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清净之夜》呈示部和声要素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2015-04-29叶有生
【摘要】传承古典音乐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突破性创新,创作极具个人风格且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创作者一生的夙愿。然而对于绝大部分音乐创作者而言,音乐创作的传承创新是他们音乐创作难以逾越的瓶颈之一。本文笔者以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时期形成的和声学基础理论为背景,深度解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五月清净之夜》呈示部中和声要素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关键词】和声进行;终止式;调式调性;传承创新;意境诠释
创作属于自己风格且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是每一位从事音乐创作者一生的夙愿。避免听众听觉疲劳是专业音乐创作者树立个人音乐风格作品的前提之一。纵观中西方音乐史上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音乐文献,它们的共性并非当今部分音乐创作者所谓的“标新立异”,而是在传承前人优秀音乐作品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创新性处理,给听众制造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五月清净之夜”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著名钢琴小品之一,“五月静秋之夜”收录于在作曲家著名钢琴小品曲集《四季》中。本文笔者在对这首作品次级结构呈示部和声全面分析基础之上,深度解析和声这一音乐要素在这个呈示部中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一、呈示部的音乐陈述结构
“五月清净之夜”的一级音乐陈述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其次级结构呈示部的音乐陈述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见图1。
(一)和声进行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和声进行在明确乐曲调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和声进行也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传统和声学理论中,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完全进行、阻碍进行是和声进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完全进行一般用于乐曲的发展中,对于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并无形成惯例,而阻碍进行常用于乐段的扩展,一般出现在乐段即将结束的位置。然而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一开始便使用了主调G大调“V—VI7”所谓传统意义上的“阻碍进行”这样的和声布局可以说不仅完全颠覆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古典音乐时期音乐创作时期绝大部分音乐作品采用正格进行或完全进行明确作品调性常用的和声式调性确立原则,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和声学中关于阻碍终止的用法。如果我们把前四个和弦全部分析出来标明后。见图2由于这里的VI级和弦是七和弦从和声功能角度看,这个集主功能与下属功能于一体的双功能和弦,使得这一组和声进行存在几种可能性,在音乐创作实践中VI级和弦每次出现一般只行使一种功能。首先,当此时的VI7级和弦行使主功能时,“V—VI7”的和声进行与我们常见的阻碍进行完全一致。其次,当其行使下属功能时,并与后面的和弦看作一组和声进行时,从和声功能角度来看“VI7—V—I”的和声进行完全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完全进行(S—D—T)。然而在传统音乐创作时期,VI级和弦无论在和声进行中行使何种功能,其最常用的是VI级三和弦,而这里为VI级七和弦;如果我们在做进一步剖析,把这个VI7级和弦处理成典型且常用的七和弦即后,此时的四个和弦进行标记为“V——V6—I”。微观来看其中—V6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此时音乐做了一次向主调属方向大调D大调的离调进行,而且在这里离调进行实际为D大调的变格进行(D:II7—I)。换个角度宏观观察,其实这段和声进行就是作曲家在使用传统典型主调的“V—V—I”的正格进行确定调性的和声进行时,在第二个属和弦之前做了一次副下属离调进行而已。如果用背景、中景、前景三层音乐分析法来分析这段和声序进,其实就是作曲家在传统的和声背景(V—I)下经过中景(—V)的创新的离调润色,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前景(V——V—I)。同时这段将正格进行、变格进行、阻碍进行、完全进行综合与一体打造的音响色彩,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给人一种传承创新的全新感觉。纵观整个呈示部和声进行布局分析来看,不仅绝大部分和声序进完全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正格进行为主的和声进行思维,而且在明确调性方面也完全传承了古典音乐创作时期正格进行确立调性的方式。从低音的线性进行分析,其实这里的和声功能进行已经大大削弱,在这里VI7和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经过和弦。通过以上多角度的剖析,多变的VI7级和弦不仅带来了音响色彩的丰富,同时也为作品后面的和声进行做了基因式铺垫。这段传承创新的和声进行布局,将5月俄国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无常的气节标志诠释的淋漓精致。
(二)和声终止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和声终止在传统音乐结构起止划分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单曲式结构音乐作品中,和声终止一般位于乐段或乐句的结束处。通常乐段的终止以收拢性的全终止为主,少部分乐段有时也会采用开放的半终止,总的来说,一般乐段结束的终止要比乐句结束的终止更加稳定,或者至少两个终止要一样。然而在这首采用典型二部曲式结构写成的呈示部中,A段的陈述结构为4+5的非方整型的平行乐段,典型的半终止出现在第一乐句结束处,此处的和声终止完全传承了古典音乐作品中典型半终止布局和形式,即音乐结束在原位V级和弦上。见图4。整个A段结束却结束在第9小节的V6和弦上,从和弦的稳定度上来看,表面上半终止处的V级原位和弦明显要稳定于乐段结束处的V6级和弦。当我们结合节拍、和弦时值综合分析,发现靠近乐段结束处的第8、9小节均为V6级和弦,时值长达17拍。而半终止处的V级原位和弦却只有3拍,显然乐段的终止稳定性强于或至少和半终止一样稳定。这样基于传统和声学中和声终止布局(乐段最后一个终止要比半终止稳定)的前提下的创新处理,给人带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音响色彩。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和声终止的传承创新。其实也是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对五月的真实感受的刻画,季节交替之际带给人们带来全新气节体验的一种意境诠释。
(三)调式调性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
调式调性的传承创新与意境诠释见图4。
在古典音乐创作时期,绝大部分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均以自然大调、和声小调为调式基础,为了丰富音响色彩,在大调作品中偶尔会借用和声大调的和弦,在小调作品中偶尔会引进自然小调的和弦。其次,带再现单二部这样的小型音乐作品,一般为了作品的完整性在调性布局上一般较为统一,如果中途发生转调一般以近关系转调为主。从宏观上来看,这首作品的主调为G大调;从音响色彩上来分析在B段开始时,调式调性明显发生了变化,感觉音乐到了F大调,但是从谱面分析,我们根本找到不任何可以明确F大调的和声进行。从旋律角度研究发现,此时只是旋律在下行进行时,引入了G旋律大调音阶。从和声角度分析,其实这里的和声进行是借用了同主音自然小调的和声进行。为了突出这里的调性特征,B段的第一乐句整个4小节只用了一个和弦,这个和弦还是建立在旋律大调下行音阶bVII上建立的一组副下属和弦上,即:。这组和弦并没有进行到他所期许的bVII和弦,而是进行到了主调G大调的V级和弦。表面上看“—V”这个属于意外进行,实际这里的V级和弦不仅与bVII和弦同属于属功能组,而且还是属功能组的核心和弦。这首作品在调式调性布局上彰显的传承与创新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B段第一乐句笔者之所以没有处理成转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和声进行其实在乐曲开始处已所铺垫,其实这里“—V”的和声进行是A段第一乐句“—V”和声进行的派生发展。见图4这样的调性调性布局或许在诠释五月的气候不管怎么变化莫测,五月终究还是五月。
通过对这首作品呈示部和声的全面剖析,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柴可夫斯基《五月》在音乐要素和声上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在启发我们如何创新,像这样选择一个角度,去探索音响色彩的奥秘,去探索一种全新的意境诠释,也是一种有效的音乐创作创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式锴.和声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上下册)(增订重译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刘锦宣.基础和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叶有生,1987年11月出生,男,汉族,河北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