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进行课堂活动的探讨
2015-04-29刘晓琳
刘晓琳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关键词:活动;课堂活动;多种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5-0016-0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道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下面谈论的主要是课堂活动。
一、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儿童学习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方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践、操作
在课堂上仅仅让孩子们说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动起来。如学习“我们来造彩虹”时,我就让孩子们既动脑又动手。孩子们先是用泡泡来造彩虹,看着周围漂浮着五彩斑斓的泡泡,他们觉得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童话世界。接着我又鼓励他们运用其他的方式制造彩虹,当孩子们主动提出“为什么会这样”时,我便和他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原因。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引导儿童去发现、去创造,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得到的结论记忆深刻。
三、制作
儿童进行制作时,需要手脑并用,将脑中的意象转化为手中的形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如在学习“保护水,节约水”时,孩子们了解到我国淡水资源非常匮乏,于是他们想制作节水图片和节水计划,让全校的学生知道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我同意了。于是,孩子们便分组制作,有的绘图、有的写字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超乎想象的,制作的作品也让人感到惊喜。制作,让儿童的“智慧之花”绽放在指尖。
四、参观、调查
通过参观、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加工整理后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资料和认识。如学习“了解我们的学校”时,我带领着刚入学的孩子们参观学校,孩子们对新学校有着强烈的好奇,走到哪里都要看个明白、问个清楚,就这样边参观边调查,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就认识了自己的新学校。下课之前,孩子们还把他们眼中的学校画了下来。参观调查能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
五、观察
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低年级的儿童多是无目的、无计划地看,教师要引导他们“注意看”,还要“学会看”。如在学习“影子的探索”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影子的长短、大小以及变化。每个实践操作他们都细心观察,然后进行比较。另外,认识动植物、季节的变化等课程也都可以运用观察。观察活动,不仅能增长知识,也可以发展智力。
六、讲故事
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孩子对故事非常喜爱。“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公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如在学习“做诚实的好孩子”的第一课时“诚实故事会”时,我设计了“谁是故事大王”的活动,请孩子们讲讲诚实的故事。于是,《狼来了》《长鼻子皮诺曹》《曾子杀猪》《华盛顿砍树》等从孩子们的口中娓娓道来。这些古今中外以及身边的诚实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诚实是立身之本。讲故事,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让孩子们在“小故事”中懂得人生的“大道理”,即“寓教育于故事”。
七、表演
儿童表演时既可以模仿,又可以创新,同时又能在表演中感悟和理解。表演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调动了儿童参与的积极性,让活动更有感染力,强化了教育性。如在学习“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请孩子们分为两人一组,一个扮演警察,讲解交通规则,另一个扮演行人,表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们争相表演,每一个表演者都很努力,都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行人”。通过表演,孩子们总结出了很多交通规则,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在表演的过程中,“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去体验、去学习、去感受。
八、展示
展示可以分为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表演展示、操作展示、实物展示等,可以是小组展示,也可以是全班展示。如在学习“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孩子们不但搜集了动物的资料,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或捏或撕或剪或画,完成了动物的制作。于是我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看着孩子们自豪的样子,我相信,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和快乐。展示活动时,如果有适时、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将会强化展示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教师引导儿童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制作,参观,调查、观察,表演,讲故事,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老师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能使他们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清圣.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