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颤膝”的训练

2015-04-29牛振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牛振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种类繁多,可谓是多姿多彩。由于地域特性等原因造成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特征、审美意识和情趣,也使各种民族舞的体态,动律截然不同。现在民族民间舞的训练不单纯是动作上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舞者对本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审美意识的认知,所以训练中基础训练尤为重要。在这里我就民间舞中的“颤膝”做一详细分析并简单介绍下这个动作在民族民间舞中的训练价值。

【关键词】颤膝;训练价值;民族民间舞

在各民族的舞蹈中以膝关节的屈伸和颤动即“颤膝”是各民族中常见的一种动作动律和一种节奏的体现,它主要以膝部为中心上下运动,贯穿于动作中,有的像缠绵的流水连绵不断,有的像动听的风铃清脆干净,做动作时因民族风格不同上身可松弛可收紧,舞蹈中的“颤膝”有小颤,大颤,柔颤,硬颤,幅度有大有小,力度有强弱之分,速度有缓急之分,等多种的颤法。由此可见“颤膝”不但是在民间舞学习中的各种舞步与连接的先决条件,也是起到协调上身,下身最巧妙的结合点,因此膝部动律的联系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头顶一碗酒,跳毕不洒出”这高度的要求是民间艺人严格掌握以膝关节带动其他关节的舞蹈规律所带来的结果,只有在膝关节的训练上多下功夫和正确的训练方法才可以正确的掌握和表现民间舞的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的首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我在平时和暑期实习代课时发现,学生在膝盖的动律训练时,拿藏族部分来说,颤膝时中心应偏向下和前倾,但是在我教学时候发现学生颤膝的基本中心动律都偏向上所以在进“踮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协调,甚至能出现挫步,这是我发现在基础的“颤膝”训练时应更加强训练强度和重点训练以便打好将来进更多民族的基础和对动作的协调能力。

一、颤膝训练功能

在任何一个舞种舞蹈的基础训练中,膝部运动尤为重要。动作的灵活性,控制能力,弹跳能力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都体现在膝部。所以颤膝在中国民间舞风格性的训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他能很好的让学生基础性的掌握本民族或本舞种的风格。(2)为了今后掌握较有难度的民族舞蹈,如朝鲜族,彝族的舞蹈,颤膝的训练的可以使学生膝部的运动打下更好的基础,(3)颤膝的训练在以后的舞蹈表演和编创中在动作的灵活性和节奏上也有着一定意义。四:在很多的民间舞技巧如跳跃,翻腾等动作也相当大的会运用到膝部。

二、“颤膝”在不同民间舞中的训练价值

颤膝在民间舞中他是体现风格性的重要元素,也是帮助连系着上下身协调的先决条件,在以往的民间舞训练当中颤膝用处甚多在藏族重的弦子,卓和维族的齐克提买都会看到,他是民间舞训练重的敲门砖可以说在训练中没有很好的解决膝部颤膝的训练就无法在民间舞教学中顺利进行。

由于风格和地域性的原因体态,舞姿及其动律都有很大不同,藏族民间舞中在没有开入“卓”部分的时候就需要把膝部的松弛和稳重解决好这样才可以推进较高难度的藏族素材训练,东北秧歌,大家都知道艮,浪,俏是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在基础部分开入后踢步时就出现了颤膝的动律,出腿时猛起慢收,主力退借下衬劲弯曲慢直凸显东北秧歌的艮和俏。等这些都是在民间舞出现的颤膝动律可想他在民间舞训练中的训练价值。

(一)颤膝在藏族民间舞重的训练价值

颤膝作为藏族的中基础训练重点部分,主要解决学生的下肢的松弛和上下身的协调能力。弦子:是巴塘地区特有的舞蹈,他们善舞长袖男性手持弦乐器前领跳他的几本动律特点是旋律较慢,音乐舒缓膝部富有韧性多见与“三步一撩,三步一靠及其靠步”体态优美,推谐:颤膝频率较快流畅有弹性在第一基本步和冈嗒就能看的到,节奏多变,欢快。卓:牧区和山南地区多见,节奏鲜明多做丰富多变,富有很强的表演性,膝部运动大有力度。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巴塘弦子多用传到法力向直发力转换,拉萨堆谐多用直发力,前一个抒情优美,后一个轻快,洒脱,同样使用直接力颤膝的拉萨堆谐和青海卓则由于动作发力时局部肌肉控制的力量和速度不同,呈现出则是一个颤而不颠,一个颤而有弹。在上面提到的几种颤膝以膝部为中心联系上下身的协调性,在训练时应先注意单一训练,然后在进行力度的变化训练,强度的变化训练,速度的变化训练,再进入单脚的滴答,双脚交替从而慢慢掌握了基础步伐的要领如第一基本步 踢踏步 拖步等。训练时注意上身的风格性把握如藏族的坐懈胯和一些舞姿的把握,所以说颤膝在藏族舞的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颤膝在维族中的训练价值

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地区人人能歌善舞。维族舞蹈的体态高傲挺拔,舞蹈风格诙谐幽默,还有下身的点颤都是他的动律特征,在颤膝动律中,脚下对节奏的把握准确,步伐灵活善变要求稳中带有内涵的起伏并将完全贯穿动作中。维族舞蹈种的颤膝大概划分为两种第一是以“赛乃姆”为代表的一步两颤的屈伸,他的动律以膝部为中心上下微颤,脚掌点地打出节奏,就造成了颤动的屈伸,她舞姿婀娜,节奏鲜明常出现移颈,摇头,翻腕及其旋转,胸腰和大腰的动作这种风格性表现舞者自得的闲情诙谐幽默。还有就是在齐克提买种所见到的“一步两颤”式当中的重点也是颤膝的运动,在动作种颤膝的动律一大一小节奏鲜明,动作质感沉稳有力这里就要提要上课常讲到的维族最大的特点就是“颤而不窜”所以要掌握好维族的风格性必须要从颤膝开始训练,开始训练时上身挺拔,下颚微起,鼻尖向前,视线从鼻尖看出点颤时身体被动下身主动要注意的时身体旋扭向上要沉稳不能向上窜,慢慢颤膝的基础打好了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维族的风格性。

(三)颤膝在傣族中的训练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傣族舞蹈的动律共分为起伏动律、脆动律、颤动律。傣族舞蹈体态端庄婀娜,优美含蓄,从形式多样的舞姿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审美情趣,在特有的三道弯形成了他们的特有的风格,第一道弯是在脚腕,第二道湾在膝盖和胯部,第三道弯在腰部以及上肢。傣族中舞姿训练中首先强调的是膝部的运动,膝部动律有韧性和藏族一样颤膝的动律是向下的,要注意节奏的均匀,颤膝的特点是呼吸和膝部的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融会贯通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在很多的步伐中都有这颤膝的动律走步,单垫步,后踢步这些步伐动律有韧性重拍在主力腿上。如后踢步注意重拍在勾脚,主动向上,落地轻。动力腿的后踢要和主力腿颤膝的时间差形成吻合,不能前跪。在动作过程上一定不能缺少颤膝,不难看出在傣族的民间舞训练中颤膝的训练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四)颤膝在汉族民间舞中的训练价值

汉族,虽然不像藏组维族颤膝那样的流畅,但是他们的颤膝是一种节奏和文化风格的体现,如果在低年级解决不了膝盖的松弛那么在接触鼓子秧歌的时候膝盖会发死不灵活那么在做到十字颤步的时候会显得很笨拙,没有韧性,鼓子秧歌总体风格特点,是在山东传统文化的浸润和自然环境的陶冶下形成的。当地群众强健的体魄、刚毅豪爽的性格,与所使用的道具融汇成磅礴的气势,形成其武、矫健的形象和特有的风格韵律,如动作“下晃“”狗熊哆嗦毛“十字颤步”包括推伞子等动作都是在颤膝的动律下完成的鼓子秧歌的“颤”有力,稳定,均匀节奏鲜明力量强彰显男子汉气概都明显的体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风格性。还有代表性的就是胶州秧歌,胶州地处山东半岛如果说鼓子秧歌在舞蹈中是武生那么胶州秧歌就是旦角,胶州秧歌的特点是扭和拧,上身舞姿优美明快节奏鲜明下身步伐矫健有张力,他的颤膝是在流动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是依靠主力脚的碾拧而产生,并且控制上身体态在运动中形成“三道弯”的“S”型体态。在“颤膝”过程中上身有韧性,动作中以膝部为中心贯穿全身的拧和扭,重心推到前腿脚由内到外碾开重心向下,在动作中形成“三道弯”可是在过程中失去或者没有把屈伸做到位那么就“三道弯”就无法形成就更体现不出胶州那种拧扭的风格性,所以在动作中要做到重心推移的过程要仔细还有前脚向下,拧开的过程这种动力自脚到腿到胯直至上身所形成的“三道弯”才是不错的所以说在训练中膝部的颤膝屈伸训练是完成一个漂亮胶州动作和体现他风格的关键。最后要说道的是东北秧歌“艮 浪 俏”是他的风格的凸显,但是在这以风格性的关键还是在脚下在。在东北秧歌里有很多踢步,如前踢步,后踢步,钝步等这些步伐的关键还是在膝部中的运动,踢步中踢步和主力腿的弯曲在瞬间形成然后慢收形成“快出慢回”的运动轨迹。钝步,短促有力有弹性双膝并且有反弹力,再加上上肢的手绢花与下肢的拧扭这种由下向上的反应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

三、结语

颤膝的不同表现和民间舞的风格性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体现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舞蹈的特征上。在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上强调风格的训练尤为重要,藏族的优美和沉稳体现在颤膝,维族挺拔诙谐和稳重重点及其富有韧性的动作在于颤膝,胶州“三道弯”的过程贯穿着颤膝。颤膝在民族民间舞训练中贯穿于始终,由此可见,“颤膝”动律的训练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如训练方法正确得当他的风格及其要领就很易被掌握,也能清晰的表达剧目的内容。并给观众以美得享受。如果训练方法不当不能了解民族文化和风格特征,那么民族民间舞这朵舞蹈中的奇葩将不会在你手中开放。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贾美娜.中国民间舞之我见[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
论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的选题与创作
谈风格特征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关注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探索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性
民族民间舞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