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在自觉观照中呈现特质

2015-04-29刘荃黄云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2期

刘荃 黄云龙

一、检查预习,识字读文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篇课文吗?谁能帮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一生在黑

板上写)大家注意看,他写得怎

么样?

(生评价)

师:他写得正确、规范、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出示生字新词)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读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没有把握,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音。

(生自由练读)

师:这位男生,请你把第1、第2两行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声音响亮一点。

(生读,师相机正音。)

师:知道“自谋生计”的意思吗?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吗?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书上的句子,其他同学思考。

生:“自谋生计”指的是爱迪生在幼年时就自己想办法赚钱来养活自己。

师:有一个字的写法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课件出示“勉”)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字,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关键要写好哪一笔?

生:关键要注意“勉”的竖弯钩,要往外钩一点,这样“力”才有地方可以写。否则,“力”写到外面就不好看了。

师:他说得非常好!“勉”的这个竖弯钩要写得宽一点,平一点,要把这个“力”包在里面。请打开书,看课后“习题1”,拿出钢笔把这个“勉”字描一个,然后在右边的空白处再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巡查,提示竖弯钩要写得平宽。)

师:写完的同学把你临写的字与田字格里的字做一个比较,如果你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就画上一个五角星。

师:第3行和第4行是二类字,请这位女生来读。(生读)最后一行是随文注音的两个生字,我们也要把它读正确。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锲而不舍 白

炽灯)

师: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得更加流利,更加正确。

二、整体把握,解析结构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书就应该这样,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文章结尾已经点明了,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

理想”。

(师相机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实现理想)

师:同学们,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生默读思考三分钟左右)

生:我觉得作者是先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来说,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通过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之后再转回到话题中,说雨水的速度非常大,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所以它没有把石头滴穿。

师:这位女同学说对了一大半,谁有补充?你来说。

生:作者先讲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个“滴水穿石”的奇观。然后举了古今中外三个名人的例子,接着写了雨水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它没有持之以恒,所以没有滴穿石头。最后揭示了道理。

师:我想问,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生:我觉得作者后面又举雨水的例子,是想跟太极洞内石缝中滴下来的水滴作比较。对比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从石缝中滴下来的水虽然力量不大,但是它能持之以恒,所以就能滴穿大石头。就算雨水从高空中落下的力量很大,但是它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就永远滴穿不了石头。

师:说得真棒!通过对比使这个道理就更加突出了。还有吗?你说。

生:作者还告诉了我们,如果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事情办不到。

师:嗯,请坐!同学们,请看这段话。(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如果你把这段话和第4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话,可能就会有新发现了。为什么要写第4自然段?这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发现,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那么,事例也要有正面和反面的,这样一来,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密了!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说勤奋》课文截图),《说勤奋》大家都有印象吧?这篇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把“勤奋”这个话题给引了出来。那么,《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引出话题的呢?

生:这篇文章的话题是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引出来的。

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总结:作者先由自然景观引出话题,然后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加以证明,再接着举了一个雨水的反例,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作者就是这样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

三、事例比对,知晓方法

师:说理经常要运用到事例,事例在整个说理文中显得特别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说理文的灵魂、核心、关键所在。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默读思考)

生:这三个例子讲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

师:能不能讲得再具体一点?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

生:齐白石和李时珍是中国的,爱迪生是外国的,这证明了中外。同时,李时珍和爱迪生他们都是古代的人,齐白石是

比较现代的人。

师:不是比较现代,就是现当代人。爱迪生也算不上古代的,要算也算近现代的。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觉得李时珍是坚持不懈地写书,爱迪生是坚持不懈地发明,齐白石是坚持不懈地画画。他们研究的领域和目标不同。

生:我想补充,他们三个人的国籍也不同。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的事例呢?

生: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道理,说服力更强。

师:是啊,这就表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那么,这三个事例又有哪些相同的地

方呢?

生: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一番辛苦,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就,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生:他们都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个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反过来说,“事例”必须为“道理”而服务,必须要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板书:紧扣道理)那么,作者是如何紧扣着道理来叙述的呢?让我们先走进李时珍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李时珍这个事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小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读):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听明白了吗?先写了什么?谁还没发过言?你来说。

生:作者先写了李时珍从小就非常想当医生。

师:如果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就是——(板书:立志学医)接着写了什么?

生:接着写他后来为了这个理想而付出了很多努力,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就是——(板书:不懈努力)最后写了什么?

生:最后写他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师:很好。(板书:写成巨著)请看黑板,李时珍这个小故事,先写了他立志学医,然后写他不懈努力,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生: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是指他从小迷恋电学。

师:如果用四个字,就是——

生:迷恋电学。

师:好!继续说。

生:毕生孜孜不倦,最后他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师:请你上黑板,把这些关键词写上去。“最后拥有一千多项发明”写“千项发明”就可以了。

(生板书:迷恋电学 孜孜不倦 千项发明 )

师:从最后一个小故事中你们提炼了哪些关键词?你来说。

生:我提炼了“著名书

画家”。

师:著名书画家和目标专一能对应起来吗?应该提炼什么关键词?

生:应该是“挥毫作画”。

师:这是他的目标,继续说。

生:不教一日闲过。

师:“不教一日闲过”就是持之以恒吗?

生:是。

师:那最后呢?“实现理想”指的是什么?

生:技艺炉火纯青。

师:结果就是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请你来写第三个小故事的关键词。

(生板书:挥毫作画 不教一日闲过 炉火纯青)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两个小故事有没有紧紧地扣着道理来写呢?

生:有!

师:爱迪生迷恋电学和齐白石挥毫作画,这就是他们的目标。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地创作,是不是能够说明他们持之以恒?(生:是。)最后爱迪生有千项发明,齐白石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不是说明他们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是!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小故事在行文的时候,都是紧紧围绕着道理来叙述的。这就是它们的一大相同之处。还有一个相同点,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我觉得,应该是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块块顽石在阻挡着他们,但是他们都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击穿了这一颗颗顽石。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学们,说理文在列举完事例之后一般会加上一段议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我们来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三个小故事都提到了“顽石”,都提到了他们“滴穿”了一块块“顽石”,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这告诉我们,在写事例的时候,还要跟结尾的那一段议论相符合。(板书:与议相符)我们再来看看,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面对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李时珍面对的顽石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

生:爱迪生面对的“顽石”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

师:是的,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还自谋生计,还当过——

生:小贩、报务员。

师: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对于齐白石而言,他面对的“顽石”又是什么呢?书上有暗示,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师:你看,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要每天坚持作画。年龄,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也是一块“顽石”。所以,这三个事例,是不是和后面这一段议论的文字相吻合?

生:吻合。

师:这三个事例还有一个相同点。(课件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图片)这篇文章你们熟悉吧,想一想,同样叙述一件事,记叙文和说理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说理文中的这三个事例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写的。

师:也就是说,这三个事例在用语方面都是简洁、概括、精练的。(板书:简洁 概括)这就是说理文运用事例的又一个特点,不像记叙文那样具体细致,而是凝练概括,只要能够说明道理即可。

四、学习运用,创编事例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如果老师叫你用一个事例去替换文中三个事例中的某一个,你有没有信心把它写好?应该怎么写?

生:首先要紧扣道理,还要与议相符,而且要简洁概括。

师:紧扣着道理来写,就是要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实现了理想。与议相符,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写出这个人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最后,你的语言还要简洁概括。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请你从中选择一篇,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明白了吗?大家就把这个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下课!

【评析】

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没有令人应接不暇的教学过程,特级教师刘荃执教的这一课,似一段美妙的旅程,带着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行进,学习语言的形式,直抵语言表达的内核,切切实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循着文体特色教学

不同文体的作品,其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法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刘老师的教学遵循了说理文的特点,把握住了说理文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走上几个来回”,让学生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穿行,从而逐渐掌握说理文的阅读及写作方法。

1.整体中明晰结构。

学生在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后,刘老师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设计了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叫《滴水穿石的启示》,那么‘滴水穿石究竟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

内容。”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循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方法,即明白了文章“在写什么”,“是怎么写的”。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均有着巨大的作用。学生有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继续探究文章的局部,就有了凭借和支撑。

2.对比中学习表达。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是说理性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刘老师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潜心会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仍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种比较的学习方法在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极有效的一种手法。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一是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采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这样更具说服力;二是事例在于说明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体会到这一层次,学生对事例服务于论点,就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然而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深入文本,层层深入,向着语言深处漫溯,继续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升。学生犹如在登山,每上一层,视野更开阔,看到的风景更美丽。

3.创编中实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说理文的写作方法,刘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如下练习:“本单元前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请你从中选择一篇,把它浓缩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这样,就巧妙地将本单元的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既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贴着学生认知行进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刘老师的课堂没有繁复的设计,只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地推进,自然地贴着学生的认知推进,这样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俯拾皆是。

师:很好。(板书:写成巨著)请看黑板,李时珍这个小故事,先写了他立志学医,然后写他不懈努力,最后写他写成巨著。把左右两部分板书结合起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生:“目标专一”是说李时珍立志学医,说明他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是说李时珍不懈地努力;最后写出了巨著,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叙述李时珍这个小故事的时候,作者是紧紧扣住这个道理来写的,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说理文在运用事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紧扣道理。

师:那么,其他的两个事例是否也紧扣着道理来写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我们刚才的做法,也提取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两个小故事。

说理文看似简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理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妥当,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也是教学应着力的地方。看似刘老师不经意的点拨,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发现的快乐,体会到收获新知带来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是贴着学生认知行进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课堂。

三、守着教师立场引导

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不高,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刘老师在课堂上,把课堂的思维权交给学生,但坚守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

者”,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在学生思维不明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走得更深,走得更远。例如,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

师:同学们,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讲明白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看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

这是教师在组织教学。

师:我想问,课文举了三个名人的例子,为什么在这之后还要写雨水的例子呢?

这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思维向前推进。

生:我发现,前面的“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目标专一”指的是太极洞内的水滴,而“三心二意“指的是雨水,分别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后面的“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是指太极洞内的水滴,而“半途而废”是指高空落下的雨水,也是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师:你们看,道理是一正一反来说的,那么,事例也要

有正面和反面的,这样一来,事例和道理就结合得非常紧

密了!

适时进行鼓励与总结,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有了更高的认识,这就是教师的作用——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当然,刘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充当好这些角色,源于他有较深的教学功底,源于他对课标有深入的把握,源于他对教学的内容烂熟于胸,源于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

坚守需要勇气,坚守更需要力量。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穿了顽石。刘老师不正是凭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方才“滴穿”语文教学中的“顽石”吗?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