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视角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5-04-29鲁小红
鲁小红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黄金时期。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前提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能力;学习兴趣;自信心;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41-01
科技时代,要求人才与时俱进,并和国际化接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严、更高,尤其数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初中基本按照施教区招生,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接受能力好的,甚至放弃所谓“差生”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质疑、参与探究。教师要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比其他学科,数学教学没有语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物理的实验现象,没有历史的风起云涌……数学课真的很单调无趣吗?其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实用性、趣味性,只要认真钻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难。
(1)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插入数学史的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的记载,一些数学家的传记与故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等可能下的概率”时我就是这样创设学习情景的,我说:“我向空中扔2枚硬币,如果它们落地后全是正面朝上,我就给你10元钱;如果是其他情况,你得给我5元,有人愿意与我赌吗?”学生们马上进入了思考讨论的活动中,甚至有几个同学掏出硬币抛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3)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激发。比如估算鱼塘里有多少条鱼?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跳远的成绩?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都能设计出适合他们难度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设定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他们在回答后往往会产生成就感。例如,学习因式分解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题目。第一组: x2-y2、4x2-y2、9a2-16b2,第二组:(x-y)2-4(x-y)2、4(m-n)2-25(m-n)2。第一组的三个题目是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来因式分解,难度不大,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做对,这样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第二组题目难度加大,这样成绩优秀的同学也不可能“吃不饱”。
(2)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许多学生由于从小学开始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导致课堂甚至课后效率比较低下,数学成绩也不出色,在课堂或课后辅导中,注意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越学越有信心。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学习数学要提倡三天一小回头,七天一大回头。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特别是有错误的题,要反思、品味、琢磨。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出现“看到什么就做什么”,不加深思,急于求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致使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思路,确定解题关键,促使学生思维条理化、精确化、概括化。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多边形恰有三个内角是钝角,那么这种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是几?”因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多边形恰有三个内角是钝角与求多边形的最多边数用什么数学语言表达,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观察学生解答,有的努力寻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式,有的干脆从画三角形开始,再画四边形、五边形,一一试探。在学生尝试后,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考虑: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建立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式。若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三个钝角的和为x,其余(n-3)个锐角或直角的和为y,则由“恰有三个内角是钝角”的条件,得出:270 人才培养离不开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翁钟森.数学教学与提高数学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 [2]陈沛锐.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