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二十世纪音乐
2015-04-29黎仕明
黎仕明
【摘要】20世纪音乐在整体上,从无调性发展到整体序列音乐;节奏复杂化发展到节奏从小节线脱离成无节拍;新音色发展到音色代替旋律;电子、偶然、新人声音乐等新品种打破传统乐音体系和作曲技法等。歌剧特点侧重于表现与现实相关的普通事和人以及对人的心理作深刻剖析和反应,对剧中人物在现实中的复杂性、细致性和多面性给予表现;有很强的政治性因素,对现实、社会、未来和一些现存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表露;有的作曲家以自身很强的主观因素强调主观感受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和矛盾及人与现实间的矛盾冲突;以新的音乐语言和音响效果、新的戏剧表现性与视觉感应等表现,呈现出迥异的歌剧时代特征……这些虽体现了对艺术的探索、对传统的突破、对新形式的创作,但20世纪世界音乐,特别是西方音乐与历史上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极大的不同,给人的感觉是音乐不成其“音乐”、有的“有音无乐”,更有甚者“元音无乐”!颠覆了千年来人类人赏心悦目的“天籁之音”!因此只能用“惊人”二字来形容和表述!即给人的是想象不到的“惊异”!“惊呀”!“惊奇”!“惊悚”!乃至“惊恐”!……
【关键词】20世纪;音乐;惊人;原因;表现;后果
20世纪音乐是“惊世骇俗”的,就因为它惊人的表现手法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 “惊人音乐”的表现形式
20世纪音乐,从根本上否定了音乐的存在形式:1、任何声音都是有效的。自然界的声音如水声、风声、松涛声,人的说话声,工具及杂物敲击声和电子仪器发出的声音等等都可以成为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素料。2、恶化组织声音的方式都有用。其方式很复杂、很严格,如序列音乐;也很简单、很随意,甚至只有一点文字提示,像偶然音乐。音乐作品即可以是作曲家感情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他依靠纯智力活动所形成,借助机械把作曲当作演算有声音的数学公式、按化合物的分子式确定音程及和弦的结构、不依人的有意识的努力组织音响、用股票市场行情表的升降转化成旋律的高低、用昆虫的活动决定音响的运动形式。3、没有声音也能成为“音乐”作品一最极端的偶然音乐——凯奇的无声作品《4′33″》,在舞台上四分三十三秒无声无息的时间里,可根据演出地点和场景的不同形成不同音响和气氛以及观众各种想象就是这首作品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的思想,这实质上导致了取消“音乐”;斯托克豪森作品《青年之歌》通过电子手段分解、变形、拼接、重叠、卡农式的说话声或歌唱声、音块等各种效果和使用声音方向性造成声音在空间的运动感,达到他的“我要求作曲家第一是发明,第二是自我惊讶”的目的,也使听众感到了“凄厉”和“恐怖”而毛骨悚然;音乐不是实际表演而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的观念音乐一约翰逊的《为想象中的小号而作的天国音乐》,全曲只有一个延长的和弦,它出现在五线谱上加第99线到103线之间;莫兰的《为带有钢琴家的钢琴而写的作品》,“钢琴家上台,直接走向大钢琴,爬到钢琴里面,坐在钢琴上面。钢琴来演奏他”。还出现了很多表现自然科学或抽象概念——《光谱》、《电离》、《三种气体》、《圆圈三角四个正方形》、《计算机素描》、《声音的图案》的音乐,以及更多描写非人间幻想的如《神秘的宇宙》、《天国繁荣吹奏》、《月亮上的红苹果》、《空间的幻想》、《向太阳起航》、《星星的音响》等无数“特别怪异”的作品。
二 “惊人音乐”的表现手法
20世纪音乐主要表现在作品异乎寻常的表现手法:1、旋律上:不流畅、不声乐化,很少曲线起伏,很多大跳进行且呈棱角形线条;不对称、不呼应,有的没有句逗,缺少规律。2、和声上:频繁出现各种不协和的声响,不协和和弦不需要解决,勋伯格称之为“不协和音的解放”;频繁使用11、13和弦等;除三度结合外还有二度、四度、五度结合。3、复调上:两个或更多的主题出现在不同声部时各有不同调性形成复杂的织体。4、调性上:不明确,有的虽仍有中心,但自由使用12个音阶,没有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区别,也没有大小调的不同;转调不必过渡,甚至不转调就引入陌生和弦;使用教会调式,欧洲民间音乐音阶以及东亚各种音阶。还有作曲家自己创造的音阶,如巴托克、布索尼、梅西安的音阶等;有的没有调性,没有中心音,甚至音与音之间互不连贯,只是强调单个的、孤立的音响。5、节奏上:自由多变,模糊不定,有时频繁变换节拍,不限于单一的节拍形式;有时多奇数拍子,如7拍子、9拍子,甚至11拍子、13拍子;没有小节线,即便有也只是为了便于读谱,把节奏从小节线中解放出来;20世纪音乐从城市生活,从工厂和机器声中获取节奏,显得更有动力,更有现代气息;也有的是从非欧洲,特别是东方原始艺术、爵士音乐以及欧洲古代自由诗中寻找不寻常的节奏。6、配器上:管弦乐队室内乐化,突出个别乐器,讲究各声部线条的清晰,从和声织体转向复调织体;管乐与弦乐位置颠倒,管乐突出,打击乐成为主要乐器,不再处于从属位置。弦乐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以避免过分的浪漫主义倾向;以新乐器及新的发声器械包括噪音探索不寻常的演奏方法,搜觅独特的音响、色彩,如使用极端的音区、新的乐器组合等;音色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7、曲式上:传统曲式中统一和变化原则仍然十分重要,但如何统一和变化各有新的办法。如从乐谱分析,则结构很规则、对称,听觉却不容易辨认;有的很不规则、很不对称,很少有2、4、8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形式,句逗也不清晰。由于引入“偶然”因素,产生了不固定的形式。这些变化也只限于所用传统的乐音体系和传统的音乐表现手段的音乐。至于具体音乐、电子音乐、音色音乐、非歌唱性的“新人声音乐”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因而也很难用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加以说明和欣赏。因此,听众往往“不知所云”!
三 “惊人音乐”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20世纪的世界是社会动荡、各阶层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变化,产生了更多的紧张、不安等情绪。规模宏大的两次世界大战,遍及几乎全球,对世界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毁灭性破坏史无前例!特别是三大法西斯黑暗势力损毁、催残一切美好和人道,世界彻底陷入惨无人道的兽性和暴行,空前“恐怖”注满人间,严重污染了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异常尖锐,造成“世界性”特大经济危机,引起经济萧条、生产力破坏、社会混乱等很多严重社会问题,盗窃、凶杀、吸毒、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毒瘤广泛产生并不断蔓延,而且延至今日!如此到处都是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给人们的不是光明、美好和向往,因此过去的思想、观点、情味遭到怀疑、否定,认为不可信而且靠不住,产生信仰危机、精神危机;二战以后,西方经济迅猛增长,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但人们不愿顺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企图寻求新的人生涵义,形成奇装异服、颠沛流离的人群,以及“五月风暴”、“青年暴动”和“雅皮士运动”等等不安的社会问题。敏感的知识分子产生紧张、不安、压抑、忧郁、恐惧等心态,在音乐里以无比巨大的激情表现出遭受苦难的人类“不安定和躁动的思想情感”之意境。第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作曲家创新的心理要求加剧。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达到了顶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信息革命、材料革命、生物革命的日新月异、一浪狂超一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条件、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艺术情趣等等新事物层出不穷。音乐上的效应是追求新鲜的材料、不同的语言、奇妙的技法、迥异的内容。有的作曲家把自然界的音响、电子音响、非歌唱性的人声、打击乐器的音响作为音乐表现的基本材料;有的作曲家从印尼、印度、日本、朝鲜等音乐中汲取素材、表现方法,采用东方音乐语言;有的作曲家采用新的调式、新的和声、新的微分音音程、新的织体、新的记谱法、新的作曲法、新的表演形式等等,而且在具体作品中也绝不是所有的表现手法都与乐曲的内容相符合,而是“求新”成为其最终目标,甚至走向了极端。第三,就是个人主义充分发展,作曲家自我意识空前膨胀。很多作曲家把音乐创作看作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娱乐,不在乎群众的反应和社会的效果,很明确地把作曲当作纯粹个人而与听众无关的行为,创作了不同于过去雅俗共赏的“惊人”音乐。
四 “惊人音乐”的社会后果
20世纪音乐,特别是西方“不音不乐”等极端音乐作品现象,事实上不会有多大艺术价值,且大多作品内容抽象、缺乏感情,甚至不知所云!但无声音和怪音的“音乐”与音乐主流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现代音乐光怪陆离的种种现象。这种孤立的“音乐”是作曲家反映“社会环境”和“自我意识膨胀”以及作曲家与“过去的很多作曲家把自己的活动与群众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相反,加上“表现手法和材料的奇异”造成的结果;音乐家把作曲当作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个人事业的普遍现象,造成20世纪音乐与群众和社会巨大隔阂和深深的鸿沟。也造成无数:“音乐是什么?音乐由什么构成和走向?音乐怎么进行分析?音乐表现什么?音乐的美是什么?音乐提供给人们和人类的是什么?音乐有没有教育功能及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音乐将如何传承和发展?音乐要走向何方?……”等等无数“实质性的艺术问题即社会价值”!特别是音乐人、当代音乐人值得关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