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最后时光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23期
关键词:阿拉木图冼星海巴赫

从1942年底到1945年6月,冼星海在广袤的哈萨克斯坦大地上度过了自己生命旅程的最后一段时光。在短短的两年半里,他以满腔激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1996年1月,我(丁海嘉)登上了飞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的班机。这次是作为负责文化事务的外交官。当时我没有想到,之后三年的外交官生涯与冼星海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意外的发现

我在为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台编写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背景材料时,搜集到了一些冼星海的生平资料。在反复阅读所编写的材料时,我突然发现,1940年到1945年这段时期,冼星海的材料是一段空白。

偶然的机会,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1941年6月,冼星海不得不准备取道乌兰巴托返回祖国,但因在边境受阻,次年底辗转到阿拉木图的情况。据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时曾在一个名为集体农庄庄员之家的旅店住过,还在一位叫拜卡达莫娃的妇人家中住过一段时间。我决心在自己的任期内把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搞清楚。

在东干人迁居哈萨克斯坦120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与阿拉木图国立音乐学院东干族教授拜延洪诺夫谈论起中国音乐来。他说,1990年来过一个中国代表团,那时的哈萨克斯坦还是苏联的一部分,加盟共和国交响乐团还专门演奏了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他也参加了那次活动。

我驱车来到音乐学院。在副院长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拜卡达莫娃芭德尔甘女士。

芭德尔甘准备了一些有关冼星海的资料和照片,其中有达娜什晚年写的几篇回忆稿、一本正式出版的纪念她弟弟的回忆录、1949年至1951年间发表在《苏联音乐》杂志上的纪念文章、旅俄华人左贞观撰写的文章、苏联著名音乐评论家施奈尔松在1956年出版的《冼星海》一书,以及1990年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访阿拉木图与有关人士的合影照片等。

寻找冼星海的足迹

1942年底,冼星海离开蒙古来到阿拉木图,试图通过新疆返回延安,但过境仍很困难。当时在阿拉木图设有国民党政府的领事馆,又有不少国民党特务在活动,他便以黄训之名取得政治居留权。与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巴赫德让的相识纯系偶然,但这一次相遇改变了他一直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状况。

那是一次音乐会后,剧场的人早已散尽,冼星海独自坐在接近出口的休息厅里。也许,他还沉浸在刚散场的音乐会里;也许,他在考虑晚饭的着落。巴赫德让从音乐协会的办公室走出来,问他从哪里来,为什么这样晚了还未离去。显然,他什么也没听懂,只是手持一把小提琴,呆呆地望着对方,因为他不懂俄语。巴赫德让毅然决然地将冼星海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位于巴依谢依托夫街和舍夫琴科街交汇处的一幢带地下室的两层楼房,有两个单元八套住宅。

巴赫德让一家就住在一单元二号。

巴赫德让的做法使他的母亲十分为难。在这套不大的居室里,连厨房和过厅都住满了人,他们还收留了因战争爆发而从乌克兰疏散来的斯卡鲁依教授一家四口。在過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将冼星海安排到了姐姐达娜什家。从此,冼星海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居所。姐姐达娜什和弟弟巴赫德让帮助他解决食品问题,他又拿起了创作之笔。

每逢情绪较好的时候,冼星海便会用小提琴给巴赫德让和达娜什演奏他最喜欢的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这也是房间里最欢快、最充满生气的时刻。

在达娜什家中居住,他几乎把作为一个父亲对自己女儿全部的爱都转移到了达娜什的女儿七岁的卡拉姆卡斯身上。卡拉姆卡斯当时已上小学。她天真、活泼,冼星海很喜欢她。每天小姑娘放学回家,家里立刻变得生气勃勃,她的歌声、笑声会使冼星海忘掉一切烦恼。他常常把她抱到自己的膝盖上,教她唱歌,或将她搂抱在自己的怀里,轻声哼唱他所熟悉的儿歌。

冼星海的最后时刻

一天,冼星海回来得很晚。他开始慢慢地收拾东西,在将一叠还是在法国时买的乐谱纸放入自己惟一的一只皮箱时,从里面取出一个白色的布包。他拿着布包缓缓向正在点炉子烧茶的达娜什走去,轻轻地将布包放在她的面前,用微微抖动的手将它打开,里面是一面镜子和一把梳子。

“这是送给你的……”他的话音低沉颤抖。

达娜什这才发觉,他在哭,泪水早已淌满了消瘦憔悴的面颊。

“我用不着了……”

她也很难过,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生病了?”

“是心里有病。”他用手指指自己的心口,随后转身取来笔和纸,一面淌着泪水,一面在纸上画了三个女人:一个老太太、一个年轻妇人、一个小女孩儿。他说,这是妈妈、妻子和女儿。随后又十分激动地从口中蹦出不连贯的俄文单词。达娜什渐渐地明白了星海的话:他和妻子已经分离三年多了。按照中国法律,夫妇分离3年以上便可自动解除婚约关系。他的妻子现在或者可以出家,或者可以改嫁。

“这些东西是我为她买的,现在不用了,我要走了,送给你作个纪念吧。”他擦拭着眼泪,又说:

“我很想我的女儿,如果我回不来,请你一定帮我找到她,把这只皮箱交给她……”又是一阵语塞。在这异国他乡的夜晚,冼星海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1945年春天,在一次去山区巡回演出的途中,冼星海染上了肺炎。医生对他进行了抢救,战时是十分困难的,尽管进行了各种努力,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始终处在生命垂危之中。鉴于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国际无产者组织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冼星海从库斯塔奈转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冼星海的情况时好时坏,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的创作欲望也没有泯灭。1945年10月30日午夜12点,冼星海去世了。

从1942年底到1945年6月,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大地上度过了自己生命旅程的最后一段时光。在短短的两年半里,他以满腔激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此外,他还创作和改编了许多哈萨克舞曲和民歌。历史将他的命运与哈萨克斯坦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报道》2015年第5期 丁海嘉/文)

猜你喜欢

阿拉木图冼星海巴赫
巴赫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你好,阿拉木图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阿拉木图申冬奥“仍有胜算”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