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题诗名画札记
2015-04-30桑农
桑农,安徽郎溪人,现居芜湖,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著有《花开花落》、《开卷有缘》、《随遇而读》和《读书抽茧录》,编有《塞万提斯的未婚妻》等。
一剪寒梅
《宋诗纪事》录有南宋宁宗皇后杨氏《题马远单条四幅》七绝四首,诗题为“白玉蝶梅”、“暮雪红梅”、“烟锁红梅”、“绿萼玉蝶”,诗后又分别标注“再题晴雪烘香”、“再题朱颜傅粉”、“再题霞绡烟表”、“再题层叠冰绡”。可见,这四首诗原先题写在马远的四幅画上,随后又题写在另四幅画上。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最后那幅《层叠冰绡图》了。
这幅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上的题诗正是那首“绿萼玉蝶”。诗后有小字“赐王提举”,以及杨皇后的两枚印章“丙子坤宁翰墨”和“杨姓之章”。中间左侧题有四字“层叠冰绡”,右下方署款“臣马麟”。
南宋宫廷画师中,马氏一门可谓声名显赫。祖父马世荣为高宗绍兴画院待诏,父亲马远为光宗、宁宗画院祗候、待诏。马麟本人任职宁宗、理宗画院,位至祗候。曾有传言,说马远欲提携其子,多在自己的画上题马麟的名字。可从传世画作看,马远用笔道劲、峭拔,马麟笔墨简淡、清润,父子二人的风格明显不同。
杨皇后喜欢马远的画,也喜欢马麟的画。她先题了马远的四幅梅花图,后“再题”了马麟的四幅梅花图。有学者研究杨皇后的书法,认为前后可分三个时期:早期结字紧,用笔尖,笔划瘦,写来笔笔着意;中期字体整秀,笔划较粗:晚年技艺精熟,结字较扁,自有一种朴拙柔美气息。对照马远《倚云仙杏图》和马麟《层叠冰绡图》上杨皇后的题诗,前者谨严瘦削,后者疏朗流畅,正是其早期与中期之别。这和两幅画绘制的时间,也各自吻合。
题诗画是先有诗还是先有画,没有一定。就《层叠冰绡图》而言,无疑是先有诗,后有画。杨皇后的诗最初题在马远的“绿萼玉蝶”上:
浑如冷蝶宿花房,
拥抱檀心忆旧香,
开到寒梢尤可爱,
此般必是汉宫妆、
第一句用“冷蝶”比喻白梅花瓣的冷艳,是为传形;最后一句以“汉宫妆”比喻宫梅的可爱,是为传神。而“1日香”与“汉宫”,则流露出诗人对消逝的美丽不能忘怀的心绪。
马远“绿萼玉蝶”已经失传,无从比较。拿《倚云仙杏图》来与《层叠冰绡图》对照,在结构、用笔和表现方法上,马麟秉承家学的传统,依稀可见。同样的折枝造型;同样的双勾填色;同样多节的枝干,细秀劲挺;同样鲜亮的花朵,俏丽娇媚。不同的是,马麟的绿萼梅比马远的杏花清瘦多了。
孤零零的一剪寒梅,仿佛在瑟缩、颤栗。虬枝上下拉开距离,更显得冷冽清锐。萼与花瓣以细笔勾勒,先用淡绿染出萼片和花瓣的底部,再用白粉晕出层层叠叠的花瓣,如绢似纱,即所谓“层叠冰绡”。玉骨冰肌,娇嫩脆弱,惹人怜惜,正是宫梅的风貌韵致。马麟应命绘画,却并非图解诗意,而是通过客观、细致地摹写自然,表达了和杨皇后同样的感受。
正如方闻先生所说:“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已超越了文字和图像的简单搭配关系。客观事物的含义是与之相关的多层次的象征性和文化性价值的总合,同时,如果没有相关文字的配合,形象可能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完全理解。”马麟敏感地捕捉到杨皇后诗歌中的意向,用图像将其清晰地传达出来。而杨皇后题写的咏梅诗,又以隐喻的手法丰富了马麟绘画的内涵,赋予其象征性与文学性的多重含义。一幅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便由此诞生。
花开淡墨痕
王冕的事迹,以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开篇的故事流传最广;可对照明初宋濂的《王冕传》,几乎没有一处细节相符。按宋濂的说法,王冕并非幼年丧父。他是给自家放牛,偷跑到私塾听课,把牛给弄丢了,而非给别人放牛,一边看牛吃草,一边坐在柳荫下读书。他得到过老师指导,而非自学成才。他善画梅,而不是画荷花。
现存王冕的画作都是墨梅,未见有画荷花的。这些作品中尽管有一些赝品,但王冕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墨梅大师,确定无疑。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上面有他的亲笔题诗:
吾家洗研池头树,
个个华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后来有好几个版本,这里是从画上照录。“研”通“砚”,“华”通“花”。诗后有“王冕元章为良佐作”八字。
王冕与书圣王羲之同姓,故日“吾家”。传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每天在池中洗笔砚,以致池水尽黑。王冕将自己画的梅花,说成是“吾家”池边的梅树,吸取了池里的墨水,开放出朵朵墨梅,在构思巧妙之外,还暗示他的艺术精神与王羲之一脉相承。巧合的是,两人又都居住会稽。南方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花开淡墨痕”,在画作上也有形象的表现。在画家题诗的边上,另有几行乾隆的题诗。其首句“勾圈略异杨家法”,即指出王冕画梅的方法不同于杨无咎的“圈瓣”模式。杨无咎,字补之,宋代墨梅画的奠基人。当时,有人讥之为“村梅”。现在看来,杨无咎的《四梅图》和马麟的《层叠冰绡图》,分别代表着宋代“野梅”(也即“村梅”)和“宫梅”(也称“官梅”)的极致。王冕的墨梅继承的是杨无咎的文人画传统,《王冕传》中说他“善画梅,不减杨补之”,也说明这一点。除了这幅《墨梅图》,王冕其他的名作都与杨无咎一样,使用以墨笔国出梅瓣的画法。本图却放弃了勾圈法,而采用墨渍法。花瓣和花蕾均以淡墨浸染,再以浓墨点蕊,宣纸上终成淡色墨花。
这“淡墨痕”正好体现了王冕所欣赏的梅花的本质:拒绝颜色和表面的华丽,纯净、素雅、内敛而充满自信。梅花当然是有颜色的,可正如宋代诗人陈与义《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在王冕这里,更是意味深长。描绘了淡墨梅花之后,他庄严地宣告:“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入,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流溢在天地之间。这从字面上看是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托物言志,体现了墨梅大师自身的高洁情怀。这里的墨梅,不仅仅是绘画描摹的对象,诗歌吟咏的对象,也是大师的人格象征。自然被提炼为艺术,艺术又被升华为生命境界。自然、艺术、人生的“三位一体”,使得王冕的这幅《墨梅图》成为后世膜拜的经典。
考虑到这一层,就能理解这幅小品为何能从王冕其它画面更为繁缛的巨幅墨梅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就能理解后人对他生平事迹进行的理想化虚构。他以卖画为生,按尺幅大小收费的事,被人们淡化了。他曾一度作为元朝政府某位要员的食客,后来还当过朱元璋的军中幕僚,也都被说成“绝无此事”。《儒林外史》里的王冕,被塑造成不向世俗献媚、不和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文人楷模。这与他本人在绘画和诗歌中塑造的自我,不是完全一致吗?艺术中的形象,往往比现实中的更加深入人心。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画上的那些“淡墨痕”,比自然中的梅花更具生命。
莫道此中无人
有些书上说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是不对的。他早年四处游历,颇负诗名,也曾习画,只是水平有限,不为人知。《扬州画舫录》称:“年五十,侨居扬州,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这里的“从事”,应当理解为以此作为职业。
五十岁以后,要靠卖画为生,便不能希求画技精湛,只能靠出奇制胜。金农对此,心知肚明。他首先追求古拙的画风, “脱尽画家之习”。接着在题跋上花功夫,发挥他的特长。他自创的“漆书”,原本就古拙,诗文又是他的强项,配合起来,果然相得益彰。现在能看到的金农画作上,全都有其自书的题跋。这些题跋,无论是诗,是文,还是一句话、几个字,都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无穷。如果除去这些题跋,其中的一些画作似乎像信手涂鸦;添上这些题跋,画面立刻变得生趣盎然。
金农是一个很会经营的人,每过一段时间,他还将自己的题跋收集出版,陆续有《冬心画竹题记》、《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题记》、《冬心画佛题记》、《冬心自写真题记》、《冬心杂画题记》等。这些小册子一经问世,立即风靡,为他在画界起到很好的造势作用。
从这些画题记可知,金农擅长的画种不少,可今天最为人熟悉的,则是梅花。其实,“扬州八怪”中梅花比金农画得好的大有人在,如汪士慎、高翔等。金农却有自己的策略:“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予画此幅,居然不疏不繁之间,观者拟我丁野堂一流,俨然在江路酸香之中也。”丁野堂是南宋画家,善画梅。理宗召见,问道:“卿所画者,恐非宫梅?”回答:“臣所见者,江路野梅耳。”从此,画梅有“宫梅”、“野梅”之分。金农似乎很自觉地站在“野梅”之列。
但是,金农与丁野堂的心态不同。另一则题跋写道:“世传杨补之画梅,得繁花如簇之妙,徽宗题日‘村梅。丁野堂画梅,理宗爱之,野堂遂有‘江路野梅之对。二老皆蒙两朝睿赏而品目之,千古艺林,侈为美谈。今予亦作横枝疏影之态,何由入九重而供御览也。画毕戏言,可发观者一笑。”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画家内心的纠结,由此可见一斑。
金农笔下的梅花,明显与前人的“野梅”或“村梅”有别。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宅梅”,好像只有他一入画过,要算是他标记性的作品了。如有一幅小品,画一座冷清的内院。院门紧闭,还用木棍顶上。院正中间,一株老梅刚刚吐蕊,一个人侧身将脸凑上前去。题诗云:“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此刻闭门比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写宅院中梅花的,还有一首题画诗:“东邻满坐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可惜,此画原作已无从见到。
金农的“宅梅”,尤其注重梅与墙的组合。其《墨梅图册》之二,斜画一堵墙面。墙内数株盛开的梅花,其中一枝横斜墙外,飘落数点花瓣,零落泥地。画面五分之四为墙面,五分之一为梅花。而墙面除了顶上的瓦檐和墙基的数条线条外,都是空白。左边题诗一首:“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如此构图类似的,还有一幅《冷香出墙图》。该图为一立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幅中下部,描画粉墙一围。墙内有梅树数株,分出许多枝桠。枝头缀有疏瓣,悉数细笔圈成,点萼插须。别有一枝,伸出墙外。墙下斜斜的土坡,淡墨皴擦,密密点苔,有不少落花散布其间。中间的白墙,上有瓦檐,下有墙基,平面横置,稍作转折处理,显得错落有致。墙头上的繁花密枝,与墙脚下的落英缤纷,上下贯通,内外呼应,空间感极强。右上方题诗:
数树梅花破俗,
冷香恰称清贫。
旧家门径不改,
莫道此中无人。
这是在写墙内的梅花,也是在写1日家的主人。那未曾露面的主人,恰似宅中的梅花。真可谓人如其梅,梅如其人,物我合一,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