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三期叠加”新常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点

2015-04-29王素娟

求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阵痛常态经济

王素娟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阶段,“三期叠加”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背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表述,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宏观经济形势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判断,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对于做好当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适应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最得力的工具是改革,最终的出路也在改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新常态也意味着改革进入新常态。

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按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很多国家在经济起飞后通常会经历一个为时20年或更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常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受投资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劳动力人口红利接近枯竭以及产业结构长期落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就会下降,下降幅度约为30%至40%。这个特征在日本、韩国、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以下简称“德国”)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日本在1946年至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郾4%,战后高速增长保持了27年。1973年之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台阶,1974年至1992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至3?郾7%,中速增长维持了18年。1993年至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进一步降至1?郾1%。韩国1946年至199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8%,此后增长率开始下台阶,1996年至2008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为4?郾6%。德国1947年至1969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7?郾9%。1970年至1979年GDP年均增长速度降至3?郾1%,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上125个国家,发现有36个国家经历过高增长,其中有34个国家在高增长之后都明显减速了。

如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经济告别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调整盘点、稳中求进的状态。中国的GDP增速从2010年第三季度告别两位数,到2011年第四季度下降到9%以下,再到2012年第二季度降到8%以下,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郾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2015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科学院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为7?郾2%左右。

当前,导致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劳动力要素为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亿372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了0?郾6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第一次下降,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者资源的下降,会表现为普通劳动者的短缺和工资持续上涨,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传统比较优势趋于丧失。除劳动力因素外,我国的土地、矿产、生态环境等以前的廉价要素都不再廉价,尤其是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GDP增长的做法已经来到了尽头。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经济回落,告别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经济到了增长速度的换挡期。

经济增速的回落,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纵观全球发展,经济回落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结局。

一种经济回落是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的回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国家中,其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台阶后,工业产出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则相应上升。例如,日本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70年达到46%的峰值,2007年降至不足30%;韩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91年时达到峰值,为42?郾6%,之后开始回落,2007年降低到37%;德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965年左右达到峰值,为53%,到2008年回落至30?郾2%。

而另一种回落则是经济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新条件和新特征,经济增长戛然而止甚至出现倒退,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部分拉美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真正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只有13个。这是因为,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是要付出必要的、甚至是巨大的代价。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有一些产业会面临转产调整,有的人利益会受到损失,有些职工会失去工作岗位,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停产关闭,退出市场。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本,都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

我们在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后,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外部需求萎缩,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对食品、水、空气质量空前地重视。我们在吃饱穿暖之后,更渴望吃得安全、喝得安全、呼吸顺畅。“APEC蓝”“高原蓝”“阅兵蓝”引发的热议,更是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发展诉求的渴望。解决“黑色GDP”“带血GDP”“十面霾伏”,回应普通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诉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必须带着阵痛转型。这些阵痛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产能过剩产业、低附加值产业等面临被压缩和淘汰的阵痛;区域结构调整中区位条件差、人口聚集能力低的地区面临“空心化”和“边缘化”的阵痛;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中出口和投资依赖部门面临地位下降的阵痛;财富分配结构调整中层级较高的政府、垄断特权行业、特权阶层面临财富或收入占比下降的阵痛;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中,初级资源部门、无技能人员面临机会减少的阵痛;排放结构调整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和企业面临严厉管制的阵痛。目前,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已经开始,而且是刚刚开始,更大、更剧烈、更考验我们决心的阵痛还在后面。

经济低迷是政府难言的苦痛,经济每下滑一个百分点,就会造成大约100万人失业,庞大的失业队伍充斥在社会中,其社会风险不可低估。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刺激政策,出手快、出拳重稳住了当年经济下滑的局面,药效之好为其他经济体所未见,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郾9%,中国经济不但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同时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不可避免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大量信贷的投放,使得结构调整迟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加剧,加大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当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下行是市场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是强制性地挤出泡沫、淘汰落后产能、刺激创新,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刻,而且此前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已经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刺激政策,现在还处在前期刺激的政策消化期,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实行强刺激政策,那么也只能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增速,但成本会越来越大,代价会越来越高。本来要解决的结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减速和失业,侵蚀普通百姓的利益。

解决危机从来就没有“速效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同时,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让市场去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消化前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而是一场漫长且异常痛苦的固本培元的经济结构重建。为此,政府侧重于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预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常态的研判既是对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发展方式更科学、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开放度更高阶段演进的必经阶段的深刻分析。这一阶段增长、转型、改革深度融合的特点突出。抓住新常态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要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向改革要发展动力,向改革要发展活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新一届政府承诺将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3以上。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2014年、2015年国务院把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大刀阔斧地削减审批事项,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改革成绩斐然,成效显现。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其意义在于放开市场无意义的行政管制,让想办企业做生意搞创业的人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平台。简政放权,为创业兴业引路、给企业发展松绑,体现的是政府对市场的尊重,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崭新格局。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公布了行政审批事项,晒出了权力清单,对地方政府权力清单的公布也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同时针对“灰色地带”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这一重要变化,一方面表明,近年来国家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在推动提质增效升级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经过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将保持平缓的速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做强做优增量,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需要以信息化和管理创新为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需要以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一条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持续爬坡的过程,是挑战,更是机遇。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出新的持续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将决定其能否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社会,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推进自贸区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们设立的经济特区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引领了中国经济30多年经济的快速腾飞。在本世纪,自贸区的设立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大背景,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撬动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精简化的自贸区是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范围的改革试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阵痛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时光的阵痛
风电平价上网的阵痛
《中医药法》的“产前阵痛”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