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芭蕾舞剧经典作品评析

2015-04-29贾超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

贾超

【摘要】芭蕾舞剧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众多先驱和前辈先后创作出了多部经典的芭蕾舞剧作品,为其民族化的发展历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则有必要对这些经典之作进行再次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经典作品;分析解读

芭蕾舞或芭蕾舞剧,都是西方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名称由法语中的“ballet”音译而来。其最先诞生于法国的宫廷中,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后,成为了一门舞台戏剧艺术,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舞剧。20世纪初,芭蕾舞剧从西方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百年中,中国的芭蕾舞剧艺术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而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众多经典作品的诞生和传播,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民族化理念和风格,更是中国芭蕾舞剧创作所应该始终秉承和坚持的。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读,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筚路蓝缕的《和平鸽》

20世纪初, 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源于西方的芭蕾舞剧艺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主要的传播者既有如吴晓邦、戴爱莲等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也有一些外国舞蹈者开设的舞蹈培训机构。虽然该时期尚没有真正的芭蕾舞剧的诞生,但是却为芭蕾舞剧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基础。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舞蹈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也正是在此时,诞生了中国首部原创芭蕾舞剧——《和平鸽》。该剧是由欧阳予倩带领带戴爱莲、高地安等舞蹈家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采用了新颖的创作手法,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拟人化,揭露了战争发动者对于和平鸽的敌视,并由此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主人公地位。虽然在现在看来,这部作品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结构不够完整,场次不够连贯,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等。整个内容表现也有着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但是其开创性之功却是不能否认的,其不但标志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开端,更首次对芭蕾舞剧的民族化表现进行了尝试,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元素,为后来的创作和表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二、经典范式的《鱼美人》

1954年9月,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北京舞蹈学校在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舞蹈专科学校。在苏联的帮助下,学校开设了欧洲芭蕾舞剧科,并照搬了苏联的教学模式,并在苏联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西方经典剧目进行了排演。1958年,在编导、演员等人才培养已获得阶段性成果时,北京舞蹈学校在苏联教师古雪夫的指导下,创作出了第一部独立而完整的中国芭蕾舞剧——《鱼美人》,因为这部作品是在苏联教师的全程指导下创作和演出的,所以几乎照搬了西方芭蕾舞剧的形式,但是即便如此,其还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巨大的成就。首先,该作品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经过创作者加工、提炼后,既有着剧烈的矛盾冲突,又有着深刻的寓意内涵,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价值,更让创作者认识到了民族题材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该作品对表演的民族化进行了深入的尝试。在《和平鸽》的影响下,这部作品在舞蹈技巧上,主动融入了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的元素,使整个表演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再次,作品对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不同于《和平鸽》以单人表演为主,《鱼美人》主要对西方芭蕾舞剧中最重要的双人舞形式进行了尝试,既获得了更加出彩的表演效果,也体现出了中国创作者对于芭蕾舞剧本质艺术规律的尊重。而且作品还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编排了“水草舞”、“人参舞“、”琥珀舞”等性格舞蹈,使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大为增强。如果说《和平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鱼美人》则显然更加冷静和严谨,其一边学习和继承者西方芭蕾舞剧艺术,一边则对民族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主动的尝试,可谓是中国芭蕾舞剧的里程碑。

三、重整旗鼓的《雷雨》

历时十年的文革则让中国芭蕾舞剧这门年轻的艺术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再一次重整旗鼓。而《雷雨》正是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作品取材于的曹禺先生的同名戏剧,由胡蓉蓉、林心阁等编导,汪齐凤、杨新华等主演。从形式上来看,作品既有多段双人舞,也有大量的独舞,具体的舞蹈动作上也是十分多样化,既有优雅的舞步和托举造型,又有高难度的旋转、跳跃技巧,既符合人物个性,又不失芭蕾语汇的特有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该作品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正实现了舞蹈对于矛盾冲突的展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众所周知,《雷雨》的矛盾冲突是十分尖锐的,人物性格也是复杂多变,这既是改编成芭蕾舞剧的难点,又是该剧的看点。对此编导采用了这样的创手法,根据原著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量身打造动作,同时又赋予其生活化的特征,给人以艺术和生活巧妙融合之感。所以每一个人的动作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恰如其分的。其不但掀开了芭蕾舞剧改编文学名著的热潮,更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做出了探索。

四、勇于创新的《梅兰芳》

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芭蕾舞剧创作也更加丰富,很多创作者不满足于对传统题材的表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出现了很多令人称奇而又备受好评的佳作,《梅兰芳》正是其中的佳作。梅兰芳是近代最为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而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表演动作、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是自成体系的。所以用芭蕾舞剧的形式来表现京剧和京剧大师,本身就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创作理念上,创作者试图用芭蕾舞剧的形式,去表现和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充分尊重芭蕾舞剧本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芭蕾舞剧。在动作编排方面,编导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让挺拔优雅的芭蕾动作表现出了京剧人物的含蓄内敛,特别是贵妃醉酒的一幕,更是摇曳生姿,万种风情。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则利用转调等手法,将传统的京剧音乐进行了再创造,使之和整个舞台表现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服饰设计方面,京剧的表演行头是又长又宽的水秀,而芭蕾舞的服装则普遍贴身,对此设计者将服装设计成为松紧样式,既有京剧服饰的韵味,同时又不妨碍各种动作的表现。通过大胆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五、备受争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进入新世纪后,文化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是日益提升。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众多更加创新的作品,而且其创新程度一度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大红灯笼高高挂》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该剧的导演张艺谋曾经拍摄过同名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佳作。而现在要将其用芭蕾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创新程度可见一斑。演出之后,随即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的观众认为该剧在舞蹈技法、情感表现、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是极为成功的,在通过众多镜头语言的表述后使得观众对作品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理解。而有的观众则认为,作品的过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芭蕾舞剧的基本特征,有“拼盘”和“乱炖”之嫌,只是一味的追求视觉表现效果。现在来看,其实两种观点都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且这种争议本身就是一个好现象,充分表现出了民众对芭蕾舞剧艺术的关注。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一个“度”的把握。要把 “民族特征”和“芭蕾特点”的融合提升到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度。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为前提,进行各种创新,并由此获得更大的收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进入21世纪后,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让创作者的创作方向、创作价值观等发生偏差,所以重温这些作品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让当代创作者对什么是芭蕾舞剧艺术、应该创作出怎样的作品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为新一次创作高潮的到来打下重要的基础。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也相信在所有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这些经典作品的感召和帮助下,中国的芭蕾舞剧创作一定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志勇.中国芭蕾舞剧对传统的继承及民族化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5(03).

[2]苏水莲.民族化——中国芭蕾舞剧的主流(2000-2008)[J].大众文艺,2012(02).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经典作品《安魂曲》中文版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我读红色经典作品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钢琴即兴伴奏在红色经典作品传承与推广中的作用及研究*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