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参与的研究
2015-04-29徐娜
徐娜
摘 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学习参与的问题,分析了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状态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就是转变一种评价视角,就是改变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一种时空释放。而关注学生的个体状态,合理分配小组,教授参与的有效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促进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习参与的有效措施。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做到有效、高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参与;评价视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77-01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做好组织与策划,尽量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下面,笔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参与的行动,阐述自己的研究和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假参与”现象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新课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媒体上,而对学生学习参与的重视和关注不够,甚至有意无意地忽略。由此,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的出现。
1. 学习参与“作秀”式
在部分课堂中,热情参与的学生实际上只是部分“尖子生”。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展示课上,这些“尖子生”往往是老师的“作秀工具”。如果课堂小组活动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学生“表演”的专场,则会影响到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提高。
2. 学习参与“走过场”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不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担心教学时间不足,往往只是将预设好的活动教学开了个好头,却没能有好的收尾,以致匆匆收场。另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老师没有精心做好相应的辅导、训练,就轻率地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做,只能“走过场”。
3. 学习参与“边缘化”
在综合实践小组活动进行中,一些学生比较活跃,表现欲强,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被无形中边缘化。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
课堂教学中,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应该重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关注学习参与,是转变一种评价视角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小组活动效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在组内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困惑、学习心得、学习态度等。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个性发展的。因此,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就是要将评价视角转到学生个体上来。曾经听过一堂课,内容是“我的营养早餐”,表面上看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云流水,学生也像是在探究,在研制他们的早餐。可不难发现,学生没有丝毫探究的愉悦,而是个别优秀学生回答着老师想要的答案,走过场,个别学生甚至神情冷漠。如此明显的“假参与”,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激情。而这样的课,如果从传统意义上侧重老师的教来评价,可能就会被误评为一节好课了。
2. 关注学习参与,是改变一种教学策略
要想改变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假参与”,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学生身上,还要关注教师的教育观念,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明确“以学定教”。在活动中树立教引导学、为学服务的意识。综合实践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小组合作的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生成性而非预设性。小组合作,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要进行不同的学习方法上的深入培训。高年级活动小组分配应在原有基础上体现自主性。
3. 关注学习参与,是一种时空释放
在高度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把小组合作中一直以来牢牢掌控在教师和“尖子生”手中的学习时间和个性发展空间,让位给大多数学生。如《情系奥运,激扬生命》一课,我先出示调查问卷的范例,学生从中习得方法,拾到一根强有力的拐杖。而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设计调查问卷。他们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讨论,初稿拟定后,又针对方案中的不足,如问题设计不合理、题目分布不合理、开放性问题过多等,进行了建设性的修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决策者、自由的驰骋者、快乐的表现者和反思的顿悟者;让教师成为聆听者、参观者和发现者。这样的课堂,为学生释放了更自由、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三、促进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应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还要立足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小组活动,由课堂辐射到课堂外与活动相关的所有过程,要防止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假参与”。
1. 关注个体状态,合理分配小组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办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区别或差异。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小组合作中,不搞只求小组合作结果的“一刀切”,即在课前有意识地将学生按参与状态或能力特征、兴趣爱好分层次地分门别类,我制定了策略如下:确定活动组长,召开人才招聘会,由组长招兵买马,组建活动小组。如此一来,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而学生也能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活动展开后,采用注重过程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的分层教学法,纵向评价学生的状态,减少或杜绝“假参与”的现象发生。
2. 教授有效方法,铺垫参与方式
学生参与活动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从表达意见、学会倾听、有效沟通、创设谈话氛围等方面做起,学生的参与能力将在活动中得以锻炼。同时,作为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力争使学生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并有效参与。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如:学生在进行“童年时的老游戏”活动中,有一组同学因分工不合理而闹得不愉快,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该组同学豁然开朗。所以,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丰富情感体验,促进积极参与
综合实践课教学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对活动失败教训的总结。在活动中,除了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之外,更要在学生面临困难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例如,在“小鸡蛋,大学问”的主题活动中,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参与活动的体验,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组的任务是去采访市规划局的陆博士,了解鸡蛋的薄壳结构与建筑的联系。可是,当我们走进规划局时,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油然而生。怎么办呢?我是组长,我得带头去联系。平时我碰见陌生人说话会紧张,要是这次也紧张忘词的话,那就完不成任务了。电话中,老师鼓励的话语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彼此鼓励:没什么大不了,相信我们能行!然后,我跟小组成员再次明确分工,提问、摄影、记录落实到位。我把准备好的问题反复练习几遍后,决定开始采访。陆博士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专业知识很丰富。渐渐地,我们有了良好的互动,紧张的气氛也随之消解。采访后,陆博士直夸我们仪表大方,言语得体。哇,太棒了!以后再有调查、采访,我们组就更加胸有成竹了。可见,各种情感体验随着活动的展开不断生成和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体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乃至小组的学习参与和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学习参与的问题,分析了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状态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就是转变一种评价视角,就是改变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一种时空释放。而关注学生的个体状态,合理分配小组,教授参与的有效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促进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习参与的有效措施。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做到有效、高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户艳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何时才能不“隐身”[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2]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