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礼入歌,以歌传礼

2015-04-29田野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迎宾礼乐和谐

田野

【摘要】周代建国之初周公制礼,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思想不断被继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孔子延续了对礼的认识。但是随着礼乐文化在宫廷中的逐渐消亡,我们寻找的礼乐文化却在民间转型后通过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而侗族的大歌文化便对这种在民间的“礼乐”进行了很好的阐述。通过侗族大歌中的内容以及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礼乐文化在民间的遗留。

【关键词】礼乐; 侗族大歌;仁孝;迎宾;和谐

周代的奴隶制度统治的逐渐衰弱至使“礼崩乐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乐”即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郑国和魏国形成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郑卫之音不同于宫廷雅乐,此乐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摒弃。直至隋唐时期,雅乐和俗乐更是泾渭分明。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由礼俗组成起来的社会,中华文化的模式已经融化在各种礼俗行为和礼俗活动中。

礼的存在可以追溯上千年,在中国的影响也是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的,礼通过上千年的演变后在民间也形成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例如侗族,把这种方式转化成了礼俗音乐存在于生活中。侗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喜欢音乐喜欢唱歌,老少都是从小学起,拥有着追求品味,而这个民族的礼是从何而来?是受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转型。孔子“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在侗族中可看出是“礼”转型后在侗族形成的一种遗风。侗族大歌与礼有什么关系?侗族大歌作为音乐的形式属于艺术的一种形态而存在,同时侗族大歌又是一种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民间俗乐的一种形式。而俗乐是礼俗的一种最好的体现,同时侗族大歌的功能性和使用性在侗族的生活中又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仁孝之礼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亲也”“上下相亲谓之仁”。“仁”“孝”是儒家礼教中的重要思想,与我们的生活也都息息相关并紧密相连。这种仁孝思想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

例如侗族萨玛,“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是侗语。“萨玛节”是南部侗族方言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侗族人把“萨”奉为他们民族的女神,同时她也是整个侗族的信仰。祭萨活动岁各个村子的更有细节上的不同可其大体仪式却有着相似或相近之处。侗族人想通过祭萨玛来保佑自己的村子、生活、比赛等的顺利。“祭萨”活动在侗族的节日中,初一、十五都要举行。“祭萨”的仪式行为,同时伴有祭萨场所、音乐、人物以及一套规范性的仪式。仪式化的规范表现出来的以“人”为主的行为方式,成为了一种礼仪化下的“礼”。可以看出侗族对萨的“忠”对神明的“敬”。

“百行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侗族的每户家中都有一个神龛,所写内容为“天地君亲师位”、“天高地厚国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等,分别表现了侗族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孔子《论语》中的子对长辈的孝之礼的看法。侗族在婚丧嫁娶中分别有相应的一系列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难赔得起父母恩》便是一首侗族子女对待父母的仁孝之歌。

二、迎宾之礼

古代迎宾之礼。《仪礼·士冠礼》:“冠之日,主人紒而迎宾。”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客人从远方而来,接待的礼仪自然必不可少。且不说穿戴遗容,即便是客人来主人家座次也有其很大的说法。

无独有偶,迄今,侗族有“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之说,并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就光侗族传统的节日就不小二十多个。节日对于侗族来说是喜庆和隆重的。侗族虽然生活在山里,可是却不封闭与其他寨子间得交流。如在迎接客人时拦路对歌就是一种别致的迎宾之礼,当有客人来的时候本寨的侗族人穿的都是其本民族的“圣装”穿戴整齐扎好发髻。与古代迎宾之礼相比较,侗族人对待客人之礼的重视,丝毫不弱于应为古代人的迎宾之礼的遗绪。

拦路对歌侗语称噶莎困,是每逢节日时,寨中的青年男女去别的村子“串寨”。这种活动促进了寨子间的交流让寨中青年男女有机会认识别的寨中人。这种拦路对歌在侗族也是一场颇为巨大的赛歌活动。拦路对歌看似阻拦进门,其实在侗族以歌为大的环境中,与客人对歌便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和尊重。在对歌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认识和了解,同时达到了一种彼此间心灵的共鸣。

三、和谐之礼

《礼记·礼运第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侗族虽并未全然符合孔子的天下大同,但是其生活中却融合了对待事物的善恶之情。孔子天下大同主旨在礼,侗族大歌的本质却也在礼。虽表现不同却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侗族居住的地方因为偏远所以外来人相对较少。在寨中行走时,侗寨的村民都表现出了友好热情的态度,即便不认识也纷纷邀请你去家中做客。一旦去家中他们便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给客人分享。《侗族汉族得团结》便是一首描写侗族汉族的和谐的一首歌曲。当然侗族不仅仅是对外人如此,自己寨中也是十分和谐。“喊寨”是侗族人在寨中捡到东西的时候会通过呐喊的方式询问寨中谁的东西丢了,如没有人认领也会放到鼓楼中的公共场合,不会自己私自拿走。

四、结语

纵观上述,我们得知侗族人对于那生活的智慧和态度。迄至今日,侗族的传承表面看来主要是由歌师、歌班以及长辈对小辈的传授,但是还有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传承。侗族大歌传承数百年不禁让我们思考,真的只是歌班那么简单吗?与其说侗族大歌教人唱的是歌不如说侗族大歌教人唱的是“礼”。文化的生命力是无比顽强,古代很多东西在历史发展中虽逐渐消逝,却意外的在农村群众中得以保留。“礼失而求诸野”,我想便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文献

[1]张文也.孔子的乐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项阳.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J].紫光阁,2014.

[3]王化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侗族分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

[4]邓光华.贵州土家族傩仪式音乐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项阳.艺术与礼俗[J].中华文化画报,2007.

猜你喜欢

迎宾礼乐和谐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基于单片机的迎宾机器人设计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都教授客串“迎宾员”
起亚凯尊车顶迎宾灯渐亮功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