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恒亲王家族茔地及园寝主人
2015-04-29丁利娜
丁利娜
【关键词】清代;恒亲王;家族茔地;园寝主人
【摘 要】有关清代恒亲王家族的茔地,冯其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调查,并出版了文字资料。但是,恒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关系较为复杂,茔地中园寝的排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恒亲王家族成员的生平履历和爵位承袭谱系,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恒亲王两处家族茔地中的园寝及墓葬的主人重新进行了分析论证。
清代恒亲王家族的大宗始于恒温亲王允祺。允祺为圣祖康熙皇帝第五子,是康熙在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时被晋封为亲王的,在此之前他的王爵只是个贝勒。雍正十年(1732)允祺薨逝。允祺既然是恒亲王王爵的始封祖,那么其薨逝后所葬之处便是恒亲王家族的大宗茔地。但是,由于这处茔地四面环山,面积有限,其子恒恪亲王弘晊薨逝只能另辟茔地埋葬。由此则恒亲王家族便有了两处大宗茔地,即一处在天津蓟县城关镇东营房村,是恒温亲王允祺的园寝;另一处在天津蓟县穿芳峪乡果香峪村,是其子恒恪亲王弘晊及后裔的园寝所在(图一)。由于恒亲王家族后世人丁不甚旺盛,出现多次的过继、承袭现象,同时又有多人因罪被革爵、圈禁,使得恒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关系变得较为复杂(图二),那么这些家族成员薨逝后的具体埋葬位置便出现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年代较远,恒亲王家族很多成员的园寝遗迹多已不存,笔者据2008年实地调查,并结合冯其利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资料,试图对恒亲王家族茔地重新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东营房恒亲王家族茔地
东营房恒亲王家族茔地位于天津蓟县城关镇东营房村,是恒亲王家族的第一处大宗茔地,仅葬恒温亲王允祺一人。
允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四日,母宜妃郭洛罗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出征噶尔丹,领正黄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康熙皇帝提出:“从前朕之诸子所以不封王爵者,良恐幼年贵显,或至骄侈,恣意而行,故封爵不逾贝勒,此亦朕予之以勉进之路也。今见承袭诸王、贝勒、贝子等,日耽宴乐,不事文学,不善骑射,一切不及朕之诸子,又招致种种匪类,于朕诸子间肆行谗谮,机谋百出,凡事端之生,皆由五旗而起。朕天性不嗜刑威,不加穷究,即此辈之幸矣。”基于这样的思想,所以他在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同时把其他的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晋了爵位,允祺便是在此时晋封为和硕恒亲王。雍正十年(1732)闰五月十九日,允祺薨,年54岁,谥曰“温”。有子7人。嫡福晋他塔喇氏,侧福晋刘佳氏、瓜尔佳氏,庶福晋马佳氏、白佳氏、钱佳氏、张佳氏等[1]。
恒温亲王允祺园寝在天津蓟县城关镇东营房村,即现在的天津建材休养所西侧。《光绪顺天府志》载:“恒亲王园寝,在州东北六里钟灵山下。”[2]钟灵山起初叫贾家山,因乾隆初年恒亲王建园寝于此,改名钟灵山[3]。钟灵,象征有钟秀灵气之意。
允祺园寝坐北朝南,方向大致北偏西30°,背靠钟灵山,左右有龙虎山。据冯其利调查,园寝最南边是一条大道沟,建有神道桥3座,平桥4座。桥北有东西朝房各3间,碑楼一座。碑楼北是宫门,面阔3间,与围墙相连。宫门内享殿5间,享殿两侧有东西随墙角门。角门里月台上有宝顶一座,高三四米。地宫石券,石床上停灵3口(推测是棺椁),是允祺与其嫡福晋他塔喇氏、侧福晋刘佳氏的灵柩。辛亥革命后,其后代生活潦倒,园寝被陆续拆卖[4]。
2008年,笔者调查时已不见当年园寝的原貌。地宫被从中穿过的大道毁坏,从残存的墓圹东侧壁(图三),测得地宫墓圹宽约15.7米,深约3.2米。地宫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3′55〞,东经117°25′52〞。在园寝遗址后能清晰看到不远处高大的钟灵山,遗址两侧有矮山包,大概是当时的左右“龙虎山”所在,两山相距很近,推测原来园寝左右两侧围墙当傍依山脉而建,所处山凹之地。步测原园寝宽约50米,较为狭窄。
二、果香峪恒亲王家族茔地
果香峪恒亲王家族茔地位于天津蓟县穿芳峪乡果香峪村,是恒亲王家族的第二处茔地。如上所述,天津蓟县城关镇东营房村的恒亲王家族茔地四面环山,茔地狭窄,仅埋葬恒温亲王允祺,其后代则另择茔地,所以此处也是恒亲王家族的大宗茔地。
允祺薨逝后,虽然承袭恒亲王爵的是其二子弘晊,但是最先葬入果香峪恒亲王家族茔地的却是长子弘昇。弘昇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六日,母侧福晋刘佳氏。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月,封世子,班禄视贝子。雍正四年(1726)二月,管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雍正五年四月,弘昇因办理旗务时,“不以事为事,多方教训,不知悛改”,作为世子,“委以重任,并不实心效力”,被雍正皇帝削去其世子,“交与伊父允祺,在家严加训诲”[5]。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皇帝即位后,授弘昇为正黄旗满洲都统,兼管火器营事务。乾隆四年(1739)十月,弘昇附逆于允禄、弘皙,结党营私,往来诡秘,宗人府奏请其“永远圈禁”。乾隆皇帝谕曰:“弘昇乃无藉生事之徒。在皇考时,先经获罪圈禁。后蒙赦宥,予以自效之路。朕复加恩用至都统,管理火器营事务。乃伊不知感恩悔过,但思暗中结党,巧为钻营,可谓怙恶不悛者矣,“照宗人府议,永远圈禁。”[6]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十二日,弘昇薨逝于囚禁之所,年59岁,按贝勒品级殡葬,谥曰“恭恪”[7]。
弘晊是恒温亲王允祺的第二子,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月二十六日,母侧福晋瓜尔佳氏。弘晊是一个“性严重简朴”“崇尚儒素”的人。国家殷盛时,诸王都“畜声伎,建园囿”,只有他买田置地,岁收其利。人以吝啬笑之,王曰:“汝等何无远虑?藩邸除俸粢田产外,无他贷取之所,不于有余时积之以待后人之储,则子孙蕃衍时,将何以为析产赀也?”然而“诸邸以骄奢,故皆渐中落,致有不能举炊者,而王之子孙富饶如故,人始识王之先见也。”[8]雍正三年(1725)十月,封奉恩辅国公。雍正五年(1727)七月,晋奉恩镇国公。雍正十年(1732)九月袭和硕恒亲王。历任镶红旗汉军都统、正蓝旗汉军都统、总管镶黄旗觉罗学等,于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初六日薨,年76岁,谥曰“恪”。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侧福晋李佳氏、佟佳氏,庶福晋成佳氏、完颜氏、田氏、石佳氏、许氏等[9]。
由弘昇、弘晊二人的生平履历可知,弘昇是弘晊的亲哥哥,长弘晊4岁。最初圣祖康熙皇帝是看中了允祺这个长子弘昇的,封为世子,可惜的是到了雍正五年(1727),因罪被革去世子。三个月之后,弘晊被晋封为奉恩镇国公,从此两人便踏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雍正十年(1732),其父允祺薨逝,弘晊承袭了恒亲王爵,而此时的弘昇恐怕还在家面壁思过吧。乾隆皇帝即位后,加恩弘昇,授其做都统,管理火器营事务,不料4年之后,他又卷入弘皙案的风波,被“永远圈禁”,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弘昇薨逝时才得以贝勒品级殡葬,被葬于天津穿芳峪乡果香峪这块家族茔地。21年之后,弟弟恒恪亲王弘晊去世,按宗法制度应该葬入其父恒温亲王允祺的大宗茔地,但是因茔地狭小,所以葬入了果香峪家族茔地中。所以说,穿芳峪乡果香峪村这块茔地也是恒亲王家族的一处大宗茔地。
穿芳峪,文献上记载为“川芳峪”,亦名椽房峪,在“钟灵山东北二十四里”[10]。穿芳峪乡果香峪的这处恒亲王家族茔地四至为:“东至米家峪,南到村南,西至西岭子(东井峪),北至柏树沟、九龙头,西北至王草岭,东北与道谷峪搭界,占地方圆十里。”[11]在这块茔地中,园寝建制最为明确的是恒恪亲王弘晊园寝,位于天津蓟县穿芳峪乡果香峪村,俗称“北陵”。据冯其利调查,该园寝坐北朝南,北有靠山,南有朝山。园寝外有神桥一座,东边还有小桥一座。神桥北有东西朝房各3间,中间是碑楼。碑楼北是宫门,面阔3间,与红墙相接。宫门内正中有享殿,面阔5间,后是月台,月台上有紫墙一道,月台上是高约3米的宝顶。地宫石券,停灵共5口[12]。根据夫妻同穴合葬的一般规律,推测地宫内的5人,除了恒恪亲王弘晊外,应该还有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以及两位侧福晋。
2008年,笔者调查恒恪亲王弘晊园寝时,尚存有一座神桥,桥栏已全无(图四)。该桥比一般宗室王公园寝的神桥高大壮观,长约21.6米,宽约5.8米,桥底到桥面高约7米,券高6.6米,券脸上端有吸水兽。该桥地理坐标为北纬40°7′9〞,东经117°30′40〞。地宫和园寝后围墙基址痕迹尚可见,地宫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7′16〞,东经117°30′41〞。后围墙到南端神桥的距离约为172米。
弘昇是按照贝勒品级殡葬的,按照清代园寝制度应建有园寝。据冯其利的调查,弘昇墓地位于弘晊园寝东侧,俗称“东大坟”,“因贝勒品级弘昇和贝子永泽(弘昇子)的坟头高大而得名”[13]。笔者认为,俗称“东大坟”的含义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弘昇的坟头高大,因为按照清代的园寝制度,相对于贝勒品级的弘昇园寝来说,恒恪亲王弘晊的园寝应该是更大的,但是当地百姓反倒称弘昇园寝为“东大坟”,不太合乎常理。此处“东大坟”,更重要的含义,首先“大”标识了弘昇是恒温亲王允祺长子,在诸子中排行老大,其次弘昇是最早葬入果香峪这块茔地中的,因而在当地百姓的印象中,贝勒品级弘昇的园寝很“大”,所以俗称“东大坟”。至于弘昇园寝的具体规制,冯先生没有描述,笔者调查时地面已无遗迹可寻,无从论证。但毕竟弘昇不是恒亲王家族的大宗,生前只是个已革世子,贝勒品级只是安葬弘昇时用来确定其墓地规格的标准而已。既然弘昇不是恒亲王家族的大宗,不能列入大宗序列。那么21年之后,身为恒亲王家族大宗的恒恪亲王弘晊葬入这块茔地时,不可能在弘昇身后按照昭穆的顺序排列埋葬,而是应当重新辟宗,也就是说,果香峪恒亲王家族茔地上埋葬的弘昇和弘晊是两个独立的排序,而不在同一个昭穆序列之中。
恒恪亲王弘晊薨逝4个月后,其子永皓承袭多罗恒郡王。永皓是弘晊第十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二十日,母庶福晋石佳氏。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总理镶白旗觉罗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二十四日薨逝,年32岁,谥曰“敬”[14]。永皓园寝位于果香峪村西的金陵峪,俗称“西陵”[15]。该园寝坐北朝南,方向北偏东10°,后有影壁山,南有娘娘顶。娘娘顶,又名兴隆顶、五名山,在“蓟州城西十五里”[16]。笔者2008年调查时,园寝仅保存有平桥和螭首龟趺碑座,平桥栏板已毁。园寝地宫口暴露在外(图五),测得其深约6.5米,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7′5〞,东经117°30′21〞。享殿基址处尚有残存的绿琉璃瓦碎片。
永皓生前仅有的一个儿子未满周岁便夭折,他薨逝3个月后,第二子绵阐出生,却1岁零3个月又去世。所以,永皓所遗之爵便无子嗣承袭,宗人府奏请削除其爵,乾隆皇帝谕曰:“朕心不忍,加恩着永泽承袭贝子。” [17]永泽为弘昇第三子,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十四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袭固山贝子,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三日薨逝,年70岁。同年十一月,永泽第三子绵疆承袭奉恩镇国公。绵疆于嘉庆十六年(1811)七月九日薨逝,年35岁。同年十一月,绵疆承继子奕奎承袭奉恩镇国公。奕奎是永泽第四子辅国将军绵崧第二子,承袭镇国公前三个月过继于绵疆。可是奕奎“继为人后,不服教训”,被绵疆之妻汪佳氏呈送宗人府。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著“革去其镇国公爵,饬令归宗”[18]。同年同月,奕奎父绵崧(永泽第四子)承袭奉恩辅国公。绵崧于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薨逝,年58岁。在此之前,绵崧的另外三个儿子均已早夭,而第一子奕藻此前没有承袭镇国公爵,此时也没有得到承袭辅国公的资格。次年,永皓承继子绵怀的长子奕礼承袭辅国公爵。奕礼曾管理圆明园八旗事务,后派往守护西陵,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58岁。同年七月,奕礼长子载茯承袭奉恩辅国公。载茯于同治元年(1862)卒,年29岁。其长子溥泉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卒。次年,溥泉长子毓森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民国元年,奉隆裕太后懿旨:“所有此前恩赏王公等府第房间地亩,均著加恩赏给作为私产。”[19]恒亲王家族的大宗爵位承袭至此结束。
据冯其利调查,与弘昇一起埋葬在“东大坟”的还有永泽、绵崧、奕礼、载茯、溥泉等,“北陵”的西侧有弘晊庶福晋、姨娘坟等共11座,单独一个墙圈[20],绵疆则埋葬在这11座坟的西侧不足250米处。恒亲王家族大宗爵位的最后承袭者不入八分辅国公毓森则葬在了“北陵大西南的佛手峪,挨着鲶鱼脊、猫头沟,建土坟一座”[21]。按弘昇之子永泽是固山贝子爵位,是恒亲王家族的大宗成员,依照清代宗法制度,理应在恒亲王家族的大宗序列内按昭穆顺序排列埋葬,而不能随其父埋葬在“东大坟”附近。按照冯其利先生的意思,可能在“东大坟”这里有好几处坟地,葬有6位宗室王公成员,但是具体位置没(下转80页)(上接31页)有描述。这6人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复杂,不太符合宗法制度的排序。因笔者调查时遗迹已无存,“东大坟”的具体情况已无从考证。
此外,“北陵”的主人是弘晊,在弘晊园寝的西侧为其几位福晋单独建设墙圈安葬也是不符合规定的。在清代,只有皇上的妃子们可以单独建设园寝,集中安葬,称妃园寝。而弘晊仅是亲王,按照夫妻合葬的葬俗,除了在弘晊宝顶内与其合葬的4位福晋外,其他5位福晋应该是在的园寝内另建小宝顶埋葬的。况且弘晊有福晋9位,若这个单独建设的墙圈内果真埋葬的是弘晊的福晋,那么除了合葬的4位外,应有5位福晋埋葬于此,又怎么会建有11个坟包?所以,笔者推测此处冯氏所述的11座坟,埋葬的不是弘晊的福晋,可能是百姓的误传所致。这11座坟位于恒恪亲王弘晊的园寝西侧,恒亲王家族其他小宗别支成员埋葬于此是非常有可能的。
综上,穿芳峪乡果香峪村的这处家族茔地埋葬有恒亲王家族的多位宗室王公成员,其中可以确定的有恒恪亲王弘晊的“北陵”和恒敬郡王永皓的“西陵”,至于其他王公成员的具体埋葬位置是值得商榷的。
————————
[1]《爱新觉罗宗谱》甲册,第630页。
[2]《光绪顺天府志》卷26《地理志·冢墓》。
[3]《蓟州志》卷1《地理·山脉》。
[4][11][12][20]冯其利:《清代王爷坟》,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5]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5。
[6]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3。
[7] 同[1],第631页。
[8]清·昭梿:《啸亭杂录》卷6,中华书局,1980年。
[9]同[1],第637页。
[10][16]同[2],卷2《地理志·山川》。
[13][15]同[4],第151页。
[14]同[1],第674页。
[17]同[6],卷1355。
[18]《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68。
[19]同[1],第675页。
[21]同[4],第152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