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土家族哭嫁歌看土家妇女世界

2015-04-29钟丽君

北方音乐 2015年2期
关键词:演变土家族妇女

钟丽君

【摘要】哭嫁是一种特殊的婚俗现象,哭嫁歌乃是这种特殊婚俗的特定产物。土家族的哭嫁歌不仅是土家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是我国音乐艺术界绮丽的瑰宝。文章试图通过对土家族哭嫁歌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歌词所反映的情感内容以及哭嫁的演变、反映土家族的妇女世界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妇女;演变

巾国老百姓普遍将婚姒视为终身大事,无论是女子出嫁还是男子娶妻,在婚礼的当天必定是欢声笑语,喜气盈盈的。但并不是所有民族在姑娘出嫁当天都是以喜庆的方式来迎接的,土家族的姑娘们在出嫁的当天乃至出嫁前二个月则是以“哭嫁”的形式来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各种类型的“哭嫁歌”汇集起来犹如一部抒写土家妇女婚娴史的长卷,反映了土家妇女别样的世界。

一、“哭嫁歌”缘起与历史人文

“哭嫁歌”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在我国的古代典籍巾只能只言片语的寻找到一些踪迹。清嘉庆年问湖南《宁远县志》卷二,记下了该省南部哭嫁歌情况:“宁俗:于嫁女前一夕,具酒撰,集妇女歌唱。歌阔,母女及诸故伯姊,环向而哭,循叠相继,达署乃止。此风不知始于何时,而道、宁、永、江、新五州,如出一辙。”据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记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日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

“土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婚姻发展史上历经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即群婚、氏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几十个过程。研究土家族“哭嫁”的主要焦点应集中在对偶婚。当时只有二种方式可以构成对偶婚:一是用议婚构成婚约;二是用一定数量的物品作为交换手段购买;三是使用武力到其他民族部落巾抢掠配偶。明末清初之前,土家族的婚姻相对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享受着自主婚姻的幸福。当时土家族自由的婚娴还在史籍中被认为是“迥异华风”,有别于中原早已僵化了的封建婚姻制度。明清之后,尤其是在清雍止年间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伴随着土家族封建地主经济的确立,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娴也迅速统治了土家族的婚娴。“以歌为媒”的自由婚姻一去不复返。直至解放前,土家族地区仍然存在“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的习俗,因此,民间有“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的俗语。即所谓“生女还之母家,曰一女来,一女去。”史籍上把这种婚娴形式叫做“骨种”。少数虽未按“骨种”风俗成婚的,被说成是“肥水流了外人田”但也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以上几个因素都是造成土家族女性婚娴悲剧的重要原因。

二、土家哭嫁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期

上文已述,“哭嫁”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改土归流之前,虽然那时土家妇女的婚娴选择还是自由的,但是却存在着“掠夺婚”,男子只要看中哪家女子,便可在路上随意掠夺或者在其家门口放串鞭炮即可订下亲事,女方的家人不得反对。在土司制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以替女子赎罪为由,对其行使“初夜权”。这些对于土家女子而言都是极其残暴的,但是她们却不能反抗,她们只能通过“哭”来宣泄内心的愤怒和委屈,此时产生的哭嫁歌是对妇女内心真切地表达,完全是由内心情感的唤起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

(二)成熟期

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彻底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娴制度。女子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制约,极少数有逃婚私奔的,大多数还是无奈地接受着这种不公平的命运的安排。土家女子的内心是压抑、悲愤而又无奈的。由于婚姻已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礼仪,因此,女子的哭嫁也成为了这种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也就代代相传了下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婚俗。“这时候的“哭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是新娘宣泄感情的一种渠道,又是婚礼中的一项仪式,同时还具备了教诲、祝愿等功能”。

(三)没落期

解放以后,《婚姻法》的颁布,使我国广大的妇女群体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的解放和婚姻上的自由,使得哭嫁这一习俗逐渐没落,以至于消失。妇女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其思想也随着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不断地改变着,许多妇女一步步地从偏远的农村走向了城市,接受新思想,尝试新生活,开始有了独立的人格意识,不再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这是一种巨大的觉醒。土家族也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下自觉废除r原有婚俗中的糟粕,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新风尚正在不断兴起。尽管一些地方的新娘们在出嫁时照例哭嫁,但是,往往哭个三声五声的便被“陪哭”的伴娘们插科逗趣,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土家族的哭嫁,从忧转为了乐,从悲转为了喜。

三、“哭嫁歌”作用与价值

哭嫁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标志了土家妇女的命运及反映出她们所处的社会缩影。“哭嫁”仪式与音乐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土家妇女角色转换的一个过程,即从女儿一新娘一媳妇,在这个过程中,“哭嫁”不仅只是一种婚俗现象,它更是土家妇女宣泄内心情感,重新确认自身社会角色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情感表达寄托

中国民间则有“长歌当哭”的说法,《辞海》对其的解释是“‘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土家姑娘地位低微,对婚娴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大前提下新嫁娘需要通过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表达内心的悲苫之情,即新娘出嫁时,只有在此时机下,新娘才拥有短暂的权力通过哭诉以泄心中不满。我们可以从哭嫁歌的歌词内容来体会妇女的内心情感。举例如下:

1.表达对父母、亲人感恩、离别的情绪:这一类哭嫁歌在所有的哭嫁歌中占有很大比例。

歌词:

我的苦娘,

你操的空心,操的空意。

你为憨儿,操心劳累。

你为憨女,操的空心:

操心过多,操心无益。

……

2.对父母的埋怨:土家姑娘一想到自己的命运不能够受自己控制,而掌握在父母的手中,不禁投诉、埋怨起来。

歌词:

我的个娘啊,我的个爹啊,

你们的心好狠,

要把你女儿我,

赶出房啦。

我的爷啊,

我的娘啦,

你们的心好狠啦,

要把你女儿我,

撵出门啦,

娘啊!

3.对男尊女卑命运的不满:新娘怨恨自己的父母把自己推入婚姻的火坑,她们觉得倘若自己不是女儿身,而是男子,那么身价就不同了,命运也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在哭嫁歌中存在很多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抗议的歌词。

歌词:

是你贵气的儿子,

堂屋中间栽石榴,

石榴开花满堂红:

是你下贱的冤家女,

象山中生的映山红,

映山红开花唠唠红。

4.骂媒人:哭嫁歌中并没有一些直接反映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控诉的歌词,姑娘们的认识还并没有达到这样一层高度,她们只能把怨恨的情绪发泄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媒人”的身上。因此,土家族哭嫁歌中骂媒人部分也是相当精彩的,新娘边哭边唱,骂把自己推向深渊的封建婚姻的帮凶。

歌词:

板栗开花球对球,

自古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穿鞋,

树上鸟雀你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喝酒,

山上猴子你都骗得走。

5.表达对婚姻生活的担忧和恐惧:新娘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建立在自家和婆家的对比上,尤其是对于婆婆形象的刻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婆婆都是“恶”婆婆,但是,在新娘的心中往往对婆婆的形象留下一个刻板的印象。新娘利用所拥有的短暂的话语权对不在场的婆婆进行夸张的刻画,历数婆婆的种种罪恶。

歌词:

我的爹吔,我的娘啊!

人家屋里有杀人的刀,

有煮人肉的锅。

我的爹吔,我的娘啊!

服侍人家老的不到,

筷子/甩碗/丢哩。

……

以上歌词所反映的都是新娘内心的感受,新娘通过哭唱这一行为来抒发内心情怀,哭嫁歌的功能不仪仪为哭者提供一个抒发自我情绪的平台,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它还存在着如下几种作用和意义:

1.确立新娘身份。随着哭嫁仪式的进行,姑娘将由少女转变为已婚妇女,在心理上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以来适应她今后的妇女生活。哭嫁歌伴着她由少女过渡成为新娘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

2.为新娘提供一个空间。新娘在这个从少女至媳妇短暂的过渡期间,拥有个人的控诉权和自我释放权,是整个仪式的核心。土家姑娘在人生最重要的日子里,在她们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前,能进行一次自我身份的肯定,满足其尊严的需要,重新做一次自我身份的定位。

3.用于心理治疗,妇女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起因,也可能是因为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而无法解决,抑郁心中。通过哭嫁这种方式,她们可以发泄心中积郁已久的情绪,从而获得心态平衡,重新面对日常问题。

(二)关系及地位确定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其对人的道德、情感、情操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在婚事仪式巾,女性成为整个礼仪的焦点,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他们不仅有权力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还能够对自己的才能进行展现,在获得族人认可和肯定的同时,她们也重新对自身的价值做了一个肯定。

1.巩固伦理需要

新娘在出嫁时会不会哭,哭得怎么样,能够反应出土家女儿是否对父母孝顺、留恋。若新娘在婚嫁时不会哭,或者是哭得不够好,则被认为是不孝顺,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哭嫁”就成了衡量女子德能的一个标准,以及在社群中地位高低的尺度,也强化了子女应孝顺父母的伦理观念”。

2.情感意识共鸣

土家族新嫁娘在面对罪恶的婚姻制度的时候,他们不能做身体上的反抗,只能通过“哭嫁”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而“陪哭”的土家已婚妇女,在经历过婚姻生活的辛酸后,触此情景,更加唤起了她们内心深处的伤感之情;未婚的土家姑娘则在姊妹的“哭嫁”中对婚礼作了预先的演练,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她们对自身将要面临的婚姻生活的恐惧、担忧。“哭嫁”引起了这三类土家女性的情感共鸣,唤起了集体的抗拒意识。

3.才能评估途径

土家女儿地位低下,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自我展现的机会,但是,在出嫁前以至出嫁当天,她们却成为了婚事礼仪中的主角,因此,她们怎么能不趁此机会好好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呢?土家女儿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要学习哭嫁,为的就是在出嫁那天能够哭得出色。出嫁时,新娘哭得越撕心裂肺就越会受到普遍的赞扬,认为这个姑娘是有才干,有感情的。因此,若想得到大众的认可,提高在族群中的地位,哭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4.社会地位确定

土家族女性强烈渴望能够被族人所认同和肯定,这是强烈的社会性需求。“哭嫁”就为她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土家族女性通过哭嫁不仪展现了自身的才干,并且也为后继者起到了一个模范的作用。“哭嫁歌”唱得好的女性就会受到族人的尊重。许多未婚的姑娘们就会向这些“哭”得好的女性们请教哭嫁,把她们作为一种模仿的对象,这些传授“哭嫁”的女性就成为了众多姑娘的“老师”,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满足了她们渴望得到尊重,希望个人地位在社会提升的需求。

四、结论

土家族哭嫁歌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征,是土家族文化的艺术珍品,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着生活,土家族的哭嫁歌产生于土家妇女群体,同时也反映出了土家族的妇女世界,哭嫁是一面镜子,影照了土家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哭嫁”作为一种婚俗,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其定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继续演变,或变异,或消亡。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坚信不疑,那就是人类未来的婚姻一定与悲伤、悲恸无缘,我国广大劳动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定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演变土家族妇女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当代妇女的工作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