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语言助力思维生长
2015-04-29杭群燕
杭群燕
摘要:激发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表达,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综合能力。在对儿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只有教师走进童心,多元发展,方法引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才能聆听到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充满童真童趣、无拘无束的自由倾述,才能发展思维,培育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表达;思维生长;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76-04
儿童入学后,语文课成为语言专门训练的主课。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仅使儿童、青少年学会认字、写字、读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听话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升学压力、思维定势,让学生们言不由衷地说着大话、假话、空话,或者一味地鹦鹉学舌,属于自己个性的、童真的语言在整齐划一的教条中,渐渐变得单一、成人化。个性飞扬的随性表达、灵动智慧的创意表达、倾诉内心的真情表达严重缺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培育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与作者、文本,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这种穿越时空的思维碰撞、感情共鸣,会让学生知识内存充实,人格境界提升,思维火花迸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亟须寻找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的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让课堂焕发活力
课堂是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是激发学生个性表达的生发点。同时,教师要能把握课堂的生长点,激励学生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一)角色体验个性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当学生有了真切的内心体验,就能积极主动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体验中,充当好“中介”角色,起到文本重新内化的“折射”效应。[1]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状态,就能不知不觉地开启生动创造的心扉。角色体验,就是要努力寻求课堂中能激发学生个性表达的切入点。
怎样进行角色体验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读—演”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学生充当小天文学家,以“宇宙探秘”为主题,召开记者招待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纷纷质疑,学得既有趣又深入。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向往角色的身份去体验教材内容:以学者身份给教材中人物写一封信,给他一个忠告;以导演身份给课文内容策划一个打斗动作,一场对白等;设想自己是一个超人,给不同课文中两个人物一次巧遇。如读孟郊《游子吟》,教师可要求学生以作家的身份,给“临行密密缝”,描绘一个场面。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导演身份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配上几句表现人物丰富情感的画外音。
这种角色效应,渲染了高涨的教学氛围,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表达的内驱力。
(二)意外生成个性
精彩生成在亮点上。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之举”,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2]。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用最巧妙的方式利用这种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让教学最优化。
在《云房子》一课中,学生们在品读云房子奇特多变之后,一位学生情不自禁说出自己想变成云朵的愿望,笔者以这个“闪光点”引导学生围绕“假如我是一朵云”,展开丰富的想象,诉说自己的愿望,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就这样诞生了:
假如我是一朵云,看到小朋友们放风筝时,就把风筝藏在云里,逗他们玩;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就飘到别人家看我喜欢的动画片,想看哪家就哪家;
假如我是一朵云,早上跑到太阳下面晒太阳,晚上和月亮姐姐玩捉迷藏;
假如我是一朵云,白天我要遮住太阳,让农民伯伯凉爽地在地里干活……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闪光点,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想象生发个性
教师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抉择,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引路指航。通过“补叙情节”和“填补空白”等教学的生长点,教师进行多种语言训练,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创造活力,收获充满个性色彩而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
教学《望月》这一课,看着学生们沐浴在迷人月色中,沉醉在诗人的诗句中,佩服在小外甥的想象中时,笔者引导学生:“这么有趣的月亮在我们眼里像什么呢?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想一想、说一说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嘴不说话,高兴了就张大嘴巴笑个不停;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滚进草丛中不见了……笔者发现,如果以《月亮像什么》为题,孩子们精彩的表达就能成为一首儿童诗。课已终,意无穷,思无尽!
二、让活动生成精彩
有效生动的课外活动对儿童动手、感觉、表达等各方面能力有积极作用。活动带给孩子的体验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孩子个性化语言是最具促发点的。老师应该主动设计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表达真实的体验。
(一)跨界诱发个性
创造性的表达,不仅是课堂中一个语言训练、课后一个写话的延伸,它完完全全融合在生活中,所以创造性的表达,适合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尝试。看,学校举办了科技节活动,一年级就拉开了吹泡泡的比赛。教师激发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观察、探究、描述。活动中学生精彩的表达如下:
泡泡像小蜗牛爬在吸管上,可爱极了!
阳光下的泡泡像包着彩色的糖果一样,真想舔一口。
为什么泡泡飞到了阳光下,就会变得五光十色?
我吹的泡泡就像无数闪亮的珍珠,多想送给妈妈。
阳光下,它越飞越高,好像在调皮地对我说:“嗨,你能追得上我吗?”
我的泡泡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巨人,慢慢升高,好像要把我也带到天上去了!
孩子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感受不同,表达不同,语言就充满了个性。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发散性思维,发现活动将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刺激点,搭建起活动与说话的链接点,然后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联想引发个性
小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想象力也是最丰富、最独特,但往往有的学生表达时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脑海中缺乏知识,而是因为联想的“线路”没有接通,处于未开启的蒙昧状态。因此,我们在引导中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联想的基点,唤醒想象,允许虚构,并经常进行示范,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富于想象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平时,笔者经常写一个字、一个词,或画一个图形,读一首小诗,启发学生联想。
我班孩子都拥有一本日本女作家金子美铃写的《向着明亮那方》,书里的每一首诗歌,就像开启孩子们智慧的一把把钥匙。诗人细腻纯真的语言传递生命的乐章,给人带来梦的遐想和心灵的顿悟。孩子们在诵读中,找到了联想的基点:夏天像什么,激起了无限的想象。
儿歌《夏天》是这样描写的:“夏天晚上是夜猫子,早上是大懒虫……”
读完,笔者惊问:“啊呀,这夏天在诗人眼里都成什么了?”小朋友争先恐后说是小懒虫,是夜猫子。继而,笔者追问:“那夏天在你们的眼里是什么呀?”这回炸开锅了,孩子们眼里的夏天是这样的:夏天是重庆火锅,飘满了红红的辣椒,人们吃得大汗淋漓;夏天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一会下雨,一会天晴;夏天就是个大浴霸,热乎乎的;夏天像爸爸在发火,涨得满脸通红,就像快要爆炸的气球;夏天像刚出炉的热面包,冒着腾腾的热气,人就裹在热面包中。
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可以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精彩语言”尽在联想“生成”中。
(三)梦想幻发个性
缪斯带来的灵感也有其神秘的一面,那就是梦的灵感。梦带来了许多创意灵感。梦往往具有个人意义,帮助做梦者获得正在酝酿的问题解决方案。梦还可以呈现影像,吸引创作者完成创作。印度裔数学天才拉马努金说,他的天才思想来源于女神的托梦。英格曼·伯格曼的电影都源自于他的梦境[3]。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鼓励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一个梦。其实做梦就是精神的冒险。去春游的车上,孩子们交流昨晚梦的话题:“我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我采到了很多茶叶,泡了很多香香的茶水,老师一喝,嗓子就不疼了!”“我也做梦了……”其实这时,有些孩子就是根据第一个孩子梦的灵感,生发了自己梦的想象,至于梦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也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梦。能够带领孩子一起做梦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好奇者、一个敢于让课堂中的思考和行动突破常规的创造者、一个用心创设宽松平和“对话”场的艺术者。
总之,表达要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模式,不让学生的思维成为他人践踏的“跑马场”,通过活动,诱导他们侧面思、反面思、局部思、整体思、发散思、聚敛思,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让语言精彩纷呈。
三、让生活绽放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活动,我们终将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许多创意作品中都充满了源于自然世界的灵感:高山、平原、动物、昆虫等包罗万象。创作者对于自然的赞美溢于言表。科学家试图解决大自然的奥秘,数学家们寻求解决定力和抽象问题的灵感。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大量体现了源于自然的灵感,如华兹华斯、雪莱、拜伦等人的作品[4]。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如何捕捉大自然的灵感呢?
(一)“直觉”触发个性
晨读时,阴沉的天空下起了春雨,一年级孩子的目光全被这沙沙的春雨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向窗外望去,似乎还想跑出去和春雨来个亲密接触。笔者读懂了他们眼睛里闪烁的信息,立刻把话题引向了春雨,让孩子们站到走廊,观察、触摸、感受春雨。孩子们被春雨亲吻了,情绪变得欢快了,灵动的语言诞生了:
春雨悄悄落在我的脸上,就像妈妈抚摸着我,真舒服啊!
春雨好像在跟种子说:“种子们,快快长大吧!外面的世界可精彩了!”
小苗儿探出了脑袋,东瞅瞅,西瞧瞧,喝起了香喷喷的春雨。
“沙沙,沙沙!”谁在唱歌啊?那歌声美妙极了!
这就是大自然带给我们“触发”的灵感。“触发”是由一件事引发感悟,触类旁通。“触发”是需要长期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训练本质上就是生命开发、提升的过程。面对自然,要常常用“长眼睛的手”“会画画的鼻子”“站在窗口看风景”,持久开发“五官”,感受、发现、倾听、想象大自然,把外在的自然逐渐内化,“捕风捉影”中用文字凝固流动的自然美,达到人与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5]要不然,哪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诞生。
(二)“对话”自现个性
如果说“触发”关注的是自我内在汲取、丰盈和饱满,那么“对话”讲究的是自我对外的表达、展现和承认。关注“倾诉”的方式,将儿童引向乐于“倾诉”,表达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一种一吐为快的幸福。
雷雨过后,他们这样自由对话: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眼睛说:“柔柔的荷叶是我的摇篮!”
青蛙跳到了荷叶上,呱呱呱地唱着歌:“大大的荷叶是我的舞台!”
蜻蜓高兴地说:“宽宽的荷叶是我的停机场!”
小鱼也来凑热闹了:“绿绿的荷叶是我乘凉的大伞!”
这些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看似很平常,但在发生的那一刻,孩子好奇的心理足够让他们神魂颠倒,真实的身体反应也足够能勾起他们想要诉说的欲望,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
课程在改革,课堂在变化。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用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思考,用宽容的心态来“容忍”学生的“放纵”,语文课堂就会放飞个性的思维,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强.浅谈课堂教学高潮设计的方法[J].教育革新,2013(2).
[2]胡晓春.活力课堂,精彩生成——构建高中地理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2009(12).
[3][4][美]Ronald A.Beghetto,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陈菲,周晔晗,李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5.143.
[5]杨艳.写作情趣的“阶梯式涵养”[J].江苏教育,2013(7).
责任编辑:石萍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and Thinking Development
HANG Qun-yan
(Yixi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00, China)
Abstract: Stimulating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expression is to develop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inking creation. Research on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and life practice shows that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children's heart and soul, provide them with opportunities of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guide them with methods, enrich their language practice so that teachers could hear childrens free narration full of imagination, creativity, and interest, finally succeeding in developing their thinking and sense of languag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ndividualized express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classroom vi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