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的追求

2015-04-29李萌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交响曲贝多芬

李萌

【摘要】贝多芬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呈示了他一生的追求与英雄性格,本文对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代表作品通过曲式分析来解读贝多芬的英雄性格与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交响曲;英雄性格

贝多芬在德国波恩市生活了22年,在这期间虽然不是他创作的成熟鼓期,但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童年的生活的不幸福,面对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他养成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时的波恩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这里的大学及图书馆成了新思想的传播地,知识界包括贵族青年人崇尚自由、博爱、人道主义思想,社会上形成模仿法国新思想与行为的潮流。这对贝多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贝多芬早期作品中英雄性格的初现

第一钢琴奏鸣曲虽是他奏鸣曲创作的开始,但已经可以显露出了贝多芬的锋芒。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Allegro,2/2拍,全曲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运用表现活跃奔放或热烈、激动情绪的波动幅度较大的波浪形旋律线,体现刚毅的内心,执着的个性。安·鲁宾斯坦曾经说的:“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第四乐章Prestissimo 2/2拍,f小调,这一乐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对比强烈,曲式上打破了末乐章常用的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而采用了插部性中部的奏鸣曲式。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不绝如缕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意境。这一乐章激流勇进的旋律也充分的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并影响了1804~1805年的Op.57第二十三首钢琴奏鸣曲“热情。”对比这两首作品也不难发现其共同点:1.贝多芬在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只有第一钢琴奏鸣曲和第二十三“热情”使用了f小调;2.柱式和弦的运用也大大的增加了乐曲的冲击力。以平行旋律线构成个问答对应。“热情”除了从写作手法比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写作手法更老道,含有作者对人生更深的阅历外,这两首乐曲中都包含了贝多芬的旺盛的精力,内心强大激情的爆发,也能明显的体现出作者在拼命追求他内心的理想不论是早期创作还是中期晚期创作。柱式和弦的运用不论是大三和弦还是小三和弦贝多芬都将其成一种对迈向信仰的坚定步伐。

自第二钢琴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将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Menuetto),也被改为戏剧性更强的谐谑曲(Scherzo)。

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就已经体现出贝多芬作品中的粗旷与坚韧的旋律色彩,这种色彩直接地展现出了贝多芬的性格。

二、贝多芬创作成熟期作品英雄性格的爆发

1804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Op.55 这部作品原来是写给拿破仑的《拿破仑·波拿巴大进行曲》,起初贝多芬把拿破仑当做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后因拿破仑加冕称帝使贝多芬极度懊恼,一气之下将《拿破仑·波拿巴大进行曲》标题换为《英雄交响曲》。[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贝多芬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性格,第一乐章中一上来就使用乐队齐奏的刚劲有力的两个降E大调的一级和弦拉开英雄的篇章。本乐章为奏鸣曲式,展开部和尾声都巨大的扩充,罗曼·罗兰这样形容:“从《英雄交响曲》开始,展开部变成了天才的用武之地。”本乐章的规模也将过去作品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主部主题由低音提琴进入,如深沉低声呼唤,藏在人们心底的意识正在苏醒,紧接第一小提琴加入主题旋律,乐队织体不断加厚,将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呼喊出来。这与op.125(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主题进入时的非常相似,先由低音提琴进入主题,再由中提琴加入,最后小提琴演奏主题旋律,这种呼唤式手法展现了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呼唤,他试图用音乐唤起大家的意识。

“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我将和我的命运抗争。”[2]1808年《命运交响曲》Op.67诞生,《命运交响曲》c小调,与第五和第八钢琴奏鸣曲采用了同一调式。

第一乐章中四个音的节奏性,ff力度,弱起的三个重复短音,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构成了“命运”的动机。(见例一)

这一动机不仅贯穿整个第一乐章,而且这一动机在后面的第三和第四乐章变形再现,呈现了主导动机的萌芽。

三、贝多芬永不放弃的追求(英雄性格的升华)

1824年上演的《第九交响乐》“欢乐颂”Op.125毫无保留的将贝多芬一生的理想与追求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末乐章唱出了德国诗人希勒的《欢乐颂》,希勒的诗作于1785年,即法国大革命的前四年。这部作品于1793年就开始构思,当时贝多芬想把这八句诗全部谱曲。[3]到1824年定稿,该作品在第四乐章中加入了合唱,这是前所未有的形式。瓦格纳谈到《第九交响曲》时说:“今天我们站在它面前,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一样,因为它带来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连它的影子都没有显示过的现象。”[4]于润洋在《西方音乐通史》中这样说道:“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

《第九交响曲》在曲式方面由于多创新之处,第一乐章仍然使用了奏鸣曲式d小调,但在开始处使用了印象派使用的长音技法。造成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冥想的音响效果(见例二)。

第一小提琴在第二小节的弱起音的介入时,整个音乐开始往上行方向推进,虽然音符是下行四度、五度的跳进,但是每次的跳进进行时都提高了八度,(见例三)像是贝多芬对人们追求的理想的一种呼唤。

这种呼唤起初由第一小提琴,接着不断地有乐器加入进来,最后由整个乐队把这种上行音调感推进并染听众,这一乐章就像一个思想启迪者,把听众唤醒。

第二乐章则是与大家达成共识只感。第三乐章自由曲式充满自然气息,柔和。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这一乐章充满哲理性思维。这向我们提出一个思考如何运动,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结果。

第四乐章则用了A+B+BA的复三部曲式,并且在A中使用了性格变奏的形式,

图示如下:

该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复三部曲式的,引子由四个部分组成,急板部分如狂风暴雨般的引入,接着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主题的相继出现,又一次次的被否认,不断地进行新旧主题的对比,最后新的主题出现——“欢乐颂”第一次出现由乐器演奏,开始由一个大提琴进入主题,最后由所有乐器把主题推向高潮,这其中出现了三次变奏。是“欢乐颂”这一主题的定性,从变奏四开始加入人声演唱希勒的诗歌《欢乐颂》

除变奏七以外第四、五、六、八、九变奏均由人声的独唱、合唱、重唱加器乐完成。该乐章的九次变奏从固定旋律变奏一直到性格上的变奏,这其中包含了贝多芬一生的理想追求与心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这里不仅包含贝多芬个人人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事的思考与憧憬。”这是于润洋先生在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对《第九交响曲》的评价。

四、结论

贝多芬自1795年第一钢琴奏鸣曲开始就不断的对人生的理想进行不懈的追求,冲动的音调、迸发的旋律,贝多芬一步步艰难的行走在自己的追求中。他他曾经彷徨如《第八奏鸣曲》“悲怆”,但是彷徨阴郁的旋律中仍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贝多芬的热血在沸腾,此曲也达到了他空前绝后的活力与内心强大激情的爆发。《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格调的代表了他对新事物的向往与英雄的崇拜,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是可以推翻旧的封建制度,能将人类带向平等自由的生活中去的人。1809年的《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这种激情像似降温一样直到《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严格来说这种降温从1808年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时就已经开始。这一时期贝多芬寻求一种安逸理性的生活。这其中也包括《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但是《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到《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早期中期的不顾一切加之中后期的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直到1824年完成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把他一生追求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达到最终的升华。他不断创新的作曲技法也表明了他突破旧思想的精神。贝多芬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他为什么而斗争,为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梦想,他将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化为音符,播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贝多芬的追求是他个人的追求,更是时代的追求,我们人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

[5]第三交响曲[M].湖南文艺出版社.

[6]郑三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

[7]第九交响曲[M].湖南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交响曲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周末交响曲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