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区
2015-04-29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经济城市,面临着五大战略机遇叠加,正力争在科技创新上成为排头兵和领航者。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区县发挥支撑作用,以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东丽区作为天津“双城双港、相向拓展”的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五大战略机遇”多重聚焦。特别是在近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效,成为天津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区”三个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区县。
东丽区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空港经济区、泰达西区、滨海高新区、现代冶金区等产业集聚区坐落区内,是天津的重要经济区域。东丽区把创新型城区建设作为长远战略,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创新型城区建设随着经济和城市“两个转型”有力推进。
1?郾强化顶层设计。东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06年提出建设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把知识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2012年,东丽区委又把创建创新型城区列入全区“四大创建”工作体系,着手编制创新型城区发展规划,建立领导机构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在城市定位、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等方面突出创新特色。同年2月,东丽区委、区政府制定“122”计划,实施“百千万”工程,力争用5至7年的时间,集聚100家科研院所、1000家科技小巨人、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龙头。正是由于区级层面的高度重视,全区科技创新实现了高速发展。
2?郾明确战略目标。东丽区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发力,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态势,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中核机械、国家知识产权局、必维国际检验检测、国家电网等一批国内国际顶端企业集群化发展,高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3?郾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和智力作为创新创业的关键,以科技招商为手段,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重点,采取政企合作、院企协同的方式,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区财政每年列支3600万元,专门用于高端人才奖励;建设白领公寓用于解决高技术人才生活服务配套;实施“领航”工程,出台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瞄准国内一流院所,着力引进、共建分支机构。截至目前,东丽区政府已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31家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一批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快速聚集。
4?郾完善服务体系。坚持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全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创新活动。目前全区已经建立天津市科研机构聚集区、东丽湖高校科技资源聚集区、京津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协同创新机构,建成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级实验室4家、国家级产业化基地5家、市级高新区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6家、院士工作站10家。创新投保贷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23家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及管理机构10家、对冲基金企业26家,8家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
1?郾思想认识上还有不足。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指标层面,对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透彻,特别是对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一些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仍然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存在被动落实的问题。
2?郾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全社会创新活动仍以行政工作为主,还缺乏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科技活动的自主性不强。在科技投入上,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偏弱,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引进、专利资助及载体建设等政策措施不完善,很多科技企业在审批、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3?郾创新成效不明显。高端人才总量依然不足,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比较匮乏,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拴心留人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高端人才的流动性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总量还不够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科技企业主体作用相对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自主性和突破性成果较少。
4?郾创新氛围不浓厚。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学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项目协作层次,科技与经济互动的中间环节沟通不畅。基层和部门创新意识不强,重大科技工作仍然集中在区级层面,街道一级的科技创新活动依然较少,科技创新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不浓厚,普通居民的科学素质不强。
1?郾加强领导,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坚决贯彻、认真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署,争做“众创”时代的排头兵。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各层面创新工作领导体系,作为“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格局。要健全政策体系,在落实中央、市委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发挥青年创新创业学院的示范引领作为,在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要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
2?郾完善机制,形成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治本之策,为创新创业增活力、添动力。要深入落实市委“一助两促”“万企转型”活动要求,全力为科技型企业解难题,助力企业发展。要创新科技引导机制,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要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加大科技产业集聚区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奖励等政策,集聚更多人才创新创业。要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落实“投保贷”机制,加快组建科技金融集团,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辅导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3?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坚持“产”为主导、“研”为基础、“用”为目的,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建立科技项目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项目,促进在地企业加快转型。要积极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北京高端院所和科技企业,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壮大科技企业实力。要创设企业创新奖励引导基金,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要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创业街区等规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创新创业。
4?郾积极搭建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载体。要落实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政策优势,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华明高新区、东丽开发区创新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东丽湖、航空商务区等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创新集群优势。要发挥东丽95家院所、高校集聚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科技研发、成果孵化转化等科技服务。要全力推进“122”计划,加大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小巨人”的引进培育力度。
5?郾集聚全社会力量,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要培育创新文化,形成企业的全方位创新、全员创新和持续创新。要在全社会弘扬“繁荣科技、平等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讲求合作”的创新文化氛围。要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健全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创新为本、诚信为要的科技发展氛围。要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等为重点,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课题组成员:马 克 苑树发 赵 忠 王 煜
课题组成员:王文才 袁 鹰 曹风彦
指导教师:于明言 孙 媛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