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象分析在作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2015-04-29王斌
王斌
【摘要】音乐形象分析是以正确、妥善的方式对音乐的创作与教学进行处理,将音乐的特征与情绪进行分析处理,遵循音乐教育的前提:“不负作者不误学生”,在音乐的创作、表现与塑造上进行正确的指导,并使听众轻易理解、感染与接受。本文对音乐形象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并以实例为分析对象。
【关键词】音乐形象;理论课程;应用
“形象”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与味觉等感觉器官对某些事物形成的整体印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可理解为对情绪的体验与事物的认知。而音乐“形象”是音乐对某种特定的环境、人物、情绪与情景真切的表达,听众对音乐表达出来的形象产生自身的联想。
一、音乐形象分析方法与路径
音乐形象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但音乐作品的宏观形象对人们的联想区别不大,比如听众在聆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时,绝对不会感到痛苦、悲伤等情绪,也不会在聆听《葬礼进行曲》时感受到愉悦、欢快与生动的情绪。听众在微观层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音乐形象分析与理解上可遵循“求大同而存小异”的观点,但想象要根据音乐的事实,不能天马行空的进行联想。而音乐的事实是“乐谱文本”、“音响”与“创作背景”。
音乐作品集成于作曲家的思想与技术,音乐不管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积累与把握音乐的表述方式,而这些表述方式一方面是音乐历史的积淀,是通过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某种情绪与内容进行表述,例如:音乐旋律的线条向下行级进后,再向上跳进,类似于语言中的疑问等。比如舒曼作曲《为什么》的主题:旋律连续性的下行级进,小二度的级进特点较为突出,其常常表现出“叹息”的情感,这些表述方式在另一方面要根据一定的科学性,符合人的听觉习惯与生理属性,通过了解这些表述方式,不仅能够使作品正确的进行演绎,还能在创作与实践作曲时起指导作用。例如:钢琴作品中的白键与黑键,前者比后者要明朗,这是由于前者的杠杆比后者稍长,作曲家为了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常常选择后者进行创作。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小提琴的协奏曲常常选用D大调、b小调等调性,这是因为提琴的空弦音是下属音,D大调主音与属音,演奏起来不仅方便,音响的效果还比较明亮,因此,对于不同的调性所具有的色彩也不同,有利于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了解。
二、形象分析法在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形象分析是音乐分析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聆听 “音响”的效果、解读“乐谱文本”与创作背景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这三个观点并结合分析者的作品感受与理解进行综合判断,实事求是的总结音乐形象的方式、表达手段与审美的效果。因此,音乐形象分析是处理音乐情绪与特征的关键要素;正确、妥善的分析与处理音乐形象,保证了音乐教育“不负作者、不误学生”的前提。通过对音乐的“乐谱文本”、“创作背景”与“音响”,分析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诗剧《培尔·金特》中的一个配乐片段《苏尔维格之歌》中,这首歌曲的情节是:主角培尔·金特是一个喜欢沉溺于幻想中的人,培尔·金特在年轻时离家出走,出走在外被命运多次捉弄。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已是一个老人,在回家路途中又遭遇翻船事故,导致他如年轻离家时那样贫穷。然而在他的故乡,培尔·金特年轻时的爱人苏尔维格一直苦等着他回来迎接她,而最后培尔·金特在苏尔维格的怀中死去。此诗剧是苏尔维格孤独的等待着主人公回来时演唱的,此歌成为一首坚贞不渝的恋歌,充分的表现苏尔维格坚贞不渝与永恒的爱情,同时,苏尔维格也代表挪威人民心中的理想人格。
这首歌曲在结构上由二段式构成,a小调及四四拍,连续并行的四句式乐段构成了呈式段的结构,宽广的旋律洋溢着真挚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苏尔维格的伟大与崇高,在演奏时要处理好歌词、旋律与奉伴奏的结合。
比如:在曲中的第一句末段第12至13小节,横向旋律的主调是E大三和弦,伴奏是a小三和弦,而到第二句末段第16至17小节时,横向旋律的主调是e小三和弦,而伴奏是C大三和弦,出现这种旋律与伴奏和声不同的原因为:大三和弦的色彩较明亮、小三的和弦较暗淡柔和,在第一句歌词是“冬天早已过去,春天不再回来”,歌词表面上显得较伤感,但结合旋律与明亮的E大三和弦进行分析,还是可以感受到苏尔维格对培尔·金特的回来充满着信心,但事实中培尔·金特还没有回来,所以在伴奏上就使用了a小三和弦进行暗示;在第二句中,其歌词是“夏天也要消逝,一年年地等待”,表明了苏尔维格的失望与无奈,因此,在这句旋律是选用e小三和和弦,但是伴奏却用C大三和弦进行暗示,暗示着远方的培尔·金特的消息,带给了苏尔维格希望,歌曲旋律与伴奏和声进行纵向“异步性”的处理,形象表明了苏尔维格在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纠结与矛盾。
在这首歌曲的形象处理中,最经典的是第三句歌曲:“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一定能回来”,苏尔维格对培尔·金特能回来表示深信不疑,可以从“始终”、“深信”、“一定”词中可以看出,但旋律用的是疑问型的外型,作曲故意以“肯定句”的歌词搭配“疑问句”旋律,再通过伴奏声部采取“哭泣”音调半音阶式的下行,结合三者可理解为“矛盾重重”,但将前面歌词的情节与形象的理解进行结合,就会使人感觉此种处理效果属于恰到好处。因为歌词是苏尔维格对培尔·金特能回来表示深信不疑,但实际是苏尔维格年复一年的等待导致了她对培尔·金特能否回来还是一个未知,形象的表明了苏尔维格对培尔·金特的爱是又爱又恨,可以通过谱例1中看出。
该例子说明了教育与演奏的环节要深刻领悟作品蕴含的音乐内容与形象,才能演绎好作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只可从音乐的本体进行解读。因此,音乐形象分析不仅要掌握音乐通用性的表述方式,还要对音乐的“乐谱文本”、“音响”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纵合分析,更好的指导音乐教学,使音乐的演奏与创作被听众接受、理解。
参考文献
[1]唐荣.音乐形象分析在作曲理论课程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
2015(05).
[2]陈锐.浅析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
[3]刘佳.浅析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2).
[4]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5]郑伊洋.个体意识与权利的文化突围[D].星海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