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地域性山水画技法研究
2015-04-29郭孝波
郭孝波
【摘要】太行山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山高谷深、断壁悬崖、长脊长墙的地貌景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太行山地貌”形态。“太行山水画”以太行山地域性风格特征为主要表现内容,以写实性表现为总体特征,表现出一种雄伟、豪迈、厚重、刚健、深沉的太行山特有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太行山;地域性;山水画;笔墨
一、太行山地域性特征
太行山,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雄跨京、晋、冀、豫四省,北接北京西山,南抵豫北黄河北崖,东临华北平原,西接山西高原。
太行山独特的地貌景观的形成决定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运动。从地貌形态上看,太行山地区属于嶂石岩地貌类型和云台地貌类型。表现出山高谷深、断壁悬崖、长脊长墙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三种地貌形态:一、深谷(“v”形谷和嶂谷);二、高耸的山地及顶部平台(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山坡(断崖、陡崖、陡坡)。
从地貌成因上看,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中,该地区以升降作用而非褶皱造山运动为特征,造成地层水平叠覆,地域内地层主要以中古原界的石英砂岩和下古原界的碳酸盐岩为主,岩层平缓,岩石抗蚀程度和岩层厚度等差异形成了地貌的垂向多层性。断裂构造在地貌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持续的东部平原坳陷与西部山地抬升的升降运动造成地貌的巨大反差,以及地表水流的侵蚀作用,造成沿断层的垮塌,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峡谷地貌。风化、水蚀、沉积、抬升等地质作用力共同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太行山地貌”形态。
二、太行山主题山水画创作的表现特征
太行山主题山水画,也可称为“太行山水画”,虽然在业界还没有严格的学术界定,但本文拟将这一泛命题界定为:以太行山地域性风格特征为创作主题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具有明确的地域风格特征和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定的地域环境,孕育着特定的地域文化。以太行山为创作题材的山水画作品自古有之,五代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写松数万本”,其作品《匡庐图》即是借庐山之名表现北方太行山川雄伟厚重的特征和气势。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表现太行山地域性风格特征为创作题材的山水画家,每位画家虽然存在着个体风格的差异,但是他们具有着共同的审美趣味,其作品都表现出一种雄伟、豪迈、厚重、刚健、深沉的太行山特有的精神气质。
就太行山水画创作风格而言,可归纳为两类:一、主观表现性创作。二、客观写实性创作。虽然所描绘对象同为太行山,但在审美取向上有着个体的差异,那么在对待与自然事物的情感观照上必然有着偏向主观表现和偏向客观写实之区分。前者代表画家有贾又福,代表作品有《太行丰碑》《大音希声》等:后者代表画家的作品有吕云所的《夜走太行》、白云乡的《岁月无声》、张俊的《太行浩气》、李明的《太行浩气》等。
无论是主观表现性还是客观写实性,既然都是表现“太行山水画”这一主题,就必然会深深地烙上太行山的烙印。总的来说,“太行山水画”以写实性表现为总体特征,总的气质上还是写实的。从作品本体而言,无论是构图样式、笔墨形式,还是画外意识的表现,都体现着明确的太行山地域特征。画家主体的审美取向没有脱离太行山这一命题去选择完全抽象的画面图式,这显然是“太行山”命题赋予画家主题的自觉性,同时也是必然带来的局限性。
三、太行山地域性特征与山水画表现语言的关系
山水画本是通过对自然山川物象的描绘以表达主体内心的情感。“太行山水画”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种自然属性就决定了山水画表现语言特征的形成,包括表现语言的形式和风格两个方面。
(一)太行山地域性特征决定山水画表现语言形式的形成
山水画表现语言形式包括宏观方面的构图样式和微观方面的笔墨形式。巍巍太行,雄伟、壮丽、宏大的山川气势,峡高谷深,山绵坡长的地貌形态,在构图样式上多选取全景式的画面结构,以表现北方山川的雄伟气势,而非南方“一河两岸”式的构图特点。
“笔墨”除了其材料属性外,更多指其“造型”和“表意”的功能。“笔墨”最直接的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特定的地域性特征是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师造化才会得心源。太行山多峡谷,长坡大岭,孕育了相应的笔墨形式,以表现太行山地域性的自然规律、地形地貌,即笔墨的“造型”功能。另外,笔墨表达了太行山雄伟壮丽的精神气质以及画家主体的内心情感,即笔墨的“表意”功能。
就笔墨的本体属性而言,太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征。画家主体在面对自然造化时,必然会以高度艺术化的笔墨去观照自然万物。例如:清代渐江多以长线勾勒黄山山体结构而少皴染,恰当地表现了黄山的自然规律。同样,太行山所具有的山体形态、肌理质感、结构轮廓等特征都促使相应的笔墨语言形式产生,总体上多以勾勒与皴染相结合,用线条勾勒外露的山体轮廓和山石纹理结构,用皴染表现山体肌理质感,要么以勾勒为主皴染为辅,要么以皴染为主勾勒为辅,笔墨的勾皴遵循画面整体的布局关系。另外,太行山以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加之地质运动所造成的断裂结构,使得笔墨表现上多以硬朗、古拙、苦涩的勾皴表现,有别于表现江南水乡的饱含墨韵的笔墨形式。笔墨表现整体而言就是反复的“积墨”,通过笔墨的勾勒、皴擦、点染、层层积墨,以表现太行山雄壮、深沉、苍茫的总体地域性特征。画家主体笔墨表现存在着共性,但也因个体审美的不同,从审美高度抓取了太行山某一属性层面,必然会有笔墨表现的个体差异。
笔墨的人文属性,则是形而上的。笔墨具有“表形达意”的功能,“表形”之外更主要是“达意”。笔墨的表现过程传达着主体的情感,体现着民族的人文精神,画家通过对太行山的描绘正是主体内心情感对太行山雄伟、厚重、刚健的太行精神的表达;同时,笔墨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传承着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太行山水画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博大、不屈不挠、雄强刚劲的精神品质,另外,笔墨所进行的时代性探索也正是表现北方山水笔墨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二)地貌特征决定山水画表现语言风格的形成
地域性地貌特征是山水画创作的物质条件,同时,地域性地貌特征虽不能完全决定山水画作品风格的形成,但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从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可以看出,五代时期,荆浩和董源就分别代表了南北方两种山水画风格,北派山水刚劲,南派山水婉约,均是所处的地域形态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以中国现代画派的风格为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京津画派、长安画派、江苏画派等,虽然不能完全以地域决定画派风格的形成,但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基本的地域性特征。同样,地域特征、人文精神、笔墨传承等共同决定了“太行山水画”风格的形成。
太行山高大雄壮、刚健深厚的精神气质必然会孕育出雄浑壮美的山水表现语言风格。太行山水画作品多构图饱满,气势宏大,笔墨表现注重写实、笔力刚劲、多繁复皴染,笔墨造型的表现更多融入整体的布局中,有别于南方强调笔墨韵味、婉约秀美,注重笔墨传统、温润尔雅的气息。太行山画家们并非都为本土画家,但都有着共同的造化感受和长期探索太行山的表现语言的艺术实践,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作品表现手段因人而异,都没有远离或摒弃这种地域性明显的笔墨风格。太行山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哺育了中华儿女雄强、悲壮的人文情怀。近代的太行山更是烽火硝烟,抗争外族侵略,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太行山地域性特征以及其孕育的人文情怀,哺育了太行山画家们共同的审美取向,也必然会形成雄浑壮美的太行山笔墨表现语言风格。
四、结语
总之,太行山特殊的地域性特征造就了“太行山水画”绘画风格的形成,表现出一种雄伟、壮丽、刚健的太行山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