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与异化

2015-04-29赵志浩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自律异化

赵志浩

摘 要: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在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知识信息和娱乐消遣的同时,也占据了人们的大量闲暇时光,并侵蚀到人的意识领域,对人们的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造成网络文化的异化现象。网络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之所以会使人产生异化,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娱乐等的过程中,把工具价值当作了目的价值,用工具价值合理性代替了目的价值合理,从而让自身受制于网络文化。改变网络文化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网民形成自律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约束。

关键词:网络文化;科学技术;异化;自律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20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1-0086-05

网络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意味着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技术的网络”与“文化的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得失并举、亦喜亦忧,网络及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不例外。

一、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质

网络的普及性应用改变了世界,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结合,具有多元、自由、平等、开放等基本特征,它让普通大众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同时又能近距离接触,甚至亲自参与到“文化”中去,这使得网络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的特质。

(一)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非中心化、非权威性和多元化,适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网民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于网络文化打破了利用主流话语权对信息的垄断,网络文化信息不再为精英分子所独有,“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1]。这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二)网络文化的方便快捷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由于家庭、工作、学习、竞争等因素,个体的自由空间被无限地挤压了,而网络则开辟和拓展了人们的自由空间,特别是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空间,由于网络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利用一切闲暇时光浏览网页、网聊、网购等,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些现成的、免费提供的共享网络数据和网络资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见网络技术一旦被劳动者所掌握,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网络文化的通俗性和共享性。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学消解了传统经典文化的审美深度和沉重感,而变作一种平面化、通俗化、娱乐化、平民化、时尚化、口语化的直观表达方式。网络文化的直观化表现在形象化、图面化、短语化、民间化、草根化,它不需要太多的逻辑思维,让不同层次的网民不太费力气就能够读懂看懂,快捷迅速地把握所传递的信息。所以,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快餐式”的愉悦和消遣空间。另外,网络文化除了传播通俗易懂的世俗文化,也传播了古典和经典文化,文化精英同样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和关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不同品味和文化素养的人都能从网络文化中各取所需,也能满足不同文化诉求者的求知欲。网络文化资源容量大、费用小,不受空间地理条件的限制,且具有开放性,使网民能够共享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

(四)网络文化的平等性。无论何种身份、学识和地位,都能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网络文化蕴含着民主平等精神,并为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平台虽然带有虚拟性,但同时也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对话的机会,并且由于网络讨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网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不必过多地担心会承担网络行为后果。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化所提供的民主平等平台又带有“求真性”,网络文化把“虚拟性”和“求真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广大网民已经逐步成为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普通民众也越来越注重通过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网络文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特别是使人与人交往的结构和层次发生了改变。网友之间交流突破了现实的身份、地位、学识、年龄、职业、贫富、尊卑等的限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交流,所以,网络环境为人们之间的“精神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在网络时代以前,人们只能靠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结成不同的群体,网络文化则使人们结成不同的“精神团体”和“心灵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使文化交流进入新的层面。另外,很多人上网是因为寂寞,现实中缺乏朋友,网络文化解决了这些人的困扰,也为表达自身、交流感情找到了一个出口,宣泄了不良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网络文化异化现象及其表现

与“同化”概念相反,“异化”是逐步变成不相同、不相似或不相容的过程,黑格尔认为主体否定自身,派生出与自身对立并否定自身的他物的过程,就叫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及生产的产品并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反过来控制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网络文化作为人类自身的创造物,在很多方面也逐步演变为控制和伤害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的道德、情感、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的负面效应。

(一)网络文化造成人的道德感缺失。网络文化带有随意性和激进性,一些压抑了好久、缺少释放的网民一旦有机会大放厥词,就会在网上恶意谩骂、相互造谣,甚至故意恶语伤人,处处传播对社会和政治的不满情绪,制造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负面能量。一些文化精英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牢骚,开始放下伪装,发泄自身的不满和不甘。这些行为虽然是言论者内心的真实表达,发泄了他们内心的不满,缓解了压抑的情绪,满足了口舌之快,但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比如像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之类的行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新奇感和刺激感,同时也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还有一些网络恶性现象,如网络抄袭、网络盗版、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网络诽谤、黑客入侵、网络盗窃、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谣言、网络恶搞、网络鼓动等,完全不顾道德良心,滥用网络自由,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个人隐私,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消解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核心价值。

(二)网络文化造成网络依赖。网络文化给人们一种自由选择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的机会,然而越是看似自由的选择,越是支配着人们的闲暇时光,使人们自愿地、不由自主地打开网络,“任意”消费文化资源。如果打开电视遇见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节目,还有可能关掉屏幕,但是打开电脑就不同了,因为网民可以“自由地”、“自主地”,甚至是“自觉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字、画面或节目,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想什么时候观看就什么时候观看。网络文化使网民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而不自知,“温柔”地控制网民的意识和行动,使网民没日没夜地盯着电脑屏幕,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如果不能识别哪些对自身有用或者有害,不知道是否该接受还是拒绝,就会不知不觉中受到侵害、伤害,甚至是毒害,即便都是有用的信息,也会因信息营养过剩而不能承受。

(三)网络文化制造虚假“个性”。网络文化为了引人注目、惊世骇俗,往往以“个性”的面目出现。其实这种对“个性”的追求是唯恐被时代抛弃、把时髦当作个性的表现,一味地追求个性,把追求个性当作目的,“个性”就变作了一种普遍性、一种被机械复制的符号和标签,这实质上成为了另外一种趋同性,并抹杀了真正真实的个性,因为“个性”成为了强制性的力量。在追求“个性”的驱使下,个体不得不把自己标榜得与众不同,陷入一种“个体无意识”的状态,因为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被潮流引导了。当每个人都被潮流的旗帜所引导和号召时,个体的真实感情也成了被复制的东西,进而大家被带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陶醉在被引导的“创新”、“创造”和“个性”之中,导致了主体性的消失。

(四)网络购物陷阱。网上购物、订餐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自身的生活所需,然而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缺少了直接的购物体验和走出户外的种种乐趣。另外,由于多数网上购物不需要支付现金,而采用网上支付,这就导致网上购物的消费往往超出实际需要的消费,所购商品也不是急需使用的。网购成为一种时尚和刺激的体验,成为“先进”和时髦的象征,这虽对商家、市场等有利润的贡献,实际上却不利于个人或家庭理财。大概利用网银购物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月下来,卡上的钱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当查看余额时,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不知道钱到底花在哪儿了,而看到付过的账单和各种款项有整有零地呈现在眼前时,又会让你不得不心服口服。所以当陶醉于网购活动时,就会毫无防备地掉进网购陷阱,即便已经了解到网上购物的陷阱和商家所设的圈套,你也会经不起诱惑,主动跳入陷阱,网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时候,已经成了网络文化的俘虏。

(五)网络交往无法代替面对面的真实交往。网络交往因为没有现实的顾忌,较少现实的伪装与客气,所以反而比现实的交往更容易交心和交流真实的感情。然而网络交往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比现实中的交往更具有隐蔽性,所以也更容易欺骗。借助于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具有单一性,无法像在现实中一样生动形象地了解一个人的全貌,所以网络欺骗与网络受骗就变得较为普遍。网络交往还减少了现实中与亲朋好友亲密接触的时间,造成人际感情的淡漠。

(六)网络文化大多数属于娱乐性的文化,缺乏思想深度和真正的价值诉求。网民接受形象化的网络图片和日常用语,能够直观和快捷地获取网络信息,但是长期下去无疑会削弱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就会缺乏深度,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不利于培养和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三、网络文化使人异化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在阐述“异化”概念时,主要针对的是不合理制度层面下人们的异化状态。在阶级制度下,人与其劳动产品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人的劳动本身也被异化了,所以在不合理制度的压迫下,人们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压抑和痛苦。马克思把人的异化处境归结为不合理的制度所致,而把科学技术视作中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科学技术本身视作人被异化的原因,认为由启蒙精神带动的科学技术以及理性的发展,本是作为解放人类的工具而出现的,后来却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东西,成为控制、支配和奴役人的力量。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就像人类向往无限性自由解放而创造了上帝和诸神,却被上帝和诸神所控制一样,人们创造的科学技术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离不开它,成为控制人的一种神秘力量。

网络文化怎么会使人异化了呢?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的,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出现本是人们向自由迈进的表现,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和快捷。可是当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了与原初目的相反的现象,即在网络文化浪潮的席卷下,人们日益淹没于网络环境的海浪中,逐步被网络文化吞没、操纵和控制。

在人们无限争取和追逐自身自由的过程中,几乎必然地要为这种追逐付出代价。任何自由都要付出代价,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占据了人们的大量闲暇时光;而这种“占据”似乎不是出于被迫,而是出于自愿,这种自愿被占据、被占领的情形,要比“被迫”更具有杀伤力。因为在被迫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催发出反抗的意识,而在“自愿”被占据和占领的状态下,人们几乎失去了任何反抗意识,几乎是心甘情愿地耗费自己的时光。这说明网络文化对人的异化已经渗透到意识领域,甚至是无意识领域。如果某种制度使人处于被异化的状态,还有可能被人们清楚地觉察到的话,网络文化则使人无法意识到自身已经被控制,因为人的意识已经被控制。“物化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3],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实际上在进行着一场自我异化,并且这种自我异化并不被当事人所觉察。

可见,网络文化对人们异化的程度是多么的深刻和严重,一个上网玩游戏的儿童能够完全忘我地玩上一整天,完全被机器控制而不能自拔,这种被控制不像以往的劳动者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仅仅是出于好玩和刺激,心甘情愿地被网络游戏占领和控制。

“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4]。网络文化以各种形式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以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方式控制人们的闲暇时光。人们需求什么,网络就提供什么,如果你需要商品,它就提供给你需要的商品;如果你需要服务,周到体贴的服务就会出现在眼前;假如你需要安慰,网络里那些温柔的文字符号就会跳跃出来;假如你不满社会,在网络文化里可以发现同样的声音。网络文化几乎可以呼应你的任何物质、心理、情感需求,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会被这种需求牵制,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离不开它,受制于它,所以网络文化成功地赚取了人们的大量闲暇时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还激活人的幻想和欲望,为人们制造出一些新的需求,而更大的需求产生更大的牵制,当人们无限扩张自己的幻想和欲望时,必然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实质是人们已被那些新的“需求”所牵制,并受它控制,这时便会出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现实约束相对抗的局面,从而造成人的更深层次的异化处境。

四、结论

网络文化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发挥,满足了人们对方便快捷、自由平等、娱乐轻松等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也进入新的层面。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对人的主体性、道德、情感、思维深度等造成不少负面影响,这说明网络文化对人的异化已经深入到意识层面,使人们心甘情愿地被网络文化操纵和控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在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过程中,把工具当作了目的本身,对目的价值的诉求淹没于工具价值的合理性之中。任何一种工具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等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网络文化只能是一种中性的存在,不应否认它对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等的积极作用,应该以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文化的工具价值合理性与目的价值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网络活动带有个体性、隐蔽性、隐私性等特点,仅仅依靠外在的网络规范对网民进行管束、约束和监管,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减少或消除网络文化对人异化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即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培养广大网民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治理的能力。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不是能约束和控制他人的人,而是能够约束和控制自我的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广大网民只有懂得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避开网络文化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被异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3]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04.

[4](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责任编辑:郑 好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自律异化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