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教育学解剖

2015-04-29包新中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小学

包新中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尚有许多困惑。比照课程特点,以教育学的视角,从教育资源、教学目标、教学结构等维度解剖一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以明课程建设方向,以利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A-0043-05

一、问题的由来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1]在不同领域的长期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地实践探究,习得方法,把散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聚、整合而形成完整的方法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以“心感秋韵”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评比中,有老师如是呈现课堂教学:安排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做一片美的叶子”创作作品计划表,包括作品名称、小组成员的制作分工、作品介绍和展示方式等。然后,用15分钟完成作品的制作,完成小组展示、交流与评价。课后参与教学观摩的教师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属性、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向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激烈的辩论。

二、教学环节的教育学解剖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看,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不可知论的理由。教育关涉人的生命成长,其间既有物质生命的成长也有精神生命的养育,既有理智的活动也有情感的宣泄,既有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有人生价值的关注,既有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其智慧的生长,既有共性的发展也有个性的张扬……教育活动具有某种程度的难以控制、无法计划、不可预测等特征。[2]寻求教育的确定性,就是要获取教育的真知,以规范或调整教育的行为,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寻求教育的确定性,是教育学的天职,是教育学的本分,是教育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和价值体现。[3]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因素,是把握课程理念和特点,提高教学指导能力的必由之路。

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解剖组织结构,剖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指导行为。从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型看,一般可分为教学导入,激发兴趣;师生交流,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间交流,质疑答辩;教师总结,深化实践等五环节组成。下文截取教学指导过程的片段,以研究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折射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一)“教学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截面一】教师与学生就秋天的美景自由交流。当有同学谈到树叶时,教师抓住时机,明确教学指导的主题。“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叶的世界,去领略和创造每一片叶子不同的美。”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需要从儿童的眼光观察他们的世界,发现他们的关注点。本课教学指导通过意境的创设和以生为本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秋天的各种感知,让学生感受秋天和树叶带给我们的美,为主题揭示做好了铺垫。貌似不经意的谈话,是教师的精心预设。

教学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新闻资料、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形式,顺畅地展现给学生。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直接性的特点。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行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判断:一是唤醒生活的记忆;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导向后续探究、实践的意愿。大多数教师对前两点都比较关注,也处理得比较得心应手;然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第三点显得更为重要。

(二)“师生交流,提出问题”环节

【截面二】师生交流了课前在捡树叶时的感受。“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然后转到“你觉得我们可以用这些树叶做什么?”板书学生提出的关键词,并提示小组活动计划。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生硬地转换教学环节,破坏了课堂教学指导的流畅性。流水无声,踏雪无痕,是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最高境界。本课教学指导中,老师犹如邻家姐姐,呈现了无痕的链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顺应了学生的意向。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环节

【截面三】在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利用已有的树叶合作创作。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教师巡视期间,提示时间剩余5分钟、2分钟、1分钟,最后10秒学生齐喊“10,9,8,……0”。

教学指导是教师引领、协助下的学生发现,而不是教师的预设与独白。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价值何在?毫无疑问,是指导。何时介入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知识空间、能力空间、心理空间中寻找指导的节点,协助学生获得意义建构。这种“意义”的建构不仅是心灵感悟,也包括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资源的属性,决定了课程纲要引领下的教学指导目标。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即为教师指导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三个指导空间,是课程指导的节点。一是知识空间。任何主题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知识的基石。这种“知识”有别于存在严密逻辑体系的文化学科知识,但对主题的了解是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在教学导入后的师生交流中完成。二是能力空间。能力空间特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核心能力与素养。能力的获得、方法的习得绝不是一堂课能实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这也是课程指导需要序列化的重要原因。三是心理空间。课程强调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充满着体验与感悟的时机,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引导和激发的契机,并发挥到极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空间与学生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交杂糅合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教师经常性地背着手,穿梭在各小组之间。诚如教师所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意味着教师承担监督工作。监督属于课程调控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师指导的基本职能。教师提示时间有其必要性,倘若屡次提醒,则成了孩子的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的连贯性因此中断,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让愉快的创作活动成为焦虑的体验。

(四)“组间交流,质疑答辩”环节

【截面四】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可以有讲解、模特表演等不同形式,当别的小组在表演时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并在每个小组展示后给予评价和掌声鼓励。

教师对教学展示活动提出了三点明确的要求,即派代表上台展示、注意倾听和欣赏、展示后给予评价和掌声鼓励。指定发言对象的“你说”和廉价的“掌声”,缺少深层次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评价停留在表层。推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入,需要教师和同伴发自内心的、中肯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

小组展示环节,一方面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听取意见、建议,取长补短,修正完善自身作品的阶段,也是有可能出现观点激烈碰撞场面的环节。激情澎湃的高潮场景,因为教师的限定,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开放性,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五)“教师总结,深化实践”环节

【截面五】出示诗歌《做一片美的叶子》。今天我们用各种树叶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种创意,还有更多的内容等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出示实践活动研究记录表)让这一片片美的树叶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教师很文艺地出示诗歌《做一片美的叶子》,于小结何补?

教师课堂小结重点落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重点地回顾即将过去的四十分钟,二是要引导学生修改作品,完善作品,走向更加深入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三、教育学要素的观照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4]教育研究对象,从宏观上看,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等六个要素组成。从微观上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组成。[5]下文着重探讨教学指导资源、目标定位、学生情况和教学结构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指导资源分析

【教学资源分析】秋天的校园落叶满地。学生们有时会捡起来驻足欣赏,有时也会挑几片完整的树叶,留作书签。我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一片美的叶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舞台上再一次感受秋天树叶的美。

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6]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计划顺利实施和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课程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凡有开发、利用价值,能为课程实施所用的均可为课程资源,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也包括学校的文化积淀,以及教师、家长在内的人力资源。

面向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世界,需要教师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要研究分析地方、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域特征。

虽然不是文化学科的教学,但解读主题、贴近主题是必须的,即意味着用心感受秋天的韵味,感悟秋天之美,是主题的本意。我们不必拘泥于“手册”,可以从多角度感受秋天,感受秋天之自然美,感受秋天之人文美,也可感受秋天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美。侧重点不同,我们便会有不同的教学指导思路。

(二)教学指导目标的分析

【目标预设】1.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有关树叶的资料和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感受秋天和树叶带给我们的美。2.能力目标:①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②能综合其它学科的特点,学以致用;③能从树叶中得到启示,让学生懂得各尽其职,为集体服务,做一个从小有志向的人。

本课教学指导预设了情感和能力两个维度的目标。分析其目标,两者间有所交叉,尤其是能力目标之第三目,从属于情感目标,此为其一。其二,能否以情感、能力目标为维度来设计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是值得商榷的。试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达成课程目标是不现实的,否则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能力目标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培育是无法在单位教学指导时间内达成的,否则就成了一个教育悖论,不符合教育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其三,能力目标的第一和第二目,是放在各课而皆准的表述方式,模糊了课程的本质属性。笼统的、概括的目标描述方式,难以实现目标的可检测性,需要细化为一定条件下可操作、可执行的行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学目标这只无形之“手”,它牵动着教学过程的每一根神经,指挥着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动作,并且是检测最后教学效果的标准。因此,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先于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作用。教学没有目标,如同航船没有前进方向。合理定位教学指导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首先是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制定目标的前置条件。其次,要分析、研究教学资源的属性。不同的课程领域、不同的教学指导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其定位必然存在差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会侧重“操作”、“服务”等;研究性学习领域则会偏向于“设计”、“探究”等。再次,要研究教学指导对象。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年段差异、课程实践基础的差异,都直接影响目标的定位。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会为了不输给同学而积极学习。他们敬佩优秀的同学,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受到伤害。他们独立能力增强,但又喜欢自发组织团队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要注意教育他们团结协作,分工到位。五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资料收集分析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都是具备的。

多元文化尊重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更主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7]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从知识技能角度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现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是可能发生的错误,并分析思考问题出现时的解决途径。学情分析还要兼顾学生的课程实践基础,以免出现目标定位过高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的解构

解构本课教学指导,内容结构由津津有味赏秋叶、七嘴八舌论秋叶、群策群力显身手、八仙过海展秋叶、课外延伸等五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整节课按5-5-(5+15)-10-1分钟分配教学时间。

内容总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与目标紧密相连。本课教学指导紧密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沿着以秋叶来联系生活,移植到课堂的设计、制作,最后回归到生活(实践活动记录)的逻辑思路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感受秋韵。然而,从目标定位看,占课时15分钟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环节在目标中未曾得到应有的体现。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二是教学环节设计存在错位。

四、课程特点的比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无论是目标和内容、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都具有开放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8]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从现有的教学实践看,实践性是最易关注、最为直观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是相伴而生的。只有自主才能实现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实现自主。教师设计的15分钟“做一片美的叶子”,限制了活动内容;以“美”为标准,貌似个性化的评价,事实上是对审美的同质化,同样制约评价的多样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项封闭的实践活动。

15分钟,是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一个海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投身于制作活动。常见的剪刀、胶水、针线等工具的使用,类如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操作性练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方法获得相背,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性练习与目标设计是分离的。

《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9]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模块化设计教材,采用操作性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作为一门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有其固有的教学特点和习惯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讲解—演示—操作—展示(评价)等环节,采取5-5-20-10分钟的时间分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课从课堂教学指导时间分配看,完全符合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观摩教师热议其课程属性也不足为奇了。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关注教学的生成性,是以非线性思维为重要特征的课程。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之所在——不确定性,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并非意指课程建设可以随性而为,而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堂优质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应当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参考文献:

[1][8]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01.

[2]姚冬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J].理论月刊,2010(2).

[3]刘黎明.寻求教育的“确定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

[6](美)Ralph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1.

[7]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12).

[9]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209.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小学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指导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