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题目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5-04-29陈丽英

成才之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引导题目教学

陈丽英

摘 要: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有的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路,有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有的交代文章的线索,有的则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学色彩。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题目;引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1-01

一、利用题目巧妙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调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轨道。利用题目导入新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避免了云吞雾绕、隔靴搔痒、偏离主题的导入通病。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破题导入,依次提出三个问题:一、谁能介绍一下斑羚?二、什么样的动物能“飞”?三、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渡”这个动词?学生作答之后再顺势发问,不长翅膀的斑羚是如何飞渡的?要渡过哪里?这样的导入不仅入题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则通过题目猜读课文内容导入:大家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学生商讨后达成共识: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湖,如今消失了。接下来,我再请大家根据对题目的理解猜一猜文章可能写到哪些内容。学生猜想如下:罗布泊的位置;罗布泊曾经的美丽景色;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消失之后的景象,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走进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猜读法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能提高阅读兴趣,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看题目,猜内容既是实施猜读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导入:这篇文章是以人物来设题的,老师现在再给文章拟两个题目《于勒》《叔叔于勒》,请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和原题目有何区别?学生进行探讨后明白了其中道理:“于勒”前面的两重修饰语是有各自的作用的,“叔叔”限定了人物间的关系,“我”则有一种强调、亲切的意味。那么我、我们家和叔叔之间的关系是否如这个称呼这般亲切呢?作者以“我”的亲切称呼为题又是何意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很多文章都可以利用题目导入,导入的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利用题目设计“主问题”支撑课堂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简化课堂教学头绪,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师“满堂问”学生跟着问题“满堂跑”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一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实践。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从题目入手便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主问题设计紧扣题目中的“伟大”和“悲”:斯科特一行五人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悲”又从何而来?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圈点勾画细节,把他们的诚信、坚毅、执着、勇于挑战和献身的英雄气概、集体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很好地挖掘了出来,他们的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也随之展现。此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了故事中的悲情与人物的伟大,既避免了串讲的枯燥,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再如《智取生辰纲》的主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在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这些主问题都抓住了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围绕题目中的关键字而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利用题目初知文章的体裁

对初中学生而言,识得文章的体裁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关键在于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思路是不一样的,只有识得文体,才能按章法走好文章阅读这条路,不至于多费无用功。而难点就在于学生不能一眼看透文体,只能全部阅读完文章,才能得到正确答案,降低了阅读效率。总结多年教学的经验,我觉得从标题入手识文体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让学生从标题中采撷信息,学生思考后做答:标题交代了时间——秋天,还交代了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怀念。我顺势提问,什么体裁的文章抒情味最浓?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再按照散文的阅读技巧去读课文,思路自然清晰。再如,讲《苏州园林》时,我问同学,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同学都说想知道苏州园林是什么样的。我说,苏州园林那么大,作者该如何描述呢?那就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来写了,同学们立刻想到了事物性说明文。教授《奇妙的克隆》时,我问,同学们知道“克隆”是什么吗?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说明后,我又顺势引导:可见这样的高科技离我们还很远,这篇文章就是讲述“克隆”这一科学知识的。同学立刻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事理性说明文,因为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同学们按照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重点。议论文的标题也是有特点的,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问同学,对鲁迅先生的这个提问你如何回答?你的答案就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进一步总结:能够针对某一问题表明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文章就是议论文。阅读《变色龙》时,我先问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标题?龙为什么会变色?学生马上活跃起来,一致认同这是在说社会上一种见风使舵的人,具有讽刺意味,而小说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正符合这种体裁的要求,这是一篇小说。如此种种,虽不能千篇一律,但利用这些有代表性的实例,教学生初识文章体裁,方法也是很巧妙的。

我想,文章题目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有待于我们教师继续探讨与实践,真正发挥它的灵魂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连花.蕴涵在课题中的语文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07(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引导题目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