也有可能是表层影响。可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堂教学与学习孤立起来呢?才可能在脱离学生、脱离学习的情况下,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好与坏呢?这就是赛课吧!为了防止教师在赛课中作弊,往往要求教师要借班上课;为了防止教师在赛课中事先准备,往往要求教师要即兴备课。借班上课,无形中让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即兴备课,无形中让课堂教学脱离了学习。剩下来的就只是课堂教学的精彩形式,以及推动这个精彩形式的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拿出来公开比赛的课,就成了教师自己的生命线了!
赛课就是剥离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剥离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把教师和他/她的课堂教学行为独立出来了。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把影响课堂的学生与学习都视为定量时,那么,教师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唯一变量,这样就可以区分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了。
对于大多数参加过赛课的教师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赛课对自己的考验实在太大了。赛课时,教师的一言一行,课堂上的一分一秒,都被纳入了评委的视野之中,都成为和别人竞争的内容。于是,赛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排除非教师因素后,用放大镜来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通过评委的评论来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最终对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性评价和等第性评定。所以,赛课并不是在比较具体的课,而是在比较上课的人,最终的落脚点是通过课堂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而不是通过课堂来看学生的学习受益有多少。可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赛课时上的课,并不是正常状态下的课,而是一种“被提纯”后的课,是一种故意把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课,是一种压抑了其他课堂教学要素的课。
二、把赛课还原为家常课
既然拿来比赛的课并不是正常状态下的课,那就意味着,当我们利用通过赛课来评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水平、通过赛课来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益处之后,还需要把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的课,重新还原到家常课中去。
要把赛课还原到家常课,得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到一个长远目标。赛课时,课堂教学是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目标的,而赛课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追求知识点的掌握,而不能把知识点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能把知识点融入到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去。家常课之所以叫做家常课,就是意味着,这只是一件日常性的事情。日常事情要想成功,一是要形成做日常事情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式,否则天天变来变去的,一定累得要死;二是要善于把每天的小目标串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大目标,这样才能够用“日常的做法”形成“不日常的成就”。如果我们把家常课中的每一节课都当作赛课来上,就会发现,正好陷入这样两个陷阱之中:一是每堂课都求新求异,二是每堂课的目标都相对孤立。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极其不平常的做法”得到“极其平常的收获”!
要把赛课还原到家常课,就得把良好的师生关系找回来。在赛课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可是,这种学习兴趣往往并不长久。之所以学生愿意配合教师的赛课,一是受制于赛课时这种应急的氛围,二是受益于教师在赛课中采用的技能技巧。更有意思的是,学生都知道这种配合是短时的,并不需要自己长久地忍受。一旦要回归家常课,一堂课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学生是否愿意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长久的,也是靠不住的。真正让课堂教学历久弥新的,并不是教师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能技巧,而是要有师生双方都非常默契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让课堂矛盾和冲突很快就过去,又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让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有品味和品质。
要让赛课还原到家常课,还得把学习作为教学的依据。既然是课堂教学,那就意味着,课堂肯定是要以教学为主的。如今大力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是不对的。如果都把课堂还给学生了,那么,学生还需要来听课吗?我认为,我们需要还的不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学生的学习责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起来,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课堂上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也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问题在于,教师讲了那么多,学生听进去了多少?教师讲的这些内容,学生是否掌握得了?所以,当我们脱离学生学习来看教学时,就会去追求教学本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但当我们把教学与学生学习放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标准的,这时候,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都得服务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尽管赛课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家常课中,不仅仅是要考虑到,而是必须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终点,从而尽可能将教师的个人因素隐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尽管赛课可以让教师在放大镜下琢磨自己的课堂,可以大力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但并不等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就一定有多大的帮助。课堂最大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表演了什么,而是他的这些表演是否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值得师生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