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新理念的探索
2015-04-29张万林
张万林
摘 要: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提出三个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并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探索,以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数学教育;简单数学;快乐数学;趣味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80-01
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小学生学习数学这个科目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三个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希望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探索,能够高屋建瓴,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一、简单数学
提起数学,很多同学和家长不由得就皱起眉头。的确,相对于以母语为学习对象的语文学科来说,数学这门科目无疑要更难一些。因而,也就更需要教师在现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否则就更遑论高年级的提高与拓展。考虑到小学生现有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结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不要急于求成。用题海战术把各种拔高题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或者为了所谓的“加分”“进名牌初中”而要求学生参与各种奥数辅导班,接触大量繁难试题,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些不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填鸭式”教育,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基础”“简单”这些最普通也最扎实的原则,力争让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老师所教的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应该懂得按照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进行明白易懂的讲解,力求避免难题不会做、简单题马虎做不好这种浮躁的学习风气。当然,对于学习能力强、知识底子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高训练,但是最好是单独指导。同时,课堂教学应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慢慢地引入到新知识体系中,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要以孩子的心态让学生去体会数学,消除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恐惧,不被数学的抽象、逻辑等影响到学习兴趣。
二、快乐数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常常会给人以死板、教条的感觉,以至于容易给学生一种天然的坏印象,从而惧怕学数学,讨厌做数学。为了改善此种现象,教师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老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这门学科的印象,如果教师的教学死板教条又照本宣科,那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自然是喜欢不起来。因而,作为数学科目的任教老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表现力,在课堂讲授和与学生沟通时,尽可能活泼生动、幽默风趣,让学生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另外,在组织教学时,也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尽可能做到与学生平等沟通,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厚厚的围墙,让学生真正快乐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要想让学生快乐起来,首先教师必须是快乐的。教师微笑着走进课堂,会带给学生快乐;教师讲一个小笑话,会使课堂气氛立刻轻松起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沉浸在快乐之中,也会让学生喜欢上老师,进而喜欢上数学。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一快乐起来,课堂气氛就难以把控,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而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我们只让课堂“活而不乱”,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趣味数学
数学的严谨性与趣味性是并不冲突的,但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有时无法体会到精妙的数学学科的魅力,加上许多数学习题严重脱离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范畴,落入了纯粹的公式计算和机械重复的泥潭,他们有时会产生对数学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对于此种问题,我们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尤其要融入生活中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我们还要精心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听觉上影响学生,让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有趣,进而感受数学无穷的魅力。针对许多应用题题目严重脱离学生认知范畴的现象,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一些游戏性、趣味性的活动,有意识地创设故事情境,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此一来,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对数学也就不感到厌烦,产生一种亲切感,慢慢地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会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升华,我们只有时刻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敦仁.数学物理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卫华.浅谈小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3(01).
[3]何淑芷,陈启流.数学物理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解玉贵.精心设计问题串打造数学高效课[J].中学数学,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