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问题思考

2015-04-29何启林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台湾同胞思考

何启林

摘 要:台湾同胞目前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大陆在建构台湾同胞国家认同上应有所作为。

关键词:台湾同胞;国家认同;问题;思考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06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1-0025-05

随着海峡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两岸关系进入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岸经济合作、社会往来、文化交流取得众多成果。但与两岸关系所呈现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相比,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却出现了“反差”、“缺失”等现象。因而,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一、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

(一)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内涵

认同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引用到社会心理学中,其含义是指一个行为体所具有的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独特性给人的印象。塞缪尔·亨廷顿却强调:“认同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者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我们不同于你,或者我们不同于他们。”[1]可见,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一个人对所属国家在法理上和情理上的接受与认可,是一种将国家视为“己者”而非“他者” 的感受。对于目前生活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说,承认海峡两岸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就是最基本的国家认同。这种认同既有对两岸历史的认同,也有对两岸现实的认同;既体现着两岸同胞的历史身份,也体现着两岸同胞的现实身份。因此,对于两岸同胞来说,“一个中国”的认同不仅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政治认同。现阶段,“一个中国”认同最基本的涵义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三句话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不能割裂。

对于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国家认同一般是由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内容所构成。其中文化认同是基础,它一般包括相应个体和群体,对其所属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具有人文底蕴的内容,在认知上有共同或相似点,并使彼此之间亲和与凝聚的表现。民族认同,是特指一定范围内存在若干民族或族群时某个民族或族群中的人们对自己所认可民族或族群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归属的意识。政治认同,则是特指生活在一定范围的人们在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中对某些价值观念或社会理念等的认可与归属,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政治追求的确定。但不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都具有相应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中,他们的层次是不同的。同时,几个认同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文化认同是建构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国家认同又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升华和最终表现,对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增强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对于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至关重要。

(二)影响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因素

“一个中国”认同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国家认同的特殊形式,这样特殊的国家认同行为,长期以来为两岸同胞所秉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和发展,“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在台湾呈现诡异的现象。学术界常常以“错位”、“缺失”、“混乱”等字眼来描述台湾同胞在这一问题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台湾同胞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台湾特殊的历史境遇影响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台湾从1624年至1945年,多次遭到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侵略;先后沦为荷兰和日本殖民地近百年。这样的境遇是中国所有地区绝无仅有的。加之,国民党长期的专制统治,台湾的这种历史悲情和台湾情结,滋生了台湾民众急于早日“出头天”的心情和要求。

2. 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影响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1949年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对台湾同胞进行高压统治,培养民众的反共意识,将“中华民国政府”宣扬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妖魔化大陆。几十年的隔离和敌对,使两岸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疏远淡漠,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逐渐产生模糊、缺失。

3.“去中国化”教育影响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利用两岸对立对抗的结构性矛盾和台湾政治的本土化、民主化进程,动员各种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台湾岛内煽动民粹,蓄意挑起两岸新的政治对立和冲突,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进行“去中国化”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摧残了台湾同胞对国家认同的根基。

4. 岛内操弄议题的选举生态影响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自台湾民主政治发展到蓝绿恶斗以来,在台湾主要的选举中“省籍矛盾”、“统独意识”等与国家认同相关的话题,都作为选举的重要议题来操弄,并成为民进党选举的利器,每逢选举民进党就会抛出所谓“台湾人爱台湾”、“台湾人选台湾人”等口号,来攻讦有“一个中国”认同的人士,甚至让外省人后代或出生大陆的候选人,背负了沉重的天生的原罪感,就连马英九也称自己是生于香港、长于台湾的新台湾人。

5. 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影响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台湾同胞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大陆,其“民主化”程度也快于大陆,因而存在着相当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所以在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同胞的心态是很复杂的。

此外,美国、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插手干预,也影响着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2]。

二、正确认识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

在当今世界,谈论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时,一般都是指一个统一、有实体的国家范围内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这也是通常情景下的国家认同。但说到中国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时就显得相对比较复杂。同样,由于目前两岸现状的原因,许多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中,对国家主体的认定也存在模糊不定的情况。因此,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现状

1. 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与大陆同胞存在较大的差异。1949年以来,台湾由于长期和大陆的分离与阻隔,加之岛内外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与大陆同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是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出现了异化,影响着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也出现了异化,提出所谓的“台湾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部分台湾同胞认为自己是新的民族——“台湾族”。三是由于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台湾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与大陆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误解、分歧和矛盾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感。

2. 台湾同胞在国家认同上的基本动态。在目前两岸现状下要做好对台湾同胞的工作,特别是在建构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问题上,应准确认识和把握台湾同胞基本的思想动态,从而进一步充分理解与尊重台湾同胞民意中的合理诉求。首先,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是要理解台湾民意中所谓“台湾人认同”和维护“台湾主体性”的台湾意识逐渐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因为,这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千方百计地强调“台湾优先、台湾第一”的台湾意识而对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所造成深刻危害的现实反映。其次,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对“统独”问题的基本态度。对“统独”问题的态度其实就是台湾同胞长期以来对两岸关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这种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呈现为“橄榄”状,也就是说主张“急统”或“急独”的人并不多,而主张两岸关系维持现状的人经常保持七成左右,始终是“统独”问题的主流民意。再次,要认清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的愿望并不等于他们就是在追求台湾独立。在台湾岛内许多同胞就是希望自己当家作主人,用台湾人的话,叫做“出头天”,这是大多数台湾同胞比较普遍的要求之一,也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那些坚持分裂立场的“台独”分子却把台湾同胞自己当家作主人的诉求歪曲为所谓的“民意基础”,为他们的“台独”主张正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而坚定的认识。要想科学正确地研判台湾同胞的民意,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需要注意和澄清:一是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二是政党认同不等于统独立场;三是祖国认同不等于赞成统一[3]。

(二)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复杂性

有学者把台湾同胞关于身份的认同称之为“台湾人认同”,“台湾人认同”是台湾同胞在长期与大陆隔离及其复杂的岛内外社会境遇中,特别是由于台湾政治生态环境及两岸关系格局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对自我身份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认知和归属判断,是一种多面向、多层次建构的共同身份认知。因此,台湾意识并不像我们认为的中国意识那样,一定具有特定的具体的指向和内涵。另外,台湾意识在不同的时空条件和环境下,也会展现出其不同的景象和风貌。可见,“台湾人认同”只是充分地展现了台湾同胞关于自我身份“认同”概念上多元并存性的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和“国家认同”等[4]。

1. 地域认同。其内涵是指台湾同胞对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和所处的社会地域所产生的依恋之情,表达的是民众因热爱那块土地而产生的由衷归属。“台湾人认同”在地域认同上主要有“社会生活方式认同”、“社会制度认同”、“自然风物认同”和“价值体系认同”等四种。

2. 利益认同。它是构成台湾岛内务实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是指台湾民众根据台湾的地位和两岸现状等现实的某种理性态度,集中体现了台湾同胞在目前环境下其社会行为往往暗含着多重的利益取向,不仅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和安全利益等多个方面。

3.“国家认同”。特指台湾岛内已经被一部分人高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了的“台湾人认同”,这种认同谋求的是将台湾建成一个“独立国家”。自1895年以来,海峡两岸聚少离多,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借用民主实现“本土化”,利用台湾民众“出头天”的心理,大搞“正名”和教育“去中国化”,极力推动“台独”进程,从而构成了“台湾人认同”内涵的另一个特殊面向。

三、建构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途径

在社会学范畴内,认同不仅是可以建构的,而且认同的建构是有路径可求的。因此,无论是从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出发,还是从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需要而言,都要建构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这不仅仅是一个长时间历史进程的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就大陆而言,要从自身的各项工作做起,以自身在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条件,努力建构台湾同胞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同时还要用换位思考的眼光去看待两岸关系,深入了解台湾同胞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感,把握两岸关系的规律性,积极探索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途径。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导台湾同胞建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

(一)加强文化交往交流,以文化认同促进国家认同

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重要的纽带。台湾文化的根在大陆,这一直是除血缘关系以外能促进两岸认同整合的最大优势。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往交流,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国家认同。

1. 建立健全促进两岸文化交往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搭建两岸文化交往交流中能发挥长效促进作用的平台;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交往交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推动两岸文化交往交流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两岸文化产业资源,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的对接。

2. 推进两岸民间层面的交往交流。两岸民间交往交流是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千方百计推动和吸引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中南部基层的广大同胞来大陆参观游览,增加其直接感知大陆的机会,增进两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

3. 高度重视两岸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两岸青少年作为未来两岸文化交往交流的继承者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力军,增加两岸交往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两岸青年责无旁贷。要高度重视两岸文化的互动合作,特别是大力加强开展学校层面的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学习等工作,大陆相关部门要善于把握时机,为两岸青少年创造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4. 组织各种交往交流的学术活动。一是举办研究两岸关系的学术活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三是积极推动两岸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会、学术团体交流研讨会等。四是大力推动两岸地方性文化的交往交流活动,加强两岸具有中华地域文化特色的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挖掘。

5. 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新载体。一是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台湾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资金、创意等方面的优势和大陆的广阔市场,加强两岸文化产业领域的交往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二是搭建现代网络等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和借助网络等科技进步的技术和手段,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两岸民众交往交流的层面。三是开展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

(二)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培植利益共同体,增强国家认同

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不仅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建构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陆应该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1. 推进经贸合作的深度,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经济是实现两岸整合的基础,两岸要实现高度的融合,建构相同的国家认同,发挥主导性作用的还是经济。两岸应尽快签订和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相关协议,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常态化,努力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共荣,进而成为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2. 完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要实现双向、直接、互惠往来,应尽快消除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努力实现两岸经济贸易双向联动互补与互惠互利。

3. 打造海峡两岸经济区,实现两岸经济要素与资源禀赋全面整合。应加强两岸经济资源与产业整合的力度,积极创建实现两岸合作的平台,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从双向多元、各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将两岸各种资源和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两岸能源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两岸资源联营体系。积极构建两岸关税同盟,实现两岸经济要素与资源禀赋全面整合。

4. 构建“大中华经济圈”。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为范围,积极尝试建立一个人员可自由流动、商品可自由流通、劳务可自由交换、资本可自由流动、使用统一货币的大中华经济共同市场。

(三)彰显主体力量,制定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推进国家认同

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随着台湾同胞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的台湾同胞是从个人利益来考虑政治态度,以受益大小作为选择的标准,各个阶层也是如此。因此,要想真正得到台湾同胞的“民心”,大陆应积极制定惠及最广大台湾同胞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1. 多出台更贴近台湾普通民众的惠民措施。近年来,大陆为推进两岸交往交流,让台湾同胞共享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出台了诸多惠台措施,但覆盖面仍有限,今后应将众多惠台措施具体化,多推行一些能惠及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特别是事关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惠民政策和措施。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台胞在他国的权益不受侵害。台湾同胞侨居世界各国的人数众多,而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往往是弱势群体,我们要充分把握大陆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时机,每当海外台胞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我驻外使领馆应在第一时间给予应有的援助和服务,切实保障海外台胞的正当权益。

(四)继续深化改革,以沟通交流建设共同家园,增进国家认同

1.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民主和法治进程。大陆现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带来社会利益、社会阶层结构、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无论是全面发展进步的需要,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大业的需要,大陆都应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一是加强立法和监督,建设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二是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塑造政府廉政高效的形象。四是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进程。

2. 构建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两岸整合国家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依然不高,虽然两岸都承认“九二共识”,但对“九二共识”内涵的认知并不一致。这就要求两岸之间应在尊重对方、尊重现状、反对“台独”的基础上构建多层面的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应该囊括官方的、政党之间、学者之间、民间社团之间等各层级的交流。通过多方面交流唤醒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多方面促进两岸政治互信。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0.

[2]杨晓杰.当前对台工作如何推进国家认同[J].长江论坛,2011(3).

[3]冯颖红.台湾同胞的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4]杨冬磊.试析“台湾人认同”内涵的多面性[J].台湾研究集刊,2013(3).

责任编辑:潘宏纹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台湾同胞思考
刘毕新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大意义
战后初期中国留日学生的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大陆领导人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