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015-04-29周益和
周益和
摘 要: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立足工作岗位,领悟法治精神,把握法治原则,将法治思维融入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依法治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02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1-0009-04
在改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是每一位领导干部肩负的历史责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发表讲话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区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1]。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法治思维的能力。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2],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理顺社会经济各类关系,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照宪法来治理国家。宪法得到落实,法律法规在经济社会中得到执行,才能使人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安定有序有合理预期。明代政治改革家张居正曾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中也凸显出许多影响人民深入参与改革开放干劲与热情的不利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道德底线受到挑战、贫富差距拉大等。基于此,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实现中国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赵晓教授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中国梦最大的障碍就是公平和公义。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兴盛,一定要有公平;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实现梦想,一定要有公义[3]。市场经济是一个建立在规则和诚信基础上的资源分配方式,如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支撑,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长此以往,会在整体系统上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法治缺失正是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梦属于拥有理性、稳重和成熟的中华民族,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有一整套为全体公民所遵从的法律制度[4]。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中国梦就是法治梦。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实现中国梦需努力增强全党的本领。只有驾驭法治的本领增强了,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藩篱,消除社会发展中的不正当行为,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二、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基本能力
法治中国的实现,不仅仅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使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维方式,即法治思维[5]。法治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是包括公民和各级政府机关在内的主体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法治的关键就是依法治权,治权的对象就是领导干部。因而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更具有意义,它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基本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6],体现了领导干部在坚持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和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 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行使权力的党。所以党必须执政为民,执政为民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执政中的具体体现,是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依法治国过程中,应努力培养自身法治能力,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用法治梦凝聚改革正能量,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思维决定行为,法治思维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有没有法治思维是判断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法治思维能力是指领导干部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充分运用法律至上思维、依法行政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合理思维、法律责任思维、权力制约思维的综合能力的体现[7]。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就是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该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以法治为基础和依托的。法治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法治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无论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还是社会治理,其基本方式都是法治轨道上的治理,是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即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影响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如“官本位”的观念、对法治原则和精神理解有偏差、缺乏按照法律规程办事的意识等。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法治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成效。部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法治能力不足,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思考
培养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大多都经历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丰富历练,有了较为丰富的法治实践经验。因此,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重在理论提升,即要让法治思维“入心”。要引导领导干部用法治的视角总结实践经验,转换思维习惯,并用法律制度强化这种习惯,形成常态的思维模式,并内化为解决各类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结合工作实践领悟法治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5日致第一次上海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的贺信中写到:“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8]各级领导干部要立足工作岗位,不断领悟法治精神,切实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律知识是领悟法治精神的基础,领悟法治精神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律知识是开展工作的前提,领导干部要在做好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通过掌握必备的法律常识和法律专业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法治理论内化于心,从而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做到依法决策。
法治思维是一个实践过程,领导干部应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重积累和思考,培养法律的一般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蜕变和提升的过程。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9]。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去思考自身工作环境,去体悟法治精神的精髓,比如怎么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如何在作出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时依照法律程序,等等。
(二)在依法行政中把握法治原则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法治是以良法为前提的。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早在2011年11月27日,就面向世界发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0]。良法铸就,其运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主要属于一种程序性原则,比如法律至上原则、可行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等[11]。合法性是一切行政行为的底线。所以,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要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严格让权力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中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和利益,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提升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为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这就是完善的法制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可以让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值得始终敬畏的。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只要始终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为,始终将法治的思维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当中,始终想群众所想,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依法治国,就能在安定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汇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各级人大及司法机关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并且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大力宣扬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更好地促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社会、融入平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做好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公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创造权力运行的健康环境,引导领导干部自觉遵守行政权力的底线,在依法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强化法治思维。
要把法治思维作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在领导干部的培养、提拔和使用过程中,注意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把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体班教学中,采用理论学习、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法,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此外,还要把法治思维能力纳入领导干部的能力考核中,以提高领导干部对培养提高法治思维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N].人民日报,2014-10-28(01).
[2]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中国梦·法治路”系列述评之十四[N].检察日报,2013-05- 27(01).
[3]赵晓.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J].人民论坛,2013(13).
[4]李家碧.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依法治国[J].新长征,2013(10).
[5]蒋传光.法治思维: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6]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7]戴芳.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社会主义,2013(5).
[8]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开幕[EB/OL].(2013-09-05)[2014-09-10]. http://news.cntv.cn/2013/09/05/VIDE137838696056 1174.shtml.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8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2011-11-27)[2014-05-14].http://www.gov.cn/zwgk/2011-10/27/ content_1979526.htm.
[11]严存生.论法治原则与我国的法治实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1).
责任编辑:张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