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2015-04-29鲁照见张振岚郗正林黄一忠王润之王秀王学文
鲁照见 张振岚 郗正林 黄一忠 王润之 王秀 王学文
摘 要:生态养鸡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为我国家禽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其具有环保、无公害生产、福利养殖、节省资源等优点,符合我国养殖业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技术不配套,鸡疫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制约着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放养鸡实际经验,分析了放养鸡饲养技术以及管理技术。以期能够帮助更多生态养鸡户。
关键词:生态养鸡;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1-0045-0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消费者对肉蛋的品质、口味、营养成分及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集约化养鸡场生产的快大型肉鸡,尽管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但存在添加剂残留、食品安全、动物福利和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和荒山等资源,以自由采食和自然舍养相结合的生态养鸡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生态食品与绿色食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技术不配套,鸡疫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制约着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生态养鸡产业健康发展,笔者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生态养鸡饲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常发生的疾病及预防措施,现介绍如下。
1 鸡种选择需谨慎
生态养鸡的首要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鸡蛋和鸡肉产品,这些产品要符合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比如山东地区比较喜爱芦花鸡,江淮地区偏爱青脚、青胫的固始鸡等。引种时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鸡场和孵化场引入以保证鸡苗质量。同一群放养鸡应来自于非疫区的同一种鸡场或育雏场,经过产地检疫,持有有效检疫合格证明,同一鸡舍的所有雏鸡应来源于同一种鸡场相同批次的雏鸡。一些养殖户没有对当地市场进行调研,盲目引进一些生产性能不好的杂交鸡,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生态养鸡前需要首先对当地家禽市场进行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觅食能力强、适应放养条件、抗逆性强的品种(常见的如:皖南黄鸡、麻鸡、固始鸡、乌鸡等品种),引入健康的种蛋、雏鸡是生态养殖成功的基础。
2 鸡场布局要合理
在进行家禽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和家禽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考虑地势和主风向进行合理分区。职工生活区和管理区应在全场上风和地势较高的地段,生产区则设在生活区的下风处和地势较低处,但要高于兽医室和隔离舍,并在其上风处。这样的设置在于保证家禽场产生的废气、粪尿、污水和噪音不会因为风向与地面径流导致居民生活环境受污染,以及因病禽的出现而使得疫病蔓延,同时也减少非养殖人员进入,从而提高场区防疫效果。此外,各区之间要适当保持间距,有相应的隔离措施。
3 鸡舍选址要科学
家禽有五怕“怕冷热、怕阴湿、怕脏、怕兽害、怕空气质量差”,因此禽舍建设除重视防寒保暖、降温隔热外,还要特别重视采光和通风的面积。低限度的调控要做到能缓和极端气候对家禽的应激影响;高限度的调控包括对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照等条件的全面控制,满足家禽生理适应环境,获取利益最大化。建设选址要求地势高燥,基础设施完善,便于清粪和冲洗;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除湿降温,通风良好,还需要防止鸟、兽等侵害。总之,棚舍作为家禽活动休息的主要场所,在建设时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家禽的生物学特性,为家禽生态放养创造有利条件。
4 养殖密度要控制
许多养殖户在市场行情趋好时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加大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太大,鸡舍内二氧化碳增多,鸡排出的粪便增多,造成湿度过大,使垫料散发出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影响舍内环境卫生;另外密度过大,鸡只活动受限制,饮水采食都受影响,使鸡生长发育不一致,而且容易发生啄羽、啄肛、啄趾以及其它疾病。一般来讲,林间养鸡模式条件下,养殖密度以30~50只/667m2为优,此时鸡的均产粪量与林地内粪便自然降解量呈现良好的生态循环,有利于鸡群与林木的健康生长;但当养殖密度超过120只/667m2时,林下草地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并对整个林地造成损害[1]。
5 喂养方式要多样
很多养殖户在生态养鸡过程中的喂养方式不科学,仅用糙米、小麦、玉米等单一日粮,这会导致鸡只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营养而生长缓慢。因此,在饲喂时应注意日粮的营养均衡性,适当补充菜粕、豆粕等含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在补料时需根据鸡的日龄、生长发育、放养地类型、天气情况决定人工喂料次数、时间、营养及喂料量。夏秋季可少喂、春冬季需多喂,早晚各一次, 喂料量随着鸡龄增加而增加。此外,野外自然水源较少, 在鸡活动范围内放置一些饮水器,满足鸡的饮水需求。
6 环境控制要重视
在生态养殖过程中,影响鸡群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质量。养殖户对鸡群所接触的温、湿度和光照较为关心,也有加热器、日光灯等相应的调控设备与措施,但对空气质量则不够重视,也没有有效的调控措施。鸡舍空气中除了含有氨气、硫化氢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有害气体外,还漂浮着大量微生物及固体颗粒悬浮物。有研究发现:在散养鸡舍空气中的漂浮微生物可达到5×104cfu/m3以上,其中肠道致病菌可以达到1×103cfu/m3以上;舍内固体颗粒悬浮物浓度也大大高于舍外[2-3]。鸡舍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导致鸡群发生疾病,降低生产性能,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要改善鸡舍内空气质量,需要对鸡场总体规划时保持鸡舍间距,在建造鸡舍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势、常年的风向等因素再实施建造;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为鸡舍安装负压通风设备,间隔通风,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或者铺设发酵床,利用发酵床床体内的有益菌抑制舍内有害菌的繁殖,利用发酵床的温湿度效应降低舍内空气中固体颗粒悬浮物的浓度。
7 致病因素早防范
由于生态养鸡一般饲养在林地、田间、草地。潮湿的草地、林地是孳生蚊蝇的地方,当养殖密度过大时,鸡群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致病因素增加、染病途径复杂,常形成并发症,而且周围环境蚊蝇多,易发生鸡痘;同时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不当,可使病情加重。若伴有葡萄球菌病并发感染时,就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十分必要。鸡群出栏后对鸡舍彻底清理、消毒、并空舍1个月以上才能进入下一批鸡。严禁已出场的放养鸡返回饲养,在饲养期间鸡场应配合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日常监测工作,发生重大疫情或疑似重大疫情时应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发生人畜共患病时应服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行的防治措施。放养场地严禁饲养其它家禽、家畜、犬、猫等动物。饲养人员不得外购生鲜禽肉、蛋及其产品。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应更换工作服和鞋帽,鸡场兽医人员不得对外诊疗家禽疾病,非生产人员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后按规定更换防护服和鞋帽并经过消毒后方可入场。卫生防疫原则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可以有效减少和杜绝疫病的发生,确保生态养鸡的顺利进行,保持生产秩序稳定。
8 消毒剂使用要细化
常见消毒剂的种类有:碱性消毒剂、氧化类消毒剂、卤素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和复合型消毒剂[4]。消毒的对象不同,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养殖场主要有带体消毒、 饮水消毒和环境消毒三种方法。带体消毒可以杀灭空气中、畜禽体表、地面等处的病原体,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和控制气流传播的疾病。饮水消毒可以杀灭水体中病原并净化肠道。环境消毒除了禽舍环境外还应包括道路、生活区等地的消毒,可有效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传入。养殖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畜禽的排泄物等时,能阻碍消毒药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影响消毒药效力的发挥。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扫畜禽舍,清扫本身也是减少病原物最直接的方法。
9 结语
近年来,随着“苏丹红”鸭蛋、速生鸡事件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在家禽养殖过程中的滥用等问题的暴露,禽类产品的养殖生产环节成为公众的首要关注对象;西方的许多国家已经停止使用笼养或其他限制性养殖模式,因此,尽快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养殖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生态养鸡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其具有环保、无公害生产、福利养殖、节省资源等优点,符合我国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其成本低廉、养殖效益高、资源可循环利用,在未来家禽生产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郗正林.林间养鸡技术结构及效果评价[J].当代畜牧,2008(12):6-8.
[2] 匡伟,郗正林,王润之,等.夏季发酵床养殖方式对鸡舍环境的影响[J].家禽科学,2014,6:12-14.
[3] 王润之,匡伟,黄忠阳,等.发酵床对优质鸡生产性能及鸡舍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7):2049-2050.
[4] 匡伟.畜禽养殖消毒剂的科学使用[J].家禽科学,2014,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