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研究综述
2015-04-29赵冬丽
赵冬丽
【摘要】豫剧《朝阳沟》它从诞生至今历经近60年的分风风雨雨,风采依旧,经久不衰。本文是对于豫剧《朝阳沟》的创作背景、研究现状、戏曲音乐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豫剧《朝阳沟》;创作背景;研究现状; 研究综述
豫剧《朝阳沟》是由杨兰春编剧,王笑基、姜宏轩等创腔编曲的一部河南豫剧现代戏,从创作到首演仅用七天即成为河南豫剧史上的永久性经典。1958年《朝阳沟》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首演,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电影,受到了当时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该剧,并称赞了所有演职人员。豫剧《朝阳沟》走向全国,红遍当时的半边天,曹村因此改名为朝阳沟,《朝阳沟》被称为农民享用的 “梦幻童话剧”。
关于剧作者杨兰春。杨兰春,直隶(今河北)武安人,是我国著名的豫剧编剧、导演,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他被人民称为“朝阳沟之父”。杨兰春最大的创作特点就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拒绝标语式的舞台语言,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杨兰春的剧作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刻画出了一个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形象。
关于唱腔主要创作者。王基笑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他对于民族风格,地方语言色彩具有独特的理解,把与生活形式非常接近的拉家常、对话谱写成为经典的二重唱、三重唱等,如豫剧《朝阳沟》中经典的亲家母对唱唱段。牛冠力称赞姜宏轩的音乐创作“不拘古法,不执己见”,大胆革新、丰富豫剧唱腔,手法巧妙。
一、研究状况
这部戏剧从创作初始至今各个时期的研究呈现阶段状,如表所示。
第一阶段:戏剧诞生初期。1958年该戏刚刚诞生,崭新的题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文章有马可《<朝阳沟>是出好戏》①,《推荐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豫剧跃进好戏“朝阳沟”》②。
第二阶段:1964年的第一次研究小高潮,《朝阳沟》重新搬上银幕,引起评论风波,褒贬不一。例如,马铁丁《革命的警钟战斗的号角——漫谈几个有关青年问题的戏》③。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6年这十几年间,江青等人污蔑该剧“反动下流”遭受打压,研究几乎停止。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5年是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新审视本戏的艺术价值,代表文章:张泽伦《豫剧音乐的里程碑——谈豫剧<朝阳沟>音乐改革的经验》④等。
第五阶段:2000年至今是豫剧《朝阳沟》研究最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研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崛起,大力支持并培养、树立宣传民族文化,从各个角度对经典戏剧进行研究。例如,许欣《回忆<朝阳沟>的创作与演出》⑤;范丹鹏《豫剧音乐的继承和超越——学习<朝阳沟>音乐创作的体会》⑥;王玉梅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音乐创作研究》⑦等。
二、关注经典——戏曲音乐赏析
豫剧《朝阳沟》从诞生至今,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笔者将这些文献分为剧本研究、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创作研究和新形势探索四个方面。
(一)剧本研究
剧本语言研究:经典的戏曲创作不仅表现在它的音乐创作上,它的剧本唱词等文化内涵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韩美苗《浅析地方戏剧——豫剧<朝阳沟>戏曲语言的特点》⑧文中分析其语言具有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性。豫剧《朝阳沟》的唱词充分运用河南的地方语言特色作进行创作,唱词中有很多 “啥”、“咋”、“俺”等富有河南语言特色的“土”、“俗”话,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农民的心声。
剧本创作特色研究:王林《豫剧<朝阳沟>的经典性与局限性思考》⑨中分析,本剧剧本成功之处在于拥有经典的旋律、生活情境和矛盾设计,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三大局限性,即历史背景的局限性、社会结构的局限性和人生价值观的局限性。
思想特征研究:这部戏除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想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的矛盾。剧中描绘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思想,立场坚定为家乡奉献的栓宝等,报效祖国眼高手低的知识青年银环,轻视农业生产重要性的银环娘,本戏重点表现后两者在国家建设中思想的转变。
(二)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部戏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鹏《塑造人物是舞台表演的中心——<朝阳沟>的一点体会》⑩中分析较为透彻:热情实干的银环,忠厚踏实的拴宝,为人豪爽的二大娘,势力的银环妈,淳朴善良的拴宝娘,识大体顾大局的老支书,活泼可爱的巧珍等等。此外,编导杨兰春巧妙的安排了戏曲舞台上看似无关紧要,却与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的龙套人物。例如第一场,银环妈阻止银环下乡,银环在亭子边遇到的决心投身建设的两个青年;银环第一次担水走不稳,旁边聚在一起哈哈大笑的女青年等,这小人物刻画了性格迥异的农村人,正是这些细微的布局才使整部戏剧看起来更加的丰满。
(三)音乐创作研究
音乐改革:张泽伦《豫剧音乐的里程碑——谈豫剧<朝阳沟>音乐改革的经验》中总结了《朝阳沟》?唱腔和器乐两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唱腔方面:1.遵守豫剧板腔体上下均对称的结构规律;2.扩充发展旋律;3.吸收外来音调,创作中不仅活用了豫东调、豫西调、河南道情等河南戏曲腔调,还大胆的借用了其他兄弟剧种如山东柳琴等的音乐元素;4.打破传统板式,创造新腔;5.变换调式,根据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等灵活处理调式旋律;6.创造新的演唱形式运用重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烘托场面。在器乐改革方面,巧妙的借鉴了京剧、歌剧等科学的伴奏方法,运用简单的和声、复调等配器方式,有效地发挥了各种乐器的性能。
实际演奏中的改革:黄胜利是在2000年在重排《朝阳沟》任务中担任司鼓手,他的《从朝阳沟到小二黑结婚司鼓伴奏浅谈》?中提到了,在“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一段中,作者将原有的速度改成先慢后快,“增加了戏曲的弹性”;将第八场的母女对唱的节奏比原电影适当的减慢了,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背景个性鲜明”。细节上的改动,体现了艺术家们追求艺术完美,贴近生活的审美标准。
(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探索
近年来,音乐家们对经典戏剧的赏析已不再满足于它的传统表现形式,他们结合新的技术、设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新型探索。豫剧《朝阳沟》也有了新的形式问世——交响乐形式,本剧的交响乐版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以来备受关注甚至巡演国外市场,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棉兰等地。正因为有专业音乐家对于新事物的不断追求,艺术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只要我们坚持艺术反应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本质,坚持正确的审美观,这条道路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三、艺术魅力与现实意义
这部戏曲是融合了河南语言音调、民俗文化等特色为一体,源于生活反映了现实,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它充分表现了当时河南广大农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摩拳擦掌,激情昂扬的奋斗场面。音乐创作与时代主题相切合、音乐人物形象与百姓生活贴近,才能引起人民情感上的共鸣。豫剧《朝阳沟》诞生在那个激进的年代没有像其他作品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而是成为永久性的红色经典。在看戏时,我们感受到的却只有当时的知识青年对祖国大建设的满腔热情,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没有丝毫的浮夸之感。河南是文化大省,丰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把代表本土文化的特产发扬光大,如豫剧《朝阳沟》这样的经典。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结合国际现代化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宣传出去,如河南的戏曲舞台梨园春,类似这样的栏目就很好的,无论是市民还是政府都应该大力支持我们自己的品牌特色,向世人宣传我们的文化特色。
注释:
①选自《戏剧报》,1958年.
②选自《人民日报》,1958年.
③选自《剧本》,1964年3月.
④选自《人民音乐》,1981年.
⑤选自《文史精华》,1999年.
⑥选自《戏曲艺术》,2002年.
⑦河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⑧选自《文艺鉴赏》,2012年.
⑨选自《当代戏剧》,2013年.
⑩选自《东方艺术》,2005年.
?选自《人民音乐》,1981年.
?选自《魅力中国》,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