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倒马关《明代杨业父子忠节庙碑记》
2015-04-29吕兴娟
吕兴娟
【关键词】倒马关;明代;杨业父子忠节庙碑;碑刻
【摘 要】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修杨业父子忠节庙记》碑现立于唐县倒马关上城的上关岭城堡内,碑文记述了建庙、立碑祭祀宋代抗辽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的缘由,从中可知,明朝官方出于激励将士效忠朝廷、保卫边关的目的而对杨氏父子进行了大力宣扬,并进一步促使杨家将的故事广泛传播。本文对碑文及相关内容进行了解析。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村,自古就是北方草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是明长城的重要隘口,列为“内三关”之一。清光绪《唐县志·舆地上》载:“滱水(唐河)东出倒马关,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得名。汉置关于此。《水经注》:滱水东经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倒马关有二城,上城明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复筑下城,屯驻官军,屹为重镇。” [1]史载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曾在此地驻兵抗辽,因此当地留有多处与杨家将有关的遗迹。位于倒马关上城上关岭城堡内的明代杨业父子忠节庙碑,记述了大明守将为杨家将立庙祭祀,以激励驻边将士抵御外侮、效忠朝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世人们对杨家将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该碑立于杨业父子忠节庙前。据碑文,原庙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后世沿革不详,当地百姓于十多年前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碑为汉白玉石质,通高1.6米,宽0.7米,厚0.2米,蟠龙碑首,首题4个阴刻篆书大字“重修庙记”。碑阳文字较清晰,题为《大明新建宋将杨公业、杨公延昭父子忠节庙碑记》,阴刻楷体竖书,共18行,满行29字,全文466字(图一);碑阴文字已漫漶不清,仅可见额题阴刻篆书“重修庙记”。
碑阳录文如下:
大明新建宋将杨公业、杨公延昭父子忠节庙碑记
忠节有庙,所□祀宋赠太尉代州刺史杨业、高阳关副都部署加团练使杨」延昭父子者也。祠之者谁?御马监太监赵公升、杨公金,守备阎公崇,因所治」地而建庙焉。忠臣义士照耀史册者,岂必杨氏父子?而关之得名倒马,实自」延昭败契丹始,是乌得弗祀杨公?祀之,又天理之在人心,随所感而见也。宋」家三百年基业,实天启之有。如业本北汉旧臣,而竭忠宣力,卒破辽人,副潘」美拔四州,其后功足尚也。真宗时契丹猖獗,延昭当之而有余。杨氏一家,两」朝赖之。而况于当时世德之臣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者哉。嗟乎!□」□□□□□□□□朝廷有道,四境宁谧,杨氏父子皆足以应时变。及其后」世,罔德□□□□□□□□□□□□矣。当是时也,武夫健将不少于天下,」兵革财用不□于曩时,忠义之气不损于人心,而独无杨氏父子出于其间」者,何哉?愚于是重有所感。而杨氏父子所遭之不偶然,岂不益可尚邪?杨公」奉」命有兵戎之寄,凡所以思患预防,率励士心者,无所不尽。祀杨氏父子,使人入」其境而思追踪其美,是有益于边方也甚大。昔《表忠视碑》,苏子瞻为之,杨氏」之忠节与钱氏同在一时,何其盛哉?!顾予菲薄,不足以彰厥美,姑为之记岁」月。庙成于正德十四年五月十五日,碑立于正德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翰林院编修刘泉记。书写叶浩。
由碑文可知,该庙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为“大明新建宋将杨公业、杨公延昭父子忠节庙”,“所□祀宋赠太尉代州刺史杨业、高阳关副都部署加团练使杨延昭父子者也”。碑立于正德十五年(1520),碑文记述了宋代杨业、杨延昭父子抗击辽兵的英雄事迹及明代立碑的缘由。建庙者“御马监太监赵公升、杨公金,守备阎公崇”。碑文作者为“翰林院编修刘泉”, 书写者“叶浩”。
杨业(928—986),据《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太原人,弱冠即事北汉刘崇,官至建雄军节度使。降宋后,“帝(太宗)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防契丹。后“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986),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外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同年与契丹战,因群帅败约,援兵不前,遂为契丹所擒,“乃不食,三日死”,“帝闻之痛惜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杨延昭(958—1014),杨业长子,“本名延朗,后改焉。……以功拜莫州刺史……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真宗)嗟悼之”[2]。
建庙者赵升、杨金、阎崇,史均无载。按碑文,赵、杨为御马监太监。御马监,明代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之一,掌管腾骧四卫营马匹及象房等事,虽说最初只是个养马的机构,但是因为负责扈从皇帝出征并执掌兵符,同时提督西厂,成为内廷最有权势的部门之一。《明史·职官三》载:“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御马监,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3]据此,赵、杨二人为宦官,官至四品。阎崇为守备,“无品级,无定员。……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4],应为当地守关将领,“因所治地而建庙焉”。
碑文称,“杨公奉命有兵戎之寄,凡所以思患预防,率励士心者,无所不尽。祀杨氏父子,使人入其境而思追踪其美,是有益于边方也甚大”,立碑目的是激励明朝将士要效仿杨氏父子,效忠大明朝廷,保卫边防。
碑文用三段内容对杨氏父子进行了褒扬:其一,“业本北汉旧臣,而竭忠宣力,卒破辽人,副潘美拔四州,其后功足尚也。真宗时契丹猖獗,延昭当之而有余。杨氏一家,两朝赖之”,并誉之为“世德之臣”。“世德之臣”典出苏轼《三槐堂铭》:“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检天下之福。”
其二,“及其后世,……当是时也,武夫健将不少于天下,兵革财用不□于曩时,忠义之气不损于人心,而独无杨氏父子出于其间者,何哉?愚于是重有所感。”此处之“后世”,应是指北宋之亡,认为当时没有“杨氏父子出于其间”而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其三,将杨氏之忠节与苏轼所颂扬的钱
碑文作者刘泉及书写者叶浩史书无载。查《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05,有“正德八年翰林院编修刘泉乞养病,许之”[6]的记载。正德八年为1513年,仅比建庙之时早6年,故此刘泉或即为碑文作者。
倒马关是自蔚州一带进入定州和华北平原的主要关隘之一, 自五代至北宋景德元年(1004)的百年间,契丹一直经此侵扰中原。为抵御辽兵入侵,北宋时加强了倒马关一带的驻军防守,杨延昭即曾驻守此地。清光绪《曲阳县志》记载:“雍熙元年(984)置军城寨(在今倒马关南),隶曲阳县,九年析曲阳、唐县入户隶寨,杨延昭于此筑城屯军。”[7]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可为杨六郎据守倒马关的佐证。
杨业父子在倒马关一带率兵抗辽,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传说。北宋灭亡后,饱受契丹之害的遗民们怀念血战保国的英雄将领,因而杨家将的故事被广为传诵,并在流传过程中添加了许多传奇色彩。到了元代,借助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昊天塔孟良盗骨》等杂剧,杨家将的故事流传更加广泛。
明王朝建立后,元蒙残余势力被驱赶至大漠以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曾先后臣属于明王朝,但这种关系时断时续,不断出现对立冲突。为加大京师的防御纵深,明王朝分别以雁门、宁武、偏关等“外三关”和居庸、紫荆、倒马等“内三关”,构筑了两道长城防线,以抗击蒙古族、女真族的入侵。作为防御蒙古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之一,倒马关一直驻有重兵,出于激励士卒斗志,教育将士效忠朝廷的需要,为曾经抗击契丹、深受倒马关一带百姓爱戴的杨业父子建庙立碑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杨业父子庙外,倒马关一带还有多处与杨业父子有关的纪念遗迹,如:位于上关岭东梁上的明正德十五年“杨六郎拒守之处”碑。碑为汉白玉石质,高1.5米,宽0.65米,厚0.16米,阴刻楷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9字,上款“正德十五年岁次庚辰春三月吉旦”,下款“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沈俊书”(图二)。另外,涞源县(清时称广昌县)马跑泉村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马跑泉碑”,碑阴有署都指挥佥事参将吊杨业父子的《赋吊古歌》;插箭岭原有明代所建杨六郎祠[8],现存有万历时蓟门右营游击将军谒拜杨六郎祠碑(图三)。
为了激励将士保卫边防,尽忠报国,明朝官方积极宣扬杨业、杨延昭父子的事迹,到明代中期,文人根据政治、军事的需要,又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50回的《杨家将演义》和58节的《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使得杨家将故事更加家喻户晓,并流传至今。
————————
[1]清光绪《唐县志·舆地》卷1。
[2][5]元·脱脱等撰:《宋史·列传第31·杨业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3—9308页。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志第50·职官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8—1819页
[4] 同[3],《明史·志第52·职官五》,第1866页。
[6]《明实录》。
[7]清光绪《曲阳县志》。
[8]清光绪《广昌县志》。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