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民歌《孟姜女》艺术处理及情感表现
2015-04-29王小露
【摘要】在声乐演唱艺术中,有些演唱者往往忽视了情感表现对作品表达的重要性。本文从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特点简要介绍新民歌《孟姜女》的艺术处理及情感表达。
【关键词】文化背景;创作特点; 艺术处理;情感表达
艺术歌曲《孟姜女》是由我国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王志信作曲、刘麟作词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这首歌的曲调来源于传统民歌小调,以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为背景,结合现代民族声乐的特点创作而成。歌曲旋律优美、舒缓、哀怨、凄婉、愤恨,但又不失酣畅、大气,生动表达了孟姜女哭倒长城、千里寻夫的生动场景。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孟姜女》这首歌曲的题材背景、创作特点、艺术处理及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来奠定更深的理解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该歌曲及其演唱方法。
一、民歌《孟姜女》的历史文化背景
歌曲是由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演绎而来的,也是我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相传秦始皇时期,统治者为抵御外敌入侵,征调民夫筑建长城,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范杞良(又名范喜良)被迫去修建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历尽艰辛万苦千里寻夫送寒衣,在关卡被守关士卒百般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一首小调献唱与士卒,最终感动士卒,随之通关放行。孟姜女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却得来了丈夫坠亡悬崖的噩耗。她悲从中来,痛哭长城下,长城为之崩裂,顷刻间,新砌的城墙轰然倒塌,露出范杞良的尸骸,孟姜女在绝望中投海而亡。
二、新民歌《孟姜女》的创作特点
此曲是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调改编而成,把原来以十二个月为序单一反复哀婉凄楚的表现方式改为以春、夏、秋、冬四季情感上的变化来刻画,把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弱女子孤苦无依的悲叹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四部分每个部分又都有四句,其中前两句都是对该季节景物的生动描写,继而后两句就是借景抒情,让主人公触景伤情,推起其感情波澜。歌曲以原有民歌旋律为主题,采用分节歌叙事手法,多次变奏,创作成一首较自由的变奏性多段体曲式歌曲。作者在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基础上,打破了原有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丰富了其调式调性;在运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从而使一首简单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一首感人至深、撼人心魄、艺术性与欣赏性极强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
三、新民歌《孟姜女》艺术处理及情感表现
(一)第一段--春
此段除了在原民歌旋律上稍加润饰外,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来民歌徵调式的结构旋法,整个乐段速度稍慢,节奏平稳,曲调柔和深情,色彩微暗,使得音乐的抒情性和抒咏性很强,达到了生动感人、含而不露的目的,委婉哀怨地诉说了孟姜女在新春佳节不能与丈夫团聚的寂寥惆怅的心情。
(二)第二段--夏
此段在第一段的框架上进行发展加工,旋律流动感增强,使人耳目一新;但在整体结构、色彩变化、落音上仍保留第一段的韵律,同时又在结尾句上加了两小节带有哭腔的长拖腔,更进一步烘托出了孟姜女期望与丈夫相见但又相见无期的悲怨心情。在演唱时要在第一段的感情基础上慢慢深入,把握好哽咽哭腔的表现,生动表现孟姜女的无可奈何。
(三)第三段--秋
此段经过间奏由慢到快的速度变化,调式由大调G徵调转为同主音小调F羽调,这使得音乐色彩变得更为悠远,如泣如诉,在凄凉悲痛的歌声中流露出更加深切、炙热的思念之情。随着主人公孟姜女内心情感世界不断地变化,音乐的情绪也随着被层层地推进,演唱时应更加注意气息的流动,同时注意分句和停顿,要唱出孟姜女把深厚情意一针一线地缝进丈夫棉衣里的哀怨忧愁,进而演绎了悲恸的千里寻夫。
(四)第四段--冬
歌曲第四段的音乐中借鉴及融汇了我国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了紧打慢唱的摇板音乐,在全新的降B徴调上再现节奏,拓宽了孟姜女的主题音乐,在这段伴奏上是以急速的16分音符进行,与歌声呼天喊地的高亢拖腔形成鲜明对比,鲜明地刻画出一个冒着刺骨寒风在漫天大雪中历尽艰辛、坚强不屈、渴望夫妻团圆的孟姜女形象。再加上音程七、八度的大跳,渲染出了主人公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强烈的艺术氛围。
(五)结束
结束段中也运用了戏曲由慢到快层层递进的垛板音乐表现手法,用密集的节奏,连续的后半拍手法展转推进,将全曲推向高潮。这里要特别注重演唱的咬字,前面几句要求清晰柔和,后两句有意识地去着重字头力度。“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这句达到感情悲愤的至高点,充满想象的诗句与夸张的烘托手法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使全曲层层递进到高潮结束,深刻地吟唱出了孟姜女这悲剧的一生,让听众们感受到旧社会人民在统治者的压迫下所过着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最后一句“只见白骨满青山”中的“漫”达到全曲最高音降B2,以哭天抢地、愤懑、悲惨的音乐表现手法对孟姜女悲惨命运的诠释,做出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诉说,这充分体现出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幸酸的血泪史。
总而言之,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只有当演唱者达到融入故事情节、感情在心等以上艺术素养后,才能做到声情共融,才能称得上完整的艺术处理和成熟的情感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善梅《论歌唱的声情并茂》 中国音乐,1999.4.
[2]高慧娟《歌唱艺术中的字、声、气》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6.3
[3]马鑫明《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艺术处理 》电影评价 2006.2.
[4]王志信《中国民族声乐歌曲教学》王志信作品集[CD]2009.12.
[5]从艺术歌曲《孟姜女》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6]顾颉刚、钟敬文等《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3.9.
作者简介:王小露,籍贯:甘肃武威,学校:西北师范大学,所攻学位: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声乐。