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本源的合育课堂研究

2015-04-29王永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王永颜

摘 要 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源。“合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和谐育人,合作成长,学本课堂,生本教育理念,是教育本源回归的尝试。创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的“三主”理论,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教育本源 合育课堂 海慧中学 教学改革

一、合育课堂的教育本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老著作《学记》中就有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因材施教”,而“以人为本”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论及,这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合育课堂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是回归教育的本源,激发人的本质特性,促进人的发展。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如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等教育问题不是传统教育之祸,而是传统教育的缺失。

1.合育课堂的理论基础

合育课堂是在汲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基础上,以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观”、“知行合一教育观”、“生活教育观”、“儿童教育观”以及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生本教育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

陶行知的新教育观认为,社会是学校,学生的学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根本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主动自己去学。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观认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生活即教育”,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教师教学没有创新,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没有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学来枯燥无味,是教育的弊端。这种状况与现在的学校学生学习状况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教学改革需要引入生活教育。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观提出解放儿童的思想,指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大胆去体验。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次提出来的,这也是他对教育培养目标的概括表述[2]。他认为要想把青少年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需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探索[3]。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包含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也是教学相长思想的回归。

2.合育课堂的本质内涵

合育,是指以合作、交往、共享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待自己,还要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成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代新人。合群是指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观念;合作是指鼓励学生与他人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合享是指共同享有合作后的成果,共同分享努力后的喜悦[4]。合育吸收了现代合作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创新。

合育课堂是以合育思想为指导构建的学生发展模式。通过和谐育人、合作成长、学本课堂、生本教育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育课堂的本质内涵就是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回归教育的本源,以人为本,通过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育课堂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是着力于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多方互动关系,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从而形成学习课堂、学校课堂和家庭课堂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合育课堂中三主体之间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了内在的动力支持,积极主动性被彻底激发出来,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回归。

二、合育课堂的基本架构

合育课堂汲取传统教育理论精华,以合育理念为基本理论诉求,构筑其基本架构。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的“三主”理论,发挥合育课堂的“三主作用”,具体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回归教育的本源。

初中是人生成长的多事之秋,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这样两个系统的协力支持。家庭的主要责任在养,即广义的养,学校的主要责任在教,但也有养的成分。在这两个系统中,教师与家长处于支撑的地位,分别发挥教育和养育的作用,学生是成长的主体,教育也好,养育也罢,都是外因,都需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家长的主养作用,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主养”的“三主”理论,对探究现代人才成长的规律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主作用的发挥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各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形成了学生发展的共同体。

1.学生主体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内涵就是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勤于观察、勇于表达、扩展空间、调控时间的习惯与能力。合育课堂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育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当前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班级学生通过共同商议,自主制订班级“合育小组”评价评分细则,成为班级学生的共同行为准则,就是明显一例。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在共同制定具体评分细则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就是在共同执行与维护班级荣誉与个人荣誉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的。学生在遵守课堂、课间、课外共同准则的同时,培养了自主与合作能力,增强了参与班级管理的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2.教师主导

“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在合育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导道、导学、导行、导读、导筹”五个方面。“导道”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导学”是指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特征,制定科学规范的导学案,以生为本,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导行”既是合育课堂的起点,也是其最终目标,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力量。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是教师“导道与导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学生进步与否的关键一环。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南,依据合育课堂的基本原则,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具体制定学生行为规范细则,引导学生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导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导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管理以及空间管理能力,提早规划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3.家长主养

“家长主养”是合育课堂中“家庭课堂”的主要职责,家长的“养”涵盖身体的养育与精神的养成两个层面,包括“养身、养心、养志、养礼、养貌”五个维度。身体的养育包含体质和心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养身和养心”。“养身”就是要培养孩子爱惜身体和自主生活能力,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提供科学健康的饮食。“养心”重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品质,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精神的养成可以理解为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养志、养礼和养貌”。“养志”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帮助他们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孩子的个人志向与社会责任感。“养礼”是指对孩子进行持续的感恩教育和礼仪教育,养成文明礼貌的待人接物习惯。“养貌”就是注意孩子的精神面貌与容貌仪态的养成教育,使孩子逐步达到周总理的母校南开中学镜鉴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躁、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5]因此,合育系统中的学生家长,要努力做家庭教育理论的热心学习者、热情践行者和热忱交流者。要做操持家庭教育的能手,扶持孩子心灵成长的助手和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高手。

三、合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合育课堂包括学习课堂、学校课堂和家庭课堂三个方面,通过三方共同努力而形成合育之力,实现了“由满堂灌到自主学,由个体学到合作学,由单纯的学校课堂到学校家庭课堂相配合”的共育目标。

1.学习课堂

教室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习课堂”顺利开展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课余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合育课堂可以说是时空的有机结合。在空间结构上充分发挥教室“教学以育智、阅读以育心、活动以育体”的三大功能。在教学之外,教室又是阅览室,每周自习课时间为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接受人文熏陶,开展阳光阅读活动;教室也是小型体育活动场地,学校设计的四人小组的课桌拼接起来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乒乓球桌。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还可以在教室里享受国球竞技。在时间结构上采用灵活的“35+10”的时间分配模式,把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与学生、教师的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尊重学生个体,建立以生为本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在教师科学引导与调控下,达成高效学习目标。

2.学校课堂

学校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平台,是合育课堂的最基本形态之一。在合育课堂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性和创新性,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合育课堂的构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梳理测评”四个基本环节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进行创新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教师教学行为的固定模式。在时间安排上,强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和评价,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发言和表达,创造宽松有度的教学氛围。

根据合育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基本要求,学校课堂可以实现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全员行动、有效行动、高效行动、精彩行动、具有生命感召力的行动。具有生命感召力是学校课堂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合育课堂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回归教育的本源。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也从“参与度、投入度、精彩度、生成度和效度”五个维度进行。根据合育课堂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诉求,进行维度内容分解,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赋以分值,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合育目标的达成。据此,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教学目标与内容(15分)、教学设计与点拨(25分)、学生参与度(25分)、教师亲和度(20分)、目标达成度(15分)。从赋值分数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点拨、学生参与度评价是合育课堂改革重点。其中教学设计与点拨的评价标准重在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同时尊重个体差异,规定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不少于30分钟。学生参与度评价占据与教学设计与点拨评价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中而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做到主动有效参与和全程积极思考以及师生合作等。这些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合育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3.家庭课堂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探究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合育课堂”提出并建设了与“学校课堂”相对应的“家庭课堂”。“家庭课堂”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尤其是充分发挥监护人的“主养”作用,真正实现家长负责在家庭的养育责任,实现家校一致、养育一致的目标。学生每周在校时间为五天,即学校课堂,每周六周日各班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学生家中自主开展活动,活动由家长组织负责,称为家庭课堂。家庭课堂的开辟拓宽了教学领域,发挥了家庭教育力量。将学校课堂和家庭课堂紧密结合,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营造育人的最佳环境,和谐育人,在合作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合育”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精神支撑。

四、合育课堂的多方导评

合育课堂的有效开展得益于合育课堂的多方导评。教学改革导评组、课程开发导评组、家庭课堂导评组和阳光阅读导评组,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导评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多方导评,为合育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以说,多方导评是合育课堂成功的重要环节。

教学改革导评主要负责安排课改实验教师上好五课: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验收课、竞赛课。指导各学科组负责人公正评价课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每周的听课意见做出书面总结,宣传亮点、给出建议和正确导向。对课堂教学没有达到合育要求的教师,提出书面整改通知和措施,并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到位。还要收集、整理各学科组听评课意见,并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形成能够指导各学科建立高效课堂的操作策略,促进合育课堂模式的完善。

课程开发导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和督查各学科每学期导学练的编写、校对和印刷;检查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情况,规定语、数、外、物、化等学科每周要进行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其他学科至少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规定语、数、外、物、化各学科教师每学期教学反思不少于16次,其他各学科教师应不少于8次,教学反思内容重在合育课堂与实际教学的联系、教材特点和处理、教法改进、学法改进、课堂亮点、课堂生成、试题研究等。

家庭课堂导评本着互相帮扶,快乐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以建立家庭合育课堂,让孩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学习,享受学习快乐为活动目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完善合育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特色课堂。真正地把快乐还给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教师、家长、学生在教与学,导与养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家庭课堂导评组的具体操作程序包括五个方面。其一,组织学习小组。根据学生详细住址、学习情况,考虑兴趣、爱好及行为习惯诸多因素,合理组合成3至4人的课外学习小组。其二,家庭合作育人。由3至4名学生中有能力、有实力、有时间的家庭提供学习场所及环境,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课外学习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家庭合作、共同育人。其三,教师分片指导。学校指定专门教师对家庭课堂分片分组指导,让所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四,定期检查评价。导评组定期督查各小组活动、学习情况并及时在全校通报。其五,表彰“阳光家长”即对积极参加育人活动,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家长,学校组织评选、表彰。

阳光阅读导评通过宣传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意义,明确阅读的目标、任务,通过制定班级读书常规和奖励办法,鼓励学生读书,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督促各班制定适合自己班级发展的阅读活动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举办各级各类的读书集体活动,如举办读书博览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展示学习成果,激发阅读热情,形成阅读氛围。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开展好亲子共读活动。利用写信、家访、短信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阅读的好处,让他们明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会受益一生。

所以,导评不仅有引导评比之意,还有指导督促之效,通过多方导评,使得教师、备课组、教研组、督导组、学生和家庭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育课堂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家庭的有力配合。各导评小组的设立,以及导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就是为了实现合育之理想,回归教育的本源。

综上所述,合育课堂改革,不仅改造了课堂的内涵,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外延,把整个社会资源都纳入到“课堂”的范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提高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合育课堂让灵性的教育不再呆滞、死板,让学生不再拒绝“教育”,而是回归教育的本源,让其自主、合作、健康、愉悦地融入到学习的快乐、感动和收获中,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文集(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天一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郭思乐编.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 周洪宇著.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授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通史(第八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