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涿鹿鼓楼调查报告

2015-04-29王雁华

文物春秋 2015年2期
关键词:鼓楼调查报告

【关键词】河北涿鹿;鼓楼;古代建筑;调查报告

【摘 要】涿鹿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明崇祯年间重建,由墩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1993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涿鹿鼓楼进行了调查和测绘,以期为今后制定保护修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涿鹿鼓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形制,分析了其保护的价值及意义。

涿鹿鼓楼又称文昌阁,位于涿鹿县城中心四街交汇处,北纬40°22′33.9″,东经115°12′51.8″,海拔高度531米,占地面积约215平方米,通高18.45米,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高台楼阁式建筑之一(图一)。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涿鹿鼓楼进行了调查和测绘,以期为今后制定保护修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一、历史沿革

涿鹿鼓楼,原名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因早期楼台之上置钟、鼓而得名。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建,并改为文昌阁,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据康熙八年(1669)《保安州志》载:“钟鼓楼,在州城中街。明万历十年知州刘必绍、守备许国忠建,后改为文昌阁。”[1]清道光乙未年(1835)《保安州志》载:“崇祯十六年春正月二日,鼓楼火,是年秋初,知州李树声重建,塑文昌像于上,为文昌阁。”[2]由此可知,明崇祯十六年(1643)鼓楼失火,同年秋进行重建,并改称文昌阁。

现保存在鼓楼上的两块《重修文昌阁记》碑详细记录了康熙年间的两次重修过程。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碑载:“明崇祯十六年火,太守京山李公申,陈灿复。不四十年,而营缮者再。……以是年季春经始,而以徂秋竣事相与。”[3]另一次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康熙庚子季夏之八日,地大震,城中屋宇摧圮者十之二三,而文昌阁□坏,时有过而怃德者,无如新被灾,……而人文攸闷不可以不修,于是申书示□,相率轮□钱,以襄盛事。经始于五月初二日,阅四月而落成焉。”[4]

1999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涿鹿鼓楼的彩绘进行了修复。在这之前曾有民间集资所做的修缮,如局部改用水泥砂浆地面,以铁质喷水嘴换掉损坏的石质喷水嘴等,但具体时间不详。

二、建筑形制

涿鹿鼓楼由墩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

(一)墩台

墩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4.65米,高9.8米(含宇墙)。墩台基部为2层条石基础,露明高0.9~1.2米;中部城砖包砌,城砖规格为46×21×9厘米,摆砌方式为一顺一丁,白灰勾缝,墙体收分约3%;上部设宇墙,高1.19米,墙厚0.37米,采用十字花墙作法,砖规格为24×12×5厘米。墙身与宇墙间以3层拔檐砖分隔,高0.36米。

墩台内设十字拱劵门洞,劵洞中心汇于穹窿顶,顶内绘《八卦图》,顶高6.08米。四面券洞为四伏四券,南劵宽3.67 米,进深5.5米;北劵宽3.73 米,进深5.46米;东劵宽3.69 米,进深5.45米;西劵宽3.69 米,进深5.45米。各劵洞劵脚高2.65米,券高1.36 米。各面券洞外的门楣上方皆镶嵌石匾,南曰“文明”,北曰“拱斗”,东曰“捧日”,西曰“步蟾”,各匾外围砖制边框。

墩台台基东面偏北部设小券门和条石踏道以上下。小券门位于东券洞北侧,券式为两伏两券,门口宽0.95米,进深0.5米,劵脚高1.72米,劵高0.48米。小券门置石下槛和两层条石台阶。门内向西设踏道,踏道宽0.95~1.1米,进深8.9米,阶梯26级,抬步高0.28~0.37米,踏步宽0.3~0.42米。踏道拱券分为两段,呈跌落状,上部为水平拱券顶,下部为斜坡拱券顶,券式均为一伏一券。

墩台顶部为早期民间修缮时所做的水泥砂浆地面,由楼阁台明向四周做泛水。四面各设两个出水口。

(二)楼阁

楼阁位于墩台正中,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出廊,通面阔8米,通进深5.11米,为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一层檐高3.1 米,二层檐高6.25米,通高9.85米,一层明间南出抱厦。

1.一层

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出廊(图二)。台明东西长11.13米,南北宽8.2米,高0.05米,砖砌,现为后人修缮时的水泥抹面,建筑面积91.26平方米。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槅扇门,心屉为套方锦,槅扇门上方走马板南面书“文昌阁”3字(图三),北面绘“三英战吕布”人物故事画(图四)。后檐明间施木板门,其余用墙体围护。室内方砖铺地,规格为24×24×5厘米。后檐墙两侧壁各嵌一块石碑,分别记述了清初两次修缮的情况。两石碑均为正方形,上边距室内地面1.24米。东侧石碑边长0.83米,厚0.08米,为康熙十八年(1679)杨养正撰写的《重修文昌阁记》;西侧石碑边长0.89米,厚0.08米,为康熙六十年(1721)朱鹭撰写的《重修文昌阁记》。一层东南角设楼梯,经10级木梯通往二层(图五)。

梁架为四檩前后廊式结构,前、后檐柱与金柱由抱头梁相连接,形成单步廊,前、后金柱承托承重梁,梁下施随梁,随梁再用两根里围金柱支撑(图六)。二柱间上部施壁板,其上南面绘南极仙翁和八仙人物图(图七),北面绘“哪吒闹海”。承重梁上搭置楞木以铺钉木楼板。檩部、檐部构件为檩枋两件。檐部施飞椽,檐椽径8厘米,飞椽为63×63厘米。椽子数量:前檐正身22根(抱厦除外),翼角14根;后檐正身32根,翼角14根;山面正身21根,翼角14根。檐下不施斗拱。

梁架、檩枋等木构件均绘杂式彩画,内容较随意,无规矩性。室内明间东、西两缝承重梁分别绘“元直走马荐诸葛”(图八)、“刘玄德三顾草庐”(图九)包袱心,双筒软烟云,山水、花卉找头,两端为锦纹。随梁枋心被包袱心故事画所覆盖,喜相逢形式旋花找头。室外前檐檩枋包袱心内绘“二十四孝”故事画,可辨别的有:闻雷泣墓、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鹿乳奉亲、芦衣顺母、涤亲溺器等。明间后檐檐檩、檐枋为二龙戏珠枋心,黑叶子花找头,硬卡子,两端为回文箍头,并附连珠带;次间后檐檐檩、檐枋为山水枋心,金龙找头,二端为万字箍头,并附连珠带;山面廊间后檐檐檩、檐枋为金凤枋心,无找头。山面各间檐檩、檐枋彩画与后檐各间彩画一致。柁头上书“寿”字,两侧画蝙蝠图案。

屋面为2号筒板瓦屋面,戗脊用皮条脊施戗兽。屋檐升起不大,施仔角梁和老角梁,上层仔角梁置套兽,下层老角梁系风铎。瓦垄正面59垄,山面46垄。

2.抱厦

一层明间南出抱厦,不作装修,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建筑形制为一殿一卷悬山式建筑,由南面的大屋脊悬山屋面和北面卷棚悬山屋面组合而成。前排两根前檐柱立于墩台宇墙位置,并直通大屋脊悬山屋面脊部,支顶单脊檩。后檐柱则利用了鼓楼一层明间的两根檐柱。梁的两端作透榫,与前、后檐柱相拉结。梁上置瓜柱承托天沟檩、双脊檩。檩部构件为檩枋两件。梁架、檩枋均绘杂式彩画,梁为行龙枋心,檩枋绘“西游记”和“二十四孝”故事画,可辨识的有:埋儿奉母、戏彩娱亲、扼虎救父等。

大屋脊悬山屋面下施五攒重昂五踩斗拱,其彩画类型为黄线斗拱。中间为三攒平身科斗拱(图一○)。两侧二攒斗拱虽处于转角部位,但未采用角科斗拱的做法,具有其自身特点。如斗拱无坐斗,柱头刻十字通口,将斗拱的正心瓜拱、头昂、正心万拱、二昂、正心枋、撑头木等构件置于口子内,并无45°斜拱和昂(图一一)。各斗拱间的空当处施4块拱垫板,以分隔室内外空间,其中中间两块拱垫板为卷草纹镂空木雕,玲珑剔透,图案精美,两边两块上绘莲花图案(图一二)。走马板位于平板枋下的上、中槛之间,由两根短间框分作三档。中间部分书“古涿鹿郡”4字,两侧南面绘升龙,北面绘降龙。其下置抱框、门框,两门框之间下置菱形木栏杆,门框与抱框之间安装余塞板。

屋面为2号筒板瓦屋面。南面的大屋脊悬山,俗称“小南天门”,正脊两端置正吻,垂脊施垂兽。瓦垄分布:正面18垄。

3.二层

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廊(图一三),建筑面积59.4平方米。廊柱间上置雀替,下置木栏杆,灯笼锦心屉。装修为金里安装,四面均置装修,施六抹槅扇门,心屉为套方锦,槅扇门上方走马板绘山水画。室内地面为2.45厘米厚的木楼板。

殿内彻上露明造,未用天花。梁架为七檩前后廊式结构,檐柱下脚落在一层抱头梁的梁背上,前、后檐柱与金柱由抱头梁相连接,形成单步廊,前、后金柱承托五架梁,五架梁上置瓜柱承托三架梁,瓜柱两侧施梯形角背,三架梁上脊瓜柱用异形雕刻角背,脊瓜柱支顶檩部构件。檩部、檐部构件为檩枋两件。檩上为圆椽,为斜搭掌钉法,圆椽之上为望板、苫背、筒板瓦。檐部施飞椽,檐椽径8厘米,飞椽为6.3×6.3厘米。椽子数量:前后檐正身33根,翼角10根;山面正身15根,翼角10根。檐下不施斗拱。

梁架、檩枋、脊檩、脊枋、脊瓜柱等木构件均施彩绘。山面山花、象眼壁内亦绘有彩画。东山墙绘“读书图”“耕种图”及松、竹图案,西山墙绘“访友图”“下棋图”及梅、兰图案。明间前后檐檐檩、檐枋为山水枋心,行龙找头,两端为箍头;次间前后檐檐檩、檐枋为二龙戏珠枋心,找头部分为卷草,两条箍头之间的盒子内绘花卉。山面各间檐檩、檐枋彩画与前后檐各间彩画一致。柁头上书“寿”字,两侧画蝙蝠图案。

屋面为2号筒板瓦屋面,正脊为三砖五瓦作法,两端置正吻,垂脊、戗脊均为皮条脊,垂脊、戗脊施垂兽和戗兽。屋檐升起不大,施仔角梁和老角梁,上层仔角梁置套兽,下层老角梁系风铎。瓦垄分布:正面55垄,山面32垄。

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及早期不科学的人为改造等原因,涿鹿鼓楼已不复旧日风采,多处残破。

1.墩台

条石基础表面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劵洞地面为人为改造的石板地面。外侧和劵洞内部墙体均有多条纵向裂缝,长50~200厘米,缝宽1~2厘米。墙面约30%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墙砖风化酥碱约50%。墩台上部地面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原石质吐水嘴缺失,均改用铁质吐水嘴。

2.楼阁

(1)一层廊心地面50.38平方米、二层廊心地面19.62平方米为早期改造的水泥抹面。

(2)墙体和装修保存基本完好。

(3)一层、二层木构架保存基本完好。抱厦两根前檐柱柱身纵向干裂缝,缝宽0.3~1厘米;地仗油饰空鼓、脱落约90%。抱厦两根横梁外侧横向干裂缝,缝宽0.3~1厘米;地仗油饰褪色、起皮、脱落约55%。抱厦瓜柱、角背、博缝地仗油饰褪色、起皮、脱落约60%。

处于抱厦转角位置的二攒斗拱正心瓜拱、正心万拱、正心枋、槽升子、里外拽瓜拱、里外拽万拱、拽枋、三才升等外侧构件残损。斗拱地仗油饰起皮、脱落60%。

(4)一层、二层屋面的走兽均用水泥抹制;捉节灰失效约90%,多为早期水泥勾抹。抱厦南面大屋脊悬山屋面檐头附件勾头滴水残损缺失约10%。北面卷棚悬山屋面为早期民间改造的条砖铺墁屋顶,天沟以及抱厦与一层前檐屋面相接处渗漏严重。抱厦望板糟朽、开裂约20%,椽望地仗油饰褪色、起皮、脱落约50%。

(5)一层、二层彩画保存基本完好。抱厦天沟檩、双脊檩、后檐檩以及各随檩枋彩画褪色、起皮、脱落约30%,其他基本完好。抱厦2根横梁彩画褪色、起皮、脱落约65%。

四、保护的价值及意义

涿鹿鼓楼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维修,建筑本身体现了明、清两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历史悠久,是明清时期保安州城的重要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其在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及彩绘方面颇为精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历史价值

涿鹿县历史悠久,西汉时为下落县治。西晋时改置广宁郡(治下洛),下落县改称下洛县。北魏为广宁郡、广宁县治。唐五代时改置新州,治永兴县。辽属西京道奉圣州,金升为德兴府。元复名奉圣州,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州地震,改称保安州。明洪武二年(1369)保安州废,永乐十三年(1415)重置,属北直隶管辖。清仍为保安州,属宣化府。民国二年(1913),改保安州为保安县,民国五年(1916)改为涿鹿县。

涿鹿城,即古保安州城。西汉时就在今涿鹿县城的西侧开始修筑土城,北魏重修,唐、辽续修,元代又砌砖加固。明永乐十三年(1415),因战争破坏,城池破旧,礼部尚书赵羾督建,指挥王礼负责补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贺溱、守备周应岐在原城东侧重修并包砖。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原由主城、南关城和东关城组成,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除鼓楼和主城东门外,其余城墙、城楼均被拆除。

涿鹿鼓楼记录着保安州的历史风云变幻,明末又塑文昌像于上,改为文昌阁,因此,其在研究明清时期保安州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鼓楼内镶嵌的两块重修石碑(图一四),保存完整,内容详实,字体工整,笔力遒劲,不仅记载了清初两次修葺的过程,还可证实、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

2.艺术价值

鼓楼采用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具有典型北方大木构建筑特点;墩台内设十字拱劵门洞,劵洞中心汇于穹窿顶,这一形式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檩、枋、梁、斗拱、走马板等木构件上均有精美的彩画,尤其在楼阁一层和抱厦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彩画手法具有显著的地方特点,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如既有和玺彩绘的皮条线和盒子,又有旋子彩绘的旋花,同时还包含了苏式彩绘的包袱心和卡子,体现了当地的特色习俗和审美。

3.科学价值

涿鹿鼓楼是张家口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高台楼阁式建筑之一,建筑体量高大,建筑布局设计合理,用材规整讲究,做工细致,整体保存完整,为研究古代高台楼阁式建筑的结构和形制,以及中国古代砖结构建筑力学提供了重要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社会价值

文昌阁是我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涿鹿鼓楼其上塑文昌像,反映了古涿鹿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风气,有效保护其文物和相关环境,并合理利用其优势,对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 语

涿鹿鼓楼自创建后,历经了明清两代重修,具有清代北方大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楼阁一层南出抱厦丰富了建筑空间与外部造型;抱厦柱头科与檐柱的相交结构新颖别致、独具匠心,采用柱头科代替角科的做法,使之与其悬山顶更显和谐;镂空木雕的拱眼壁与亭式的抱厦风格相统一,可以说是该建筑中的点睛之笔,从而形成了涿鹿鼓楼的独特风格,不仅具有建筑学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作为古保安州城重要的历史建筑遗存,涿鹿鼓楼已成为涿鹿县的标志性建筑,丰富着张家口地方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这次调查发现,因年久失修、人为改造等原因,目前鼓楼的墩台、楼阁瓦顶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亟待进行必要的维修、保护,使其尽量恢复原貌,为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鸿宾的指导,特表谢忱。

调查:李现云、王雁华、裴 蕾、

王晓平、 魏惠平

摄影:王晓平、李现云

拓片:宋志刚、顾小舟

绘图:裴 蕾、王雁华

————————

[1]清·宁完福:(康熙八年)《保安州志·卷3·楼阁考》。

[2]清·杨桂森:(道光十五年)《保安州志·天部卷·祥异》。

[3]清康熙十八年(1679)杨养正撰《重修文昌阁记》,现存涿鹿鼓楼内。

[4]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鹭撰《重修文昌阁记》,现存涿鹿鼓楼内。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鼓楼调查报告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鼓楼颂
鼓楼颂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一起自制白酒引起甲醇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