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15-04-29李婷
【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如何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做到这些,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课堂;舞台
应用型人才是指在本科教育阶段结束后,能够将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经济建设实践中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侧重于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音乐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系统训练学生读谱唱谱、音乐听觉和记忆及对各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是其他音乐课程学习的基础。本科阶段常规的视唱教学常以唱准音高、节奏和旋律为主要目的,采用大班上课、教师弹琴、学生跟唱的模式,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内容单一,往往两年下来,学生只是唱熟了教材中的视唱条目,拿到新的曲子后却又“望谱兴叹”,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专业密切联系就业,课程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也要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紧密相关。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方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主要有: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音乐教师、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公司职工、音乐编辑制作、钢琴调律等。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与视唱练耳有密切的关联。作为教师在从事教学时就需要用到弹和唱的技能,必须具备扎实的视唱练耳功底,才能带领自己的学生学习音乐;公司单位的职工在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时,只有自己熟悉了作品才能去教唱、帮助大家排练;一名音乐编辑要掌握各种乐器的音域和音色,能准确地听记谱,才能为影视剧、音乐节目等制作配乐;而作为一名钢琴调律师必须要有一双训练有素的耳朵,这是他工作的基本前提。
音乐专业学生从开始接触音乐就要学习视唱,它是打开音乐学习之门的钥匙,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不能仅限于技能练习,应当突出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敏锐、准确的审美听觉能力,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贯彻音乐的整体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原则。
一、教材选择
教材是学习的资料的综合,在视唱课程的教材选择上,我们以现有课本为基础,教师自己撰写讲义,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安排,删除课程中原有“繁难偏重”等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制定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具体以中外民歌和代表性音乐作品作为教材的主线。“以民歌为主要代表的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作品则是人类历史不朽的造物。”①民歌真实记录了人民生活,是民族精神最好的体现,按照中外不同地域、省份、民族、声部数量及调式调性来进行收集、使用,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在视唱练习中学习了中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体现了高校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典范性的音乐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及优秀成果,是历史和现实最杰出的总结。按照历史年代发展顺序,选择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等作为教材,既保证了视唱作品本身的高质量和艺术性,又达到了美育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传统视唱课程以不同调式调性作为分章节的依据,而我们却以解决常见问题为划分的标准。首先明确在视唱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读谱速度慢、唱音不准、速度不稳以及听记音程、和弦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分阶段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选择合适的练习曲目。如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第十周解决的是强弱处理不当的问题,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节拍类型,掌握不同节拍中的强弱安排,再细化到不同节奏型的强弱变化,按照力度处理关系给每一个音符配以合适的力度值,将抽象的力度强弱问题具体数字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很快掌握方法,再配以不同视唱条目的练习,强弱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我们所教即为学生所用,与传统的按照调式调性分章节讲解相比,这种教学,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除了章节划分方式的差异,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不局限于纯技巧性的唱对唱准,而是培养他们整体的音乐阅读、感受、理解及诠释音乐的能力。每一例视唱条目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对音、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音乐基础知识能力的掌握;其次是从声乐演唱的角度,进行视唱者的声音训练,包括音准、音色、演唱方法和呼吸的教学;最后是学习内容的延展,结合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体裁结构、音乐风格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掌握了视唱技巧,又锻炼了表演实践及音乐分析能力,音乐素材的积累也是一大收益。
三、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课程单纯的唱和听,我们将教学环节设计为“听赏——记忆——分析——表演”四个阶段。拿到一首视唱条目后,从听觉视觉入手,播放其音视频或用钢琴弹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在其后的音乐实践中保证作品表现的原汁原味;运用音乐记忆,锻炼听觉能力并积累音乐素材;接下来从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角度进行分析,全面理解作品,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和创作;最后通过旋律模唱、节奏模拍、手势背唱以及综合运用单声部、多声部及表演唱等形式演绎作品。从步骤上看,教学过程复杂化了,一节课演唱的视唱条目数量减少,却全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这里的视听、记忆、分析、演唱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全面激发学生听、动、视、感知音乐的能力,进而进行歌唱和音乐知识的学习。
另外,由于视唱练耳课程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无法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很难做到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针对这一状况,我们采用“舞台+讲台”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和表演融为一体,让每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舞台实践的机会。首先是教学场所的设计,将桌椅排列模式按照音乐厅或演播厅来布局,撤去课桌和讲台,扩大舞台表演空间。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中的“回课”环节,不再以提问的方式单独找学生唱,而是采取轮唱、接唱等方式,按任意顺序由每位同学先后演唱,或以老师的口令为准,在任意处喊停,下一位学生在不间断的情况下立即接上后一乐句。这样的回课方式,能基本掌握学生的演唱状况,并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同时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保证了课堂效率,并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及现场反应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提高了综合性技能。新课讲授环节,教师根据“听赏——记忆——分析——表演”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新的视唱条目。最后抽取一定的作品进行多声部即兴视唱练习。可以将单声部作品编配和声,也可以采用加花处理,或者配写对比声部,甚至进行卡农式模仿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原谱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现多声部视唱。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即是舞台实践,在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既激发了学生音乐创作上的灵感,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并且完成了由“被学习”到“要学习”的角色转换,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四、考核评价方式
视唱练耳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源自于每月一次的汇报和学期末的汇演。每个月末,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分组演出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演出形式包括:单声部视唱:个人独唱、自弹自唱多声部音乐或歌曲弹唱;多声部视唱:二、三、四声部合唱、重唱或卡农式演唱;综合型视唱:结合器乐与人声,对作品进行编配演唱。在这里,学生既是演出者也是观众及评审,所有作品均由学生自己选曲、编排,教师对每组的作品从织体编配、奏唱方式、作品处理及临场发挥各个环节做出评价及指导,为今后的学习累积经验。学期末,从月季演出中选取优秀的作品在音乐厅进行汇报演出。考试也不再是传统的抽条演唱,而是根据教师所给的视唱条目,限定时间,以单声部、多声部和综合型等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和再创作。这样的考核方式,除了考察学生对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音高音准和歌唱水平外,更多是考察他们对音乐知识、音乐技巧的运用能力、对人声与乐器的协调控制能力、小组的协作能力、以及在突发情况下,敏锐的听觉能力和音乐把握处理能力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要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视唱练耳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参与教学,让他们在听唱的过程中探寻、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既完成了课堂学习的要求,又锻炼了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经历了“课堂”到“舞台”的蜕变后,亦会有更大的进步。
注释:
①廖乃雄著.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71.
参考文献
[1]张丝雨,朱建平.视唱练耳教学新理念——“从课堂到舞台”[J].中国音乐教育,2014(01).
[2]张芳.探讨目前高校视唱练耳立体教学模式的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3]李佳璇.试论新体系视唱、合唱、音乐与动作三门课程的整合[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简介:李婷,女,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专业基础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