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2015-04-29闻静
【摘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可固守城规,应立足于知识多元化、一体化的角度,在夯实专业音乐本体的知识储备前提下,充实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辅助知识,这对于现实和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当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论证,提出在新形势下,实行“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以钢琴演奏专业教学为例,论证了如何在钢琴演奏教学课中贯穿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并联结其他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宽视野、更深度的复合型、立体式钢琴演奏教学。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音乐教育学;专才与通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已成为各国、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象最初出现在经济学界和国际金融界,它显示出一种全球范围内资本与商业的流通,并使所有国家都进入了一个超越国界的市场运作机制。而这些运作都影响到当今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全球化。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开始了相互渗透、交叉和影响,“网状型社会”已开始形成。“信息传输不再是枢纽社会时单向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而是变的更加立体和多维。”②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学科的变动,都会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学科构建体系不再自成一体,而是多元信息的交叉阴影。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涉及教学原理、教育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行为实施、行为评估等多方面内容,旨在教会学习者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达到增知广闻、陶冶情操、提升素养、提高表演水平等各种目的。自从形成音乐教育此项学科,这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的基本涵盖面。
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即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才来说,仅仅掌握音乐专业的知识,精通音乐表演、音乐理论远远不够,这样的音乐教师培养出来的是音乐声乐、器乐方面的“匠人”,知识面过于狭窄,远不能应付当今的时代需求、学生需要。音乐教育者“为讲音乐而讲音乐”,教出来的学生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不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的水平。怎样才能讲得正确、讲得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当前的音乐教育呼唤复合型人才。
一、何为“复合型人才”?
顾名思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各方面都具有能力,同时又有本专业精通水平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③“中国音乐科学研究的时间和历程证明,科学研究需要‘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百科全书式的研究才能孕育出复合型的人才。”④在音乐教育专业看来,就是在具备音乐教育专业水平基础上,同时对以音乐为中心辐射的其他学科,包括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科的经济、政治、管理,乃至自然学科的物理、化学、机械、医药等学科都有正确的了解和必要的掌握,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能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才能讲得通,讲得透,教学效果才好。通俗来说,“要既是“专才”,又是“通才”。”④这也正是目前素质教育呼唤的人才。也就是从“音乐”扩展到“音乐学”,并继续开发其他可能包含进来的学科。
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师资现状:
纵观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师资情况,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涉及面不够广阔、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授内容局限、不能扩展开去的情况,具体表现在:
专业技能不均衡,重教轻学: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只擅长自己的主项,而其它技能较为欠缺,“如:声乐强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极差,钢琴强的几乎唱不了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更谈不上具备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中经常需要的舞蹈编排以及合唱指挥等全面的综合能力了。”⑤
理论知识素养不足:表演专业的音乐教师精通于表演技能的研究与教学,而对于某种表演机能的缘由、使用策略和表演效果却说不上来,限制了思维的开阔,存在着知识的“断层”现象。
三、为什么要进行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来一系列多元智能理论,这套理论一经提出,即在美国教育界掀起一场改革的浪潮。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并非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样,主要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他提出,人的智能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分类智能。⑥正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多的智能化思维,教育专业更应该发挥人脑思维的“联觉”作用,由此及彼,把思维扩散开去,不局限于音乐一门学科之内,而编织出条理清晰、来龙去脉一目了然、透彻阐释音乐这一学科的知识网络。
从音乐教育的感知、学习和行为的心理学角度看,交叉文化性或者多元文化性(Kulturalitat)的心理学基础首先涉及接收方式。我们掌握的有关感知方面的现代知识,受到构成主义的影响。我们所感知的东西,不是触及感官的各种印象的简单摹本,我们宁肯说,任何一种感知都是一种构成行为(Konstruktionsakt)。⑦
从普通高等教育看,我国现行的本专科分为十二个大科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这些科目绝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息息相关,具有“互渗性和互阐性”。⑧
以钢琴教学为例,看似专业性很强的钢琴表演,用复合型思维来观察,就会形成一套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
当前钢琴专业课学生,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奏技能、乐曲表现、提高欣赏性等方面,还未跳出音乐本体的圈子,而“复合型”音乐教师则应该把视野从某
钢琴作品扩散开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发散型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知识储备,做到“讲的都不是钢琴,但又全是钢琴”的境界。
四、如何在钢琴表演教学人才的培养中贯穿“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维?
1、在教学目的设置上,贯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局限于培养出色的钢琴演奏人才,更要让此类人才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以上提及的十二大类科目知识;
2、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除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授课方式之外,增加集体课,以教师讲授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本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架构,做好教师开展发散性思维和引导学生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设计方案;
3、在教学评估实施上,不能简单地以演奏技能定义学习成绩,演奏技能只是学生音乐能力的一个肢体表象,真正的考核点还是在学生的脑力工作成绩上。
五、以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等钢琴音乐史上几个里程碑式人物的作品教学为例,按照以培养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为目标导向,设计教学要点如下:
钢琴演奏教学之中要将工学、机械学等自然学科融会进来,作为演奏技能的辅助工具知识。
钢琴乐器自1709年诞生于意大利以来,至今存世四百年之久,其形制、构造、工艺、发声效能多次演变,为了满足人们对优美音色、表现乐曲的追求,钢琴制造业与钢琴艺术一起,共同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现代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钢琴乐器的音色特点不同,作曲家们为这件乐器创作的乐曲,实际上也隐含着钢琴制造业的历史。因此,我们在演绎、欣赏钢琴乐曲的同时,要具备必要的工业、制造业、机械学知识,了解乐器制造流程、工学原理、发音技能,对乐器制造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每一首作品特点和演奏效果,演绎某一时期作曲家的原版作品时,才可正确地、恰如其分的用现代钢琴表达该作品的历史真面貌。
以巴赫作品和李斯特作品相比较,巴赫时期的钢琴很远未形成现代钢琴的功能,保留了楔槌键琴、拨弦古钢琴的痕迹,音色轻柔,缺乏音量大小的变化,持续音短,无法演奏辉煌宏大、色彩细腻的效果,在弹奏巴赫钢琴作品时,触键方式应为轻柔平缓,注重各声部旋律均衡、和谐和体现,避免过重、过于丰满,强弱变化不要太明显和剧烈,慎用踏板,在宁和、均匀和含蓄节制的前提下细微演绎出作品中蕴含的当时社会风貌、人性思想和哲理内容;而到了李斯特时期(1811-1886),钢琴制造已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更趋于现代钢琴,拥有了脚踏板,发音洪亮辉煌,具有了演奏会的效果,在演奏李斯特作品时,就要充分发挥钢琴的潜能,力度、速度、和声饱满度都要大为提高,充分体现出一架钢琴等于一支管弦乐队的“乐器之王”的特性。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融入钢琴乐器制造业的发展史,就可以迅速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在弹奏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时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更利于加深记忆,并且启发学生触类旁通的思维,在弹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时,就会触发主动去查阅该作曲家的生活年代的动机,自觉进行作品分析,开展自我教学,从而琢磨更多的演奏技巧,而不只限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局限内容;同时,对钢琴制造史的了解,触发了学生更了解乐器构造的兴趣,避免出现“弹钢琴的不会修钢琴”的尴尬局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或更深入的乐器调律、维修知识,更有益于日后的练习、表演、演奏。
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要懂得数学、理学的知识,改变目前“学音乐的数学考不及格”的情况。
西方音乐产生之初,是由毕达哥拉斯等古希腊数学家通过定弦的方式确立音高比例,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为目前流传至今的调性调式体系,其音高关系、节奏时长、和声构成、曲式分析说到底其实是数理和逻辑知识的本质。为什么某一条旋律、某一个和声或一个乐段、一个乐章优美动听、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它蕴含了深刻、严谨的数理逻辑思维,完美地符合了数理定律,是数学思想在起作用,是理性思维用感性形象表现了出来。所以,音乐表面看是人文知识,我们通常把它划至表演类、艺术类、文科,实际上,如果要想表演的好,它更应该属于理科。在进行钢琴演奏教学时,不仅要对演奏的技能进行教学,更重要的要对乐谱、弹奏方式、和声效果、踏板运用进行数理分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人才要掌握数学、物理学知识,对学生讲授和声知识时,分析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及如何在表演中细微体现;讲解曲式时,阐明各曲式结构内在的数学架构,各乐段在整个曲式中的比例关系,简单说来,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利用和声学知识、曲式知识更容易完成背谱,对于表演人才来说,更有利于台上演奏,将来上台演奏时即使出现紧张怯场忘音错音,还能利用头脑中数学、和声学等理性知识现场补救,将演出事故降至最低。
意大利钢琴家费乔·布索尼有一句恰如其分的比喻:“踏板是给美丽的景色镀上的一层月光”,说明钢琴踏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那么,如何使用踏板,就需要对踏板的物理发声原理进行研究。以延音踏板为例,它是通过止音器的抬起和放下产生泛音共鸣从而营造不同色彩。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如在音响良好的高级音乐厅里、暴露在室外、小型室内沙龙里,传播速度不相同,只有了解了声学传播原理,才能适应高级演奏人才的需要,对踏板使用方式进行微调,在不同的场合演奏出尽趋完美的音乐。而且,“踏板作为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⑨而对于程度较低的演奏人员,对于谱面上作曲家的标记,各个版本不尽相同,怎样选择最正确的踏板使用方式呢?一个踏板应该抓住那些和声呢?怎样使演奏更完美呢?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在遵照作曲家标记的同时,自己运用用声学知识,研究踏板法,运用得法,就能够将声音的美发挥到极致,采用颤音踏板、抖动踏板等方式制造声音的藕断丝连、融合共生,产生诸如“一个和声从另一个和声里生长出来”、“和声的连绵不断”、“流动的和声”等非常美丽的效果。
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要将音乐与人文科学其他知识门类联系起来。
西方音乐肇始于中世纪时格里高利圣咏,是从教会音乐中生发、演变而来,这使得钢琴音乐与生俱来带有宗教哲学色彩,可以说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产物。同时,尤其在德奥浪漫派钢琴音乐中,音乐与文学的结合非常紧密,许多大文学家如歌德、但丁、雨果的文学作品被贝多芬、李斯特、舒曼等作曲家用音乐演绎出来,文学与音乐进行了深刻的互渗与互阐。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讲授中贯穿西方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知识,才能更正确的解读作品,演奏时不至于出现纰漏甚至完全曲解歪曲。以李斯特的《浮士德圆舞曲》为例,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一部文学巨作中中心人物,该长诗取材于德奥地区民间传说:浮士德用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与魔鬼订立盟约,经历了一系列事件,最终依靠上帝的救赎获得解脱。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富含哲理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浮士德、魔鬼梅菲斯托、海伦等,在浪漫主义时期成为很多文学家、音乐家的钟爱,为其谱写了各种题材、体裁的作品。这种题材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追求与冲突、自我与现实、善与恶、人生价值之所在等哲学问题的探索与理解,蕴含了当时历史时期资产阶级的困惑与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蕴意。李斯特用音乐来表现莱瑙《浮士德》这部长诗中某一个段落(《乡村酒店之舞》),其实也体现了作曲家自己对于人生的追问和理解,包含了哲学思想在这部钢琴作品中。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哲学、文学知识,仅从演奏技巧角度去教学,是远不够的,不能发掘出作品真正的内涵,没有读过《浮士德》,不了解中欧地区德奥哲学界的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就无法通过钢琴传达音乐欣赏之外的内容,也就是没有演绎出音乐“想说的话”。
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能够把社会学知识融入音乐教育实践中,使学生更具有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
音乐是存在于社会中的音乐,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音乐的功能性、音乐的社会结构性、含义构成三个方面。音乐活动的成因、主旨、目的、作用、效果、音乐家的行为和地位等,都与社会密不可分。甚至目前在学术界已产生了“音乐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萌芽和研究。音乐教师在教授钢琴时,也应该考虑到社会与音乐之间的互渗性和互阐性,把钢琴作品和演奏要点讲深、讲透。
音乐与社会学的关系主要在美学欣赏上和史学补充上有所体现:不同钢琴作品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其审美标准皆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关。在演奏贝多芬早期的作品时,要把握当时的历史时期是启蒙运动阶段,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准备向封建政权夺权的舆论大准备,社会思潮崇尚理性、节制,推崇人性自由、平等、博爱,因此作品演奏要演绎出均匀、颗粒流畅优美、情绪平和不动荡的内质,喜悦和哀伤都是掩盖在音乐的温文尔雅流动表面下,是以含蓄的气质透漏出来。而在演奏贝多芬晚期作品时,就要了解贝多芬晚期当时的社会情景:19世纪之初,德国局势动荡,拿破仑称帝后给了贝多芬及极大的打击,是他的心情重又陷入悲愤中,呼唤自由与和平的声音在贝多芬的胸中激荡,同时德奥地区的资产经济在繁荣迅猛发展,1807年德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民商法典,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新兴中坚力量,这些社会情况都反映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所以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以热情奏鸣曲为例,不再以古典主义优雅、理性、节制为美学音乐追求,慢慢开始向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向转移,开始有了下一个时代浪漫派作品的特征。
复合型音乐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把握人体生理结构、医疗保健知识,为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保驾护航。
器乐表演使用一定的乐器,声乐表演时用的是特殊的乐器——人的发声系统,目前我们钢琴教学中很少涉及演奏时的身体机能、肢体运动原理,很多老师只专注于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动作,而没有把钢琴演奏看作整体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来看待,容易产生运力不正确、疲劳酸痛的等问题,弹钢琴变成了“苦差使”,不得法的学生练完琴通常觉得肌肉紧张酸痛,严重的还会引起颈椎病、腱鞘炎等疾病缠身,明显与弹琴的本旨背道而驰。教师在指导学生练琴时,不能一味强调刻苦练习,而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符合人体机能的方式练琴。著名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就是因为右手机能损伤而不得不中止他红极一时的演奏生涯。所以,当学生练琴练到筋疲力尽、疼痛不已的时候,钢琴教师要做的是要他立刻中止练习,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疼痛,从病理学的角度找到受损的原因加以解决,才能克服障碍,保持学生的演奏生涯不会过早结束。目前学术界对于钢琴演奏的生理机能、病理学已有了不少研究,关于机能损伤、腱鞘炎的预防与治疗等课题都有较深入系统的知识成果,作为一个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人才,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涉猎,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不会因错误的练习方法毁掉一个颇具天赋的钢琴演奏人才。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对钢琴演奏的机能训练上升到中国式哲学的高度,对我们进行教学很有帮助:世上万物皆由自然而生,应循自然之道,得天地哲学为内核,以不同的物化形式而展现于眼前。钢琴这件乐器从自然而来,人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之首,天地灵气所钟,演奏钢琴理应顺和天时地利,吸纳天地之灵气于其中,运作阴阳相生相克之道,应求人体动作之顺势,最终以和谐完美的形态出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音乐教育专业不能再墨守成规,照搬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不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不出优秀的、能对音乐事业有贡献的教育人才。时代在变,变得更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百科全书”式的复合型人才更有用武之地,以音乐为核心连接起所有学科,一通全通,将所有知识综合起来,才能使音乐教育事业更有效、更科学。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乔建中.[M]《音乐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管建华.[M]《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3]赵晓生.[M]《通向音乐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出版.
[4]赵晓生.[M]《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5]管建华.[M]《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德]君特·克莱南 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克里斯蒂安·卡登等,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
[7][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M]《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
[8][美]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M]《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9]王耀华,郑锦扬:[M]《高师音乐教育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注释:
①管建华:[M]《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②李光斗:[J]《品牌传播新环境:从枢纽社会到网状社会《品牌》2012年第11期.
③于洋:[J]《如何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大众文艺.
④彭岚兰:[J]《“音乐有时在乐外”——从赵晓生现象看当代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⑤韩绮丽:[J]《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综合能力培养》才智.
⑥林明娟:[J]《构筑孩子的多元智慧》 《才智》2009年3月20日.
⑦{德}君特·克莱南.[J]《论交叉文化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⑧黄汉华.[J]《音乐符号和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26日.
⑨[美]约瑟夫·班诺维茨《钢琴踏板法指导》,1992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闻静(1981—),性别:女,所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历:研究生在读,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