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组曲《水草舞》的演奏艺术
2015-04-29林志香
林志香
【摘要】钢琴组曲《水草舞》选自芭蕾舞剧《鱼美人》,由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作品《水草舞》讲述了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演奏柔缓舒展,生动地描绘了水草姑娘随波曼舞的场景。本文主要从踏板,触键、音乐情感的处理等方面来分析作品,希望为广大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草舞;演奏艺术
一 钢琴组曲《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钢琴组曲《水草舞》原为管弦乐曲,钢琴曲改编有着清澈的琶音以及坚实而富有弹性的低音,堪称中国钢琴曲中优美的佳作。作品中黑白键相互辉应,弹奏时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营造出一种海水涟漪、波光粼粼、水草摇曳的醉人景象。
杜鸣心(1928~)作曲家,湖北潜江人。吴祖强(1927~)作曲家,原籍江苏武进。两人一起合作创作了钢琴组曲《水草舞》。两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代表作有《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
二 作品结构分析
该作品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ABA三段体结构。A段的音乐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主要以4小节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多以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交替而弹,生动刻画了水草在水波中轻轻飞舞摇曳的形象。B段与A段形成对比,以琶音为基础组成的旋律,表现了水草在水中翩翩起舞。此段音乐较前段更加流动,把海水波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第三段与A段水草的音乐相辉应,尾声部分再现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
三 钢琴组曲《水草舞》的演奏艺术
(一)触键
作品的引子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展示了水草在海底摇曳飞舞的梦幻场景。第一部分的引子是以十六分音符均匀律动,形成灵动的音乐效果。弹奏双音时腕部的放松和手掌的撑起要有张有弛,将力量集中到指尖第一关节,均匀而准确的触键。A段的旋律连绵起伏,所以选用慢而深、轻而柔的触键方法。手指要弹的连绵,注意长句的旋律的连贯性,有意突出右手高音和保持左手的低音,声音鲜明厚实。B段与A段相反,左手弹奏旋律声部,右手弹奏旋律伴奏,弹奏时要求手指的移动如漫步一般,舒缓、静谧地触键。同时,手指和手臂的动作要小,指尖紧贴着琴键,保持均匀连贯,动作灵活从容。缓缓推进旋律进行,每个音都连起来,做到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不留空隙。最后的过渡和尾声部分是高潮和结尾部分,要用渐慢的触键方法来演绎,给人留下一种渐渐走远,飘渺淡去的印象。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注意手指的触键方式和力量方向,弹奏出水草在水波中不停摇曳飞舞的景象,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
(二)踏板
在钢琴组曲《水草舞》中踏板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引子部分使用了切分踏板。在A部分,要求小节后踩换踏板,整首曲子表现的是海底的水草摇曳飞舞,弹奏时都要柔和些。在B部分,在踏板上有了新的要求,在踏板上运用到了左右踏板,两个踏板相交替有节奏的运用从而达到“弱中有强,强中又不失弱”的效果。因该部分是全作品的一个转折点,所以要更加表现水草的特性,左踏板要保持,直到第49小节放开。右踏板依据左手旋律运用切分踏板。突出左手旋律。第三部分和A部分相照应,踏板又恢复之前的小节后踩踏板。
(三)音乐情感的处理
全曲描绘了一群美丽善良的水草姑娘在水中嬉戏舞蹈。所以在弹奏轻重方面要多加注意。在引子部分,要求由弱到强,让人有一种准备,达到“缓冲”的效果。A部分,主要以十六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形式出现,要加强对琶音、音阶的练习,准确把握音区的变换,力求准确演奏。第一部分从19小节处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模式下进行,错落有致地以大、小分解三和弦交替的方式稍稍展开旋律,让听众听起来感觉格外雅致、清新、悦耳。B部分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十六分音符为辅,节奏上轻重要均匀,有层次感,在调式调性上,要看清楚小节内的升降,避免弹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情感上的演绎,中间段的情感较第一段细腻的多,所以演奏者在情感上要多加揣摩。演绎出属于自己不同的风格作品。该段由“紧张”到“松弛”,让听众的心情也跟着曲子起伏不定,最后慢慢松弛下来进入了最后一部分。最后一部分与A段形成照应。又回到初始阶段的感觉。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模式下进行,起伏跌宕,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听众的眼前。最后结尾与开场相照应,右手的琶音要注意连贯,结尾时应慢慢柔下来,让听众感到意犹未尽,该作品多处用到右踏板,给人一种遥远空旷的感受,仿佛海底一大片的水草随着水波在不停摇曳,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
《水草舞》在触键和踏板上的运用,情感的处理和表达等方面,把这首简短的钢琴独奏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得非常完美,它的音调具有神话般的仙境,童话般的王国,童谣般的清纯,诗歌般的隽永。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情感处理方面要多多注意,突出该作品独特的韵味和演绎方式。
四 结论
作品《水草舞》优美如歌、曲式清晰、婉转悠扬是一首优秀的钢琴作品。本文主要从切分踏板方面分析了踏板的运用,从触键方式和力量方向方面分析了触键,从琶音、音阶、音区等方面探析了音乐情感的处理。希望增加演奏者对作品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