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5-04-29徐曼康丹丹
徐曼 康丹丹
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时代信仰提出来,具有上见天光、下接地气、中立人本的包容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的认同。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时代中最具活力的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的未来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青年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中国梦的提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蕴含了新的意蕴,彰显出理想信念教育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对于引导大学生走出理想信念的困境、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潮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既包含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大主题,又有对个体人民的深情关切,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在微观上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了思想性与实践性相融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就中国梦的主体而言,它不是封闭性的,不是少数人的梦,中国梦的主体是开放性的,包容了集体与个体,既包容了各式各样的集体,其中国家和民族是最大的集体,还包括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存在着的各个层级、各种各样的集体。从最广泛意义上,每个公民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这是中国梦包容性的意蕴所在,是中国梦的实质,也是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点。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本身也具有广阔的包容性。而作为对当代中国人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中国梦是人们对最高价值目标理想的信奉,既包括对理想目标必然实现的信念,也包括对理想的奉行即执着的追求,既是开展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因此,中国梦一经提出,就显示出其对社会信仰乃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启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在理念上,中国梦的包容性意蕴本身体现了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我们党深化改革的决心。对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突破,即从封闭性或半封闭性走向开放,向社会开放,更向每个人开放,使理想信念不再单一地表现在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使政治理想走下神坛,走向民间,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崇高理想,而是变为每个人的梦想,是包括每一个时代青年在内的中国人的真心向往。这样就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为青年梦想“固根守魂”的阵地,进而能够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持久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中国梦在教育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脱离了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形式主义,更加注重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听之入耳入心,更具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动力。同时,作为关乎每一个青年大学生未来的中国梦,提倡充分尊重青年个性化的选择,鼓励青年人人拥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权利,使其认识到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确实可以通过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努力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以形象通俗的语言,简洁、明确地表达出来,使奋斗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为青年选择和树立个人理想指明了方向,激发当代青年勇担责任的群体自觉和个体意识,鼓励他们用行动来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梦,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使中国梦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较高的认可度;他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当多的学生要求加入党组织。但同时也要看到,开放社会、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比较、选择的客观条件,使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具有个性化特点,改变了过去理想信念形成的单一性状况。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社会竞争一方面推进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社会呈现复杂多变状况。一些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完全确立,在自主比较、选择过程中往往犹豫不决,表现为迷茫困惑和反复性、曲折性。由于社会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的价值倾向,许多大学生受到影响,使理想信念形成处于具体、功利层面而难以升华。由此,在理想信念诉求取向上,大学生既注重个性化发展、敢于标新立异、具体目标明确、有发展与创新的意愿,但又存在着发展取向与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体现了大学生的迷惘与困惑。在多样取向上,存在着“物本信仰”“器本信仰”和“神本信仰”的多样取向,一些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反映出价值目标的缺失导致精神动力不足,甚至淡漠现实、放松努力。在理想信念认识上,一些大学生对理想问题存在着片面、模糊的看法,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的误区和迷惘,导致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甚至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有的学生持有“实惠论”观点,认为那种“无私奉献社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理想追求是空洞的,而仅从个人出发去设计和追求理想,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还有的学生持有“渺茫论”观点,认为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都是渺茫的,摸不着、看不见、不现实,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状况既折射出了社会与教育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也凸显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个体价值关照缺失的现实困境。
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困境,中国梦以其包容性意蕴、生动的语言诠释了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彰显出理想信念教育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人生追求等方面感召和吸引大学生,为引领他们走出理想信念的困境,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信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梦以其战略性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世界梦、美国梦等的关系,坚持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多维统一,引导青年既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关注世界和时代潮流,认识到爱国不局限,让中国梦走出固定思维的边界和种族国别的偏见,使青年拥有世界眼光和大国襟怀。同时,还使青年清楚地看到国家在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着更大的角色,能够从关注和切身体会一系列国家举措中把抽象的中国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让青年真实地感受到中国梦不是一句口号,理想并不渺茫,中国在行动,每个人也必须有行动。其次,在价值判断上,既以个人幸福为重心,打破集体大于个人的传统观念,以人的发展和权利保障为导向,又要正确处理国家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以社会民主公平正义为驱动,以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将这种理想最终切切实实地落脚到个人,能够增强使命感,强化青年的责任意识,克服青年思想意识中的理想“无用论”和“实惠论”。再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走向社会,走向未来。青年大学生处于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急于成功成才,却又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无奈,因而出现了对“学霸”“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等热词的热情追捧,这反映了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在精神上的焦灼,物质上的“豪”并不能掩盖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土”。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尤为迫切,中国梦能够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减少功利化物质化的追逐,追求读书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朋友的温暖与交流的乐趣,在向上的精神风貌中乐享生活、悦纳自我、理解社会,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怠惰,相信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梦想,并为此付诸行动。最后,中国梦的包容性是一个向导性的特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它能够站在相当的高度上引导青年大学生培养包容精神,以开放包容心态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不同的声音,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感知全面、真实、立体的当代中国与世界,并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践行中国梦。同时,还要包容他人的梦想,包容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相信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通往理想的道路没有坦途,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要加强对中国梦的解读,包括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关系、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等大学生思想上需要理解清楚的问题。只有先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信服并接受。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中国梦的实践性,使得大学生在树立理想信念时不再感到虚无缥缈、于己无关,反而会坚定信念;中国梦的时代性要求青年人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青年作为现代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青年大学生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性描述了个人幸福与国家梦想的关系,其丰富内涵都是和时代课题、与中国当下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和发展密切相连的,这要求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践行者和亲历者,只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中国梦的实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加强对中国梦的宣讲和实践,使大学生知晓中国梦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和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的,而不是“飘渺无用”的。宣讲和实践的途径与渠道包括:一是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人为本是以中国梦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理服人就是要注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以情动人就是要通过讲授人生道理启迪人的心灵,在教学中更应该用心、用情,去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二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做到四个结合:其一,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理想信念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其二,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其三,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性。可通过大力弘扬我国理想信念的传统,加深对中国梦历史内涵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我国古代就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同时,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大有裨益。其四,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牢牢把握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利用好校园网、微博、QQ群、校报、校内广播电台、宣传橱窗、海报栏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本文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2014年度天津市教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2014SZK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学院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