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成长的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2015-04-29王晓华
王晓华
摘 要: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在此环境中给学生适宜的刺激,以激发其参与活动的愿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创造性想象。同时,教师再通过鼓励的教育方式和期待的教育态度,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的想象或求异思维转化为创造行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途径与模式。
关键词:竞争;教育契机;捕捉信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38-01
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归根到底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能够善于捕捉信息、勇于创新的创造性人才。而人的创造才能并非先天所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它主要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这种能力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而学生的创造力是指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渐掌握的开创前所未有的行为及思想能力,它属于创造力的初级层次。创造力的核心为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思维的培养必须通过游戏、社会、大自然及日常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那么,我们怎样在教育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和创造力的教育观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大教育观”贯穿于学生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不放过每个环节中每个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契机。同时,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尊重,宽容,期待”的创造教育观去对待学生,使教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做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提供适宜环境和自我表现机会的创设者,以正确的教育观引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内容注重受教育者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实际上,真正成功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具有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特征。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力求选择和创造各领域有趣的教育活动,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教师将大教育观融于学生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并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步建立主动的学习机制,发展其创造力。在教育实践中,具体的实施情况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1.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激发创造动机在激发学生创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功能,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每个心理活动尚处于无意识阶段,目的意识和自主意识差,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主动参与活动的要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激发创造动机主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解决问题。如“如果你会飞,你会怎样?”“如果没有阳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等,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独创性的回答,激发其创造动机。另外,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中积极思考。由此,引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火花。
2. 创造适宜的环境,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创造思维活跃,同样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因此,我们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神奇的充满探索和机会的空间为基础,通过环境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如在科学活动“认识狮子”之后,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胶水、彩纸、橡皮泥、易拉罐瓶、各种饮料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做出或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百兽之王”,然后再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作品。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想象得到了发展。在创造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创造并对他们的创造成果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肯定。由于学生年龄小,其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掌握并利用这些特点,帮助学生体味创造的乐趣,感受创造的意义,将有助于他们养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勇于创造的品德与精神。在为学生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听、说、唱、跳、画、想象、动手操作等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3. 通过设计一些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如运用“图形结合法”向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集合拼图版,要求他们拼出不同的图片并说出名称;运用“符号推理法”,出示一些抽象的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图形、线条说出自己的想象等。同时将这些发散思维训练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的眼光要从只传授知识技能转到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并让他们从现实出发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造。对学生来讲,他们的创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幼稚可爱的,只要是有益于其创造力的培养,都应积极给予赏识和鼓励,理解和保护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表现,并使之成为学生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样,能让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萌芽都在鼓励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在此环境中给学生适宜的刺激,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创造性想象(或求异思维)。同时,教师只有通过鼓励的教育方式和期待的教育态度去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的想象(或求异思维)转化为创造行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杨秋月.幼儿创造力的养成教育[J].山西教育,2000(09).
[2]郭艳玲.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J].青海教育,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