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2015-04-29赵群英
赵群英
【摘要】音乐课程的目标应该表述为: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低于这个目标,就无法将音乐课确立为全面教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关键词】音乐;课程模式;目标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实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音乐课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课,应该是给学生很多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可是经过我的调查,学生他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小学生认为上音乐课是玩,中学生认为上音乐课是放松,文化课压力太大,甚至有的学校音乐课就是看片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音乐教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未能提出一种能确立其基本价值的哲学,也未能显示它有能力成为一门真正的教学课程,乃使许多人相信,音乐无非是一种愉快的、娱乐性的嗜好。其实音乐课程的目标应该表述为: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低于这个目标,就无法将音乐课确立为全面教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 音乐是一门课程,包含审美性、知识性,有它自己的规范
(一)课程模式
在课程的开发中,有三种基本的模式可供人们选择利用,每一种模式都有其背后的哲学基础。这些模式在不同的程度上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结果。
(1)线性控制模式。它是在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要的任务是确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完成之后对这些目标引导之下产生的结果给予评估,而评估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实施前测和后测。
(2)共识模式。它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的理念。这一模式的评价采取的是合作的方式。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通过集体的学习计划,获得理解力、价值观和技能。
(3)对话自主模式。它的根基在于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引导,学生成为决策的中心,评价也取决于他们自己。
我们可以参考上述关于课程的三种模式。必须从已有的音乐教育方案中的具体音乐目标出发,并考察课堂中的各种活动的设计与实现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活动是否适于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这种课程建设的任务包括音乐经验的组织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而如何去做则取决于个人的哲学观点。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其中包含预期的音乐目标和教育目标的选择,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验的组织方式。在建设音乐课程时,教师必须同时注意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每位音乐教师所制定的每一节课的及时目标,而长期目标所关注的是音乐课程的管理和督导,以及为未来制定的方向。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一堂音乐课,包括学生每年或每一发展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具体描绘。成功的音乐教学方案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平衡而多样的经验。只要在音乐课上,音乐理论课就应当涉及一些音乐表演的内容,表演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和分析他们所表演的音乐。
音乐教师应当对音乐课中的科目内容感兴趣。课程专家的责任则在于教学方案的落实,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必要的领导。课程内容必须经过精心选择。
(1)教育性。绝大多数在学校音乐课上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在其它场所学不到的知识或技能。
(2)有效性。音乐是一门已确立的学科或学习领域。音乐教师应扪心自问“我们所教的是音乐领域中正统的哪一部分,是否是所有经过训练的音乐人士所公认和认可的内容?”例如:一些电子琴制造商设计了富有创造性的方法用以呈现音乐,如采用色彩编码等非传统的记谱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歌曲是十分适合的。然而,音乐理论家、管弦乐或音乐家在音乐的演奏和研究中,都没采用这套记谱体系,如初学者想取得不断进步,就不能只依赖这套记谱体系。因为,它在人们一般理解中的音乐领域是无效的。
(3)基础性。基础性的学习是理解学科的基石,这种学习对学生具有更广义的应用价值。如仅仅知道海顿交响乐的调名就不如了解海顿发展主体的方法那样有用。
(4)代表性。音乐教师应该制作一张图表,涵盖音乐史上所有重要时期的各种音乐类型和音乐活动。通过经常的核对,教师就可以发现他是否把表中所列的重要的音乐类别教给了学生。
(5)当代性。音乐课必须包含一些当代的音乐作品。课程中所教授的音乐不应当局限于50年甚至100年前的音乐风格。
(6)关联性。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并与之发生一定的联系。如果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发声方法的教学,而学生并不理解歌曲的要点以及为何要如此演唱,那这样的做法就不可取。课程的关联性,只有在利用技巧对学科材料进行一定的组织后才会赋予其意义。
(7)可学性。在课堂上教授—些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应当是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学习的内容。
最后,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科材料的有效性,注意到所选择的每段音乐和总体的音乐之间的关系,还要深思熟虑学科材料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之间的关联性。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他们所教授的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的发展是何其重要,因此,学生才有必要在音乐课堂中学习音乐。
(二)音乐课的首要目标
提高每一个学生音乐听赏能力,也就是使音响变得富有表现力的能力,并且还要鼓励他们对所领会到的一切做出反应。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在提供令人振奋的、积极地听赏课方面,教师开发出来的操作技巧还相对缺少,而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所要求的音乐修养水平,则相对较高。要直接教听赏技能,要教得卓有成效,需要广泛地熟悉音乐文献,在较小和较大的形式层面上熟悉音乐结构,熟悉音乐史,熟悉风格特点的多样性。但是,这些能力毕竟都是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音乐训练所要提供的,在实践中要合理运用并不断提高,另外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大自学培训力度。
三 思考与建议
(一)把音乐课纳入教学考核指标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达到一种平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小学升学体系中,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健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整合优化音乐教学条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硬件设施的配备。教学器材多样化。教学器材可以不限于教材上指定的器材,可以充分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扩展教学器材展示的空间。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音乐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中小学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当今学校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音乐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要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接轨。音乐教师要找到自我依赖的信心。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进修培养计划”,课程多样,供老师选择,并进行严格考核,不要再是“走过场”。提高教师的教学自学能力,建立终生学习理念。
培养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学能力,重要的是锻炼中小学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自学、自编、自演的能力。应该做到实践、理论两不误。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要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要求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帮助学生分享审美意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好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从音乐能力要求:创造声音——能够用音乐的理解和娴熟技法从事音乐的表演。能够伴奏。能够歌唱。能够指挥。能够督导和评价他人的表演。组织声音——能够为自己的表现组织声音。能够通过原创的作品和不同风格的即兴,表现出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能够表现出鉴别和解释作品优劣的能力。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记录和改变乐谱。描述声音——能够鉴别和解释多样的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能够描述创作技法的情感效果。能够描述音乐创作中的声音的运用手段。从专业素质要求:教师的根本素质是和学生的交往能力。所以必须能够表达出他们的音乐哲学和教育哲学。能够表现出对当代教育思想的熟知。能够把广博的音乐曲库知识应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能够表现出教学所需的全面的音乐素质。
(三)从课程的自我尊重到被他人尊重
从哲学上说,一个人必须对价值观问题有足够的把握,可以作些合理让步而不至放弃自己的真诚。熟练的教师可以对付有关普通音乐课的目的和目标的各种期望,将它们转化成哲学上有效的指导方针,即满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受到尊重的要求。音乐教师不断面临对他们的课程要求。这种例证,必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但也必须通过受到整个音乐教育专业支持的生动的鼓动和展示活动来广为传播。必须向更大的场所来证明音乐课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的道理,我们的音乐课如我们的哲学一样真正符合审美教育。从课程的自我尊重到被他人尊重,学生不仅喜欢音乐更喜欢上音乐课,把所有的学生从课堂的音乐体验带到更广阔的音乐艺术王国之中。这条路相信不会太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