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领导人有秘笈
2015-04-29
国家领导人一般会授权国家信访局,先行拆阅写给自己的信件,再酌情上报。因此上书内容一定要与领导人发生共鸣,与现实最紧迫最有难度的问题切合上才有意义。不然,一般很难产生影响。
翟继光没想到,已经过了八年,他的那封信还是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注。信并不是写给李克强的,但其间几经辗转,却被他看到了,成了一份特殊的“公民上书”。
中国自古有上书传统。从计划经济脱身而出后,政经生态急剧变迁,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来,上书也愈加频繁。在许多关键时刻,上书者甚至还起到催化作用,最终影响了国家的决策。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看来,“上书今后有可能变成影响中国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之一。”
上书领导各有渠道
查阅信件,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些信来自不同渠道。最官方的渠道是信访局,国家领导人一般会授权国家信访局,先行拆阅写给自己的信件,再酌情上报。也有上书者,通过私人渠道转达自己的意见。来自国家信访局的一组数据:每天大约收到2000封信,约有三分之二是写给国家领导人,尤其是给总书记和总理的。
信件内容千差万别。在王紹光看来,只有那些提出政策建议,而非为个人或小群体利益申诉的行为,才算上书。依照此标准,翟继光的信,原本并不能归入此类。
2007年,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办理准生证,翟继光和妻子遭遇了各种刁难,包括已怀孕8个月的妻子必须返回远在千里外的老家江西新余,他自己则要来来回回在距离40公里的北京市区和昌平区奔波多次,到各级各部门盖章、交材料,因为办事人员的各种个人原因不在岗而不断地受挫。
他把这段遭遇写下来,直指公共政策的过度低效。一开始,他把信发给有关部门投诉,却遭遇退信。无奈他便以致女儿书的形式,发在网上。这封信迅速在网上传播,翟继光说,通过这种形式,自己的信通到了中南海。
切中难题,与高层共鸣
但显然,当时中央政府的重点工作中,简政放权并没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封信,也没有得到中南海的回应。直到8年后,这封沉睡许久的信,才被李克强大力推行的工作唤醒。
上书内容一定要与领导人发生共鸣,与现实最紧迫最有难度的问题切合上才有意义。虽然“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认为,上书的信件被领导人收到,纯属“偶发事件”,但实际上并不简单,若非上书内容切中当时社会的脉门,同样也是领导人所关切的事情,一般很难产生影响。
李昌平也曾经上书中央。2000年在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担任党委书记的他,写信给中央,反映农村撂荒严重、农民负担太重等问题,这封信激发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2012年,李昌平再次上书中南海,但在中国“三农”问题已经缓解的大背景下,这封信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后,这样的上书从未减少过,甚至最近十几年里,还越来越多。而仔细梳理后就会发现,每次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上书,都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
(《看天下》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